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指挥200辆坦克欲横扫越南,军委命令却传到前线:你已被免职

陶陶读历史 2024-06-25 12:45:48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而前敌指挥的责任落到了许世友身上。为了打好这一仗,许世友调兵遣将,请来许多昔日的功臣宿将。

吴忠,开国少将,曾是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五十二师师长,参加过巨野、鲁西南、淮海、渡江、上海、西南等战役,下了很多功劳。1952年,吴忠又作为12军第31师师长入朝参战。

1955年,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当时最年轻的开国元勋之一。新中国建立之后,吴忠成为解放首个机械化师的师长,具有现代化战争的指挥经验。由于他军事才能了得,且性格刚烈,吴忠深得毛主席的赏识。毛泽东生前曾评价他:“吴忠,有忠也。”

自1970年以来,吴忠担任北京卫戍司令,此后拱卫京畿重地长达7年之久。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吴忠有多么信任。

1977年,吴忠调任广州军区副司令,是许世友身边的左膀右臂。对越反击战与我军此前的一些战争不同,坦克和装甲车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精通装甲兵指挥的吴忠,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事实,对于越南这个国家,吴忠也是相当熟悉的。美国入侵越南期间,吴忠就曾跟随总参军事代表团前往越南北部地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战地考察。

然而令吴忠没想到的是,当年我国如此倾力支援越南,却换来了越南的背叛和敌视。为了获得更多援助,越南一头扎进了苏联的怀抱,一南一北夹击中国。他们不仅有组织地对境内华侨和华裔越南人进行大清洗,还不断制造边境纠纷和流血事件,有计划地蚕食中国领土。

作为广州军区分管作战的副司令,吴忠在一个多月内走遍了广西边境的每一块要地。看着边境的累累弹痕和边境人民造成的伤亡,吴忠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越南真是个白眼狼。”回到广州后,吴忠对大家说:

“对付流氓,无赖的挑衅,说理斗争是必要的。但只有这个是不够的的。要让他收敛霸气,懂得尊敬别人,只有用他们懂的语言,那就是拳头。”

吴忠的预言很快就成了现实。1978年11月,许世友从北京受领任务后回京,并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对越反击战的命令。听完许世友的发言,吴忠“呼啦”一下站了起来,他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指挥作战。

相对于年过七旬的许世友,吴忠刚满60岁,可谓是年富力强。而他的请求也很快得到了许世友的批准,军区党委决定派他到龙州方向,统一指挥广州军区南集团部队,负责向越南重镇——高平方向突击。

自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吴忠已经有20多年没打过仗了,然而长期的和平环境并没有磨去他的棱角,他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是一个以战争为职业的将军。重新置身于硝烟弥漫的环境,吴忠只觉得神清气爽,多年久积的郁闷一扫而空。

按照反击战的作战计划,攻打高平地区的部队主要分为南、北两个作战集团:在击退入侵广西的越军后,以少数部队在朔江和茶灵方向佯攻,牵制越军主力,集中南、北两个集团的主力,避开越军的主要防御方向,从高平东南和西北越军薄弱指出杀入,突破越军阵地,南北对进,钳制高平。

吴忠受领任务后,仔细研究了一下地形和敌方的防御。他发现越军在复和方向集中了大量兵力,这是因为中越边境地况复杂,唯独只有复和方向有较宽的公路,有利于机械化部队的机动。因此越军认为,我军一定会以复和作为主攻之地。

吴忠认为,如果贸然进攻复和,必然遭到顽强抵抗,难以迅速达成战役目的。吴忠指挥,从来不主张硬拼,总是强调要以较小的代价完成最艰苦的任务。在指挥方面,吴忠不仅是一位勇将,更是一位智将。

兵法讲究攻其不备,吴忠认为,我军应该将主要突击方向选在布局观方向,即集中200辆坦克以及自行火炮,搭载步兵部队,组织起强大的装甲突击集团,首先在布局关实现突破,然后在东溪撕开一个大口子,随即沿着4号公路北上,继而直捣高平。

听了吴忠的作战方案,很多作战参谋都在摇头:这也太大胆了,简直是冒险。为何呢?由布局关到东溪,一路上皆为崇山峻岭,只有一条土质的牛车路,沿途溪流纵横,河上木桥只有5米宽,而且在东溪外围还有一座海拔500多米的丘陵,道路在山脊盘旋而上,急转弯路段多达几十处。按照装甲兵的条令和教范,这里完全是坦克部队的禁区,更别说集中坦克部队,实施坦克集团突击了。如果沿途遭遇越军的伏击,坦克的安全一定会受到极大的威胁。

