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义与李和曾,谁继承高派更优秀?

凝梦娱娱 2024-04-18 22:27:00

高派老生实在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继承高派有前提,必须有好的先天条件,要具备空灵的高音、充足的中气。高派传人有李盛藻、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衡、石洪林等。再传弟子辛宝达、倪茂才、李文林、 张跃孚、吴平等。高派传人中的佼佼者,即李宗义先生与李和曾先生,业内外并称之为高派二李。

李和曾和李宗义两位先生究竟谁继承高派更优秀,这一直有不同看法。

李宗义先生严格讲不算高派,解放前贴戏打的旗号是“铁嗓老谭”,唱腔里老谭和刘鸿声的东西多,只是唱得高派戏多。他嗓音高亢,挺拔有力,唱功尤佳,很具感染力。其声腔远宗谭鑫培、刘鸿声,近法高庆奎、余叔岩诸家。解放前夕逐渐形成个人声腔风格特色,身段稳整,不似其他票友身上“羊毛”,足下“蹚水”。

关于李宗义先生的戏路宗派问题,他曾对人说:“我不是完全学高派,是根据个人条件,博采众长,谁的唱做好,我就学谁。”他不拘各种髯口的戏,一律都学都唱。如《战太平》《奇冤报》宗谭富英,《甘露寺》《四进士》宗马连良,《白帝城》宗王又宸,《辕门斩子》摹刘鸿声,至于《逍遥津》、《斩黄袍》则摹高庆奎,到晚年他专攻高派。

票友出身能成京剧名家,自然嗓音天赋极佳,唱功十分出彩,李宗义先生的嗓音是一绝,一出《斩黄袍》绝对是高庆奎先生之后第一人,单单这个嗓音现在京剧界就没有了。没听过李宗义之前我认为高派唱得最好的是李和曾,听完之后才知道李宗义才是最好的。他唱腔十分高亢,一出《斩黄袍》堪称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嗓音高亢可以用直冲云霄来形容。

十年动乱期间,李宗义先生沉默了。他多年锤炼的精彩动人的演唱,都被禁锢起来。他那倾注了多年心血,塑造不同类型的、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都被赶下了舞台。

拨乱反正后古老的京剧又获新生,李宗义先生的《斩黄袍》、《逍遥津》、《碰碑》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又可粉墨登场演出。1979年初,北京市京剧团和北京京剧团合并建成北京京剧院,李宗义和李万春、吴素秋等都是北京京剧院老一辈艺术家,除演出外还有传授青年演员技艺的任务。

李和曾先生是北京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一开始,戏校将他定位为二路老生。后来天津中国大戏院落成,中华戏校需要进行开台演出,而当时学校里的当家老生王和霖先生正值变嗓,就由李和曾接替主演,从此他开始唱上了头路老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攻京剧老生。

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拜师后,高庆奎先生更是对他言传身教,将自己演出的剧目一一整理,把自己的艺术系统性地传授给了李和曾。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扛起了高派的大旗。

1943年,李和曾先生来到山东德州,一边唱戏,一边宣传抗日。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给当时的一众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毛主席对李和曾的戏更是情有独钟。

其实比起李宗义先生,李和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李宗义没疙瘩腔,高派的疙瘩腔跟普通意义上的有很大区别,是丹田气托着一下一下弹出来的,完全掌握很难。其唱腔在高亢之外还十分苍劲,做派劲头在京派名家里别出一格。

在嗓音条件上,李和曾高而不亮,也没有“宽广”的特点,所以李先生在“高”上下功夫,各种楼上楼用的不少,唱悲戏很占便宜。他已经完全把高派发展成自己“李氏高韵”的风格了。

在高派艺术上,我认为不宜将两人比高低,因为两人的嗓音条件都与高庆奎有不同,他们是根据自身条件充分演绎着高派,给人的感觉不同,观众也就有不同的喜好。李和曾音域更宽些,所以他比较能随心所欲,“楼上楼”和“疙瘩腔”很轻松,在高派的基础上又唱出不少自己的特点。有一些高派的经典,《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哭秦庭》等我更爱听李和曾的,因为感觉唱得相对痛快淋漓。

李宗义先生的高派更具余派基础,字正腔圆,韵味深厚。有一些谭余派剧目,其实也是高庆奎的拿手好戏,《二进宫》、《李陵碑》、《击鼓骂曹》、《失空斩》等我更爱听李宗义的,因为他能让你“高音” “韵味”双陶醉。

实事求是讲,李宗义、李和曾这样的亮嗓子是百年一遇的,李宗义先生金嗓撩云;李和曾先生则是钢喉裂帛。李和曾属于创新的高派,李宗义更靠近高庆奎。两位先生各有千秋,不分伯仲,都是为数不多的优秀高派传人。

最后说一句我自己的感觉:《逍遥津》还得听李宗义的。

0 阅读:0

凝梦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