记得相声《友谊颂》吗?当时非要那样改

凝梦娱娱 2024-05-21 05:29:53

相声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其间相声艺术最为沉寂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十年文革的前五六年时间,连同相声在内,很多艺术都不见踪影。

1973年下半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放了一段相声《友谊颂》。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耳边萦绕的始终是那几段样板戏。当突然从收音机中听到这么一段幽默而又有现实意义的相声后,大家才发现睽违已久的相声终于回来了!而在那段时期有这样一段相声横空出世,对相声艺术的复苏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1970年代初,在天津的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业余宣传队的两位作者,写出了《坦赞铁路传友谊》的相声,这段相声是从天津业余文艺会演中脱颖而出的,马季老师听到后感觉别具一格,觉得这个节目有生活,很新鲜,但是缺乏相声技巧,便要了过来,准备做进一步的完善。与原作者商量之后,决定由马季来改编,《友谊颂》被创作出来。

马季原来是新华书店的员工,业余时间就喜欢说相声。1956年年初,在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演上,他表演讽刺青年工人盲目恋爱、险些上了特务圈套的相声《找对象》时,把一个涉世不深、心地善良、求偶心切的毛头小子刻画得惟妙惟肖,博得了满堂彩,获得了一等奖。侯宝林先生看了马季的演出,赞许有加,连说“我可找到自己的学生了”。在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的简称,1982年改称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后,在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等老师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

“特殊十年”期间,“四人帮”扼杀艺术,相声被诬为“耍贫嘴”,处于死亡的边缘。此时的马季刚从“五七”干校学习回来,正和艺友王金宝、于万海(王金宝老师是原铁道兵文工团相声演员、作家,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作家,相声表演艺术家。)

马季与王金宝

马季等几位老师感觉这段相声有几个特点:一是主题新,歌颂了中非人民的友谊,二是人物新,作品里的外国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个性,三是视野新,把目光投向了英、法、苏、日等之外的非洲国家。他们改编之后去南口二七机车车辆厂、铁道部援外办公室征求意见。那里的同志们对作品的整体印象不错,但也指出马季说的斯瓦西里语不太地道的瑕疵,并建议他们到中央电台国际台找非洲部斯瓦西里语组的专家去学。马季他们认为这主意好,就采纳了。

在一次公开审查《友谊颂》的表演中,北京二七剧场里坐满了人,台下有人尖着嗓子嚷嚷,让大家都把眼睛瞪得圆圆的,耳朵都支棱起来,全神贯注地听,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要做,意思就是提醒大家不要轻易鼓掌,也不能轻易地笑。

但马季只用了垫话和一个包袱,就让此人的“动员”变成了无用功。马季、唐杰忠说:

甲:很长时间没跟大家见面了。

乙:可不是嘛,最近你上哪儿去啦?

甲:我出国了。

乙:干嘛去了?

甲:援助坦赞人民修铁路去了。

乙:非洲那儿很远。

甲:不远,也就20多公里。

乙:那不是非洲,那是通州。

甲:通州干嘛呀?

乙:你不是说20多公里么?

甲:是啊,20“多”公里。

乙:多多少?

甲:多10000多公里。

全场笑声掌声响成一片,但审查没有通过,具体“意见”有这么几条。

1.相声开头一句“好久没跟大家见面了”,是发牢骚,公然发泄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

2.援助坦赞人民修铁路。“援助”两字不妥,是和当时的主流论断唱反调,援助从来都是相互的,而我们加入联合国,坦桑尼亚是第一个投赞成票的,说“援助”有矮化坦桑尼亚的嫌疑。

3.狗撵鸭子呱呱叫。“狗”不文明,有骂人的嫌疑。台词里狗撵鸭子呱呱叫也不合适,因为只有帝国主义才是狗,需要改成”鸭子下水呱呱叫”。

此外有人对另一段的意见也比较多。

甲:我爬到了高处,向非洲朋友一招手,哎呀,怎么这么热呀?

乙:嗯?不可能吧?那地方是海洋性气候,温度最高也就三四十度。

甲:三四十度可热。

乙:五六十度?

甲:热!

乙:八九十度?

甲:热!

乙:别热了,再热就开锅了!

甲:这比开锅还热呢?

乙:怎么那么热呢?

甲:我靠着烟囱呢!

他们说,万吨巨轮上有烟囱吗?马季、唐杰忠就去天津远洋公司打听,工作人员说万吨巨轮上有烟囱,粗得很。

“建议”的瞄点就又转向了,“一个援外战士跑到烟囱上干什么去!”

没办法,还得改。最后把“为什么热”改成“非洲朋友对我们热情洋溢,我们是热血沸腾,全都热到一块儿啦!”这一改,观众不乐了,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个包袱又没有了。

相关的“建议”如鸡毛令箭满天飞,没办法,为了谋求相声的生存,马季、王金宝、于万海等对《友谊颂》进行了修改。垫话部分改为如下内容。

甲:相声演员应该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到工农兵当中去。

乙:对。

甲:您看我最近出了一趟门。

乙:您上哪儿啦?

甲:我出国了。

此外,作品中所有“援助”都删掉了。

1973年劳动节, 北京市中山公园、颐和园、劳动人民文化宫就等地都举办了游园活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要在各处取材,放进纪录片里。他们在中山公园拍摄时,指定要拍《友谊颂》,一段两分多钟的表演片段就这么进入了纪录片。当时电影审查归“四人帮”的一位“干将”管,他看后没说什么,纪录片就算通过了,能在全国各地放映了。

从那之后,相声逐渐有了声音,并在七十年代末至整个八十年代,开创了相声发展的黄金时代。

1973年,马季、唐杰忠相声《友谊颂》,两位年轻时候的样子很少有见过吧!

0 阅读:2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