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难度更高!美日全部垄断,中国企业连山寨版的都造不出?

零度有法谈 2024-06-17 13:01:58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科研水平排名第一,但科学仪器的发展却排不进前20。

作为一个比芯片发展难度更高的行业,科学仪器制造是我国的短板。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基本将其全部垄断,中国企业连山寨版的仪器都造不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卡脖子的现象?科学仪器又为什么能够成为大国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呢?

一、我国科学仪器被其他国家“卡脖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句话在我国似乎并不那么准确。

根据2021年初nature公布的最新一期数据来看,中国科学院连续八年居榜首位置,而哈佛大学及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还在其后。

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学技术生产力遥遥领先,但是反观另一组数据则显得十分尴尬。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韩立称:我国高端科学仪器现状惨淡,多种科学仪器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某种类型的仪器在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甚至趋近于零。

从一组数据中便可知韩立所言非虚——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仪器分析仪国产化率小于23%,生物化学试剂国产化率小于20%,而其他实验室常用的设备更是平均国产化率为23%—45%。

也就是说,国外的仪器不仅要挣着国内科研院所的钱,还要进入我国的科研实验室当中参与某些关键项目。

中国科研领域之所以会有如此难看的数字,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近十年来中国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后,最关键的仪器设备跟不上发展速度。

科学技术在大跨步往前走的同时,一些细微之处,比如精密仪器却没能掌握最核心的制作要点。

比如在生物科研领域,美国和日本几乎在这方面占据着绝对的话语权,而且,日本之所以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其依赖的就是极为精密的显微镜;医疗界最顶尖的癌放疗设备也只是存在于日本和德国。

也就是说,这几个国家不仅在医疗科研领域占据绝对地位,在其他科研领域也实力雄厚,反观我国,则一直被“卡脖子”。

从前,“卡脖子”一词只用来形容芯片,如今于科研领域的仪器制造领域,我国也在客观上狠狠被其他国家制裁。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这在该领域的表现似乎不尽如人意。

更糟糕的是,不仅我国没有远精密仪器的原版,甚至中国企业连其山寨版都造不出来,至今仍然在尝试0~1的突破。

该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其他国家已经设计了技术壁垒,这一点在生物科研领域尤为明显。

二、美日等国家垄断产生技术壁垒

美、日等国家拿到了生化实验室最常见的质谱分析仪之后,他们便将该技术束之高阁,其他国家想要学习或购买皆是无法做到。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被两个人分走——美国科学家约翰·塞芬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他们两个人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所以在这一行业领域,他们是绝对的宗师级别人物,并没有后来的传承者。

由此可见,国产仪器的发展困境除了掺杂历史原因外,还和其他国家的刻意封锁有关。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迎来改革开放,许多外资企业进驻大陆,而相应的仪器制造产业也徐徐发展,但由于长时间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手垄断,所以在关键技术上,我国很长时间内没有突破。

更重要的是,美、日等国因为长时间进行侵略战争而反推了科学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在和平时间段内中国缺乏这种动力。

于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初,我国仪器行业陷入了低谷,久久没有走出来。

起步较晚只是一个原因,其他国家着重砍掉中国的发展进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8年年底,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的2亿元核磁共振设备损坏,北大方面联系生产商布鲁克公司,要求调查失误原因,而布鲁克公司则称“需要23万人工费检修”。

大学负责人表示不理解,对方进一步解释:这只是检修的费用,至于检修后有什么问题则需要继续付费。

此事被报道出来后,许多的国内大学生谴责布鲁克公司不讲信用,但对方却双手一摊,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北京大学核磁中心的负责人很明白对方如此表态的原因——他们不是想要钱,而是想要依靠这种方式彻底斩断中国在精密仪器行业的发展。

就这样,北京大学并没有支付不合理的人工费,还与布鲁克公司终止了合作。

三、我国逐渐突破该领域的发展困境

技不如人必得受制于人,北大的损伤也是众多中国企业面临的现状缩影。为此,国产精密仪器生产企业开始发愤图强、暗暗发力。

起步晚,资金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国产仪器进步面对着重重困难,但想要自给自足就必须打破外国的垄断。

根据专家阐释,除了极其高深的特精尖技术,很多的普通技术我国其实已经掌握,可迟迟没有流通于市场,其中牵扯到一个商业化的问题。

中国科研仪器难以破局的原因是在极其精密的领域无法追上别人脚步,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本土化、市场化、商业化举步维艰。

该问题被党中央和国家诸多科学院所重视之后,相应的政策开始倾斜给相关企业,研究所和公司合作的模式推广开来。

2023年年底,上海波达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复旦大学共同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脑功能超声成像仪器,它相较于之前的设备提高了近百倍的效率,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管是在生物学化学还是医学领域,中国的科研仪器仍在蹒跚学步,从0到1的突破是最难做到的,诚然,我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金代价和人才代价,但这一切在如今已经稳中向好,虽然该技术比芯片难度更高,但是中国企业却有信心克服。

参考资料:

近九成科学仪器依赖进口,“国货”如何突围——新华网2021-07-06 08:43

挑战尖端 仪器报国——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10-21 08:53

没有那根“杠杆”,如何撬动地球? | 启明星之声——2024-06-13 18:57发布于上海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官方账号

0 阅读:0

零度有法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