然而吴忠却说,这就是他制定这个作战方案的目的。战争讲的是突然性,讲的是出其不意。坦克突击布局关,我们的作战参谋觉得很荒谬,敌人肯定也想不到。装甲突击布局关确实有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当年曼施坦因进攻法国,也走得是最为艰难的阿登山区。我们只要集中力量,捏紧拳头,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采取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其软肋狠击一拳,致敌人于死地。

况且敌人在布局关方向只有一个营的兵力,防御工事不强。布局方向我方的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有利于我军隐蔽集结。

然而也有作战参谋提出,布局关山路颠簸,坦克车根本载不了步兵。没有步兵保护,坦克是相当危险的。最终吴忠组织专业人士,决定给每个步兵都发一条安全绳,围腰系好,再用挂钩在坦克两侧的扶手上,再将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和重机枪用绳子困在坦克上。

吴忠的作战计划上报后,许世友大为满意:“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同意你的建议。我的要求只有一条,战役发起后,必须在3个小时内将坦克开入东溪。”

就在吴忠踌躇满志,决定用坦克横扫越军之时。中央军委的一个命令却传到了前线。由于一些历史问题,吴忠被列入清查对象。他离开北京之时,北京军区就已经成立了专案组。1979年1月20日,中央军委下令:免去吴忠广州军区副司令的职务。

当这份命令摆在了许世友的办公桌时,许世友却毫不犹豫地将这份免职命令扣了下来。吴忠是个不可多得的战将,临阵换将也是兵家之大忌,因此让吴忠继续留在南集团作战。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吴忠还是在2月4日得知了自己免职的消息,此事距离自卫反击战发起也不过13天的时间。一时间,吴忠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是去,还是留呢?吴忠后来回忆:

“在得知被免职的消息后,说自己一点没有个人考虑,一点没有思想负担,毫无私心杂念,那是假话、大话。我一辈子虽然受过许多挫折和磨难,但都不如这一次对我打击那么大。”

然而即便如此,吴忠还是强心按下自己不安的心,每天照常下部队检查战备,研究指挥方案。到了最后,吴忠决定豁出去了:“我一辈子都没有当过逃兵,一次也没有做过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我自己信念的事。男子汉大丈夫,宁可站着死,也不能跪着生。”

临战的日子里,吴忠经常吟诵辛弃疾的诗词:“马革裹尸当自誓”。

1979年2月17日,对越反击战正式打响,我军万炮齐发。在一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数十万解放军如猛虎扑食一般,向越军身后迅猛穿插。

吴忠一如他在数十年前一样,靠前指挥,越南人的子弹嗖嗖地在吴忠身边飞过,弹片不时飞溅到吴忠的周围。然而身经百战的吴忠却毫无惧色,只是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用望远镜观察敌军的动向。

在密林的掩护之下,我军200多辆坦克搭载着步兵,出其不意地瞒过了越南人的眼睛,沿着乡间土路迅速前进。一路上,越军的抵抗十分微弱,很快就为我军所击败。我军坦克手以出色的驾驶技术,闯过几十处急转弯的路段和数座狭窄的桥梁,强行翻越靠松山,如神兵天降一般,提前受到了东溪。

当时东溪的敌人还在休息,根本没想到我军坦克这么快就杀到了这里。我军战士们从坦克上一跃而下,并在坦克的掩护下,向敌人发起进攻。而我军坦克手也迎着敌人猛烈的火力,在敌人阵中横冲直撞,将敌人炸得血肉横飞,将顽抗的敌军碾成肉饼。

装甲作战,讲究地就是穷追猛打,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后,吴忠立即将第二梯队派出战斗。沿着我军前锋打开的通道,第二梯队的坦克长驱直入,一直杀到了一条小河前。河上是一座木桥,无法承受坦克的重量,因此前线指挥官决定徒涉。第一辆坦克很快就冲过了河,但第二辆坦克到了河心,却突然熄火,动弹不得,后面的车辆也全被堵住。

吴忠闻讯后,立即抢过一个坦克电台实施越级指挥:

“再开一辆坦克到河里,然后在坦克上架木填土,搭设便桥,保证其他坦克和步兵过河。”

于是另一辆坦克开到河中,两辆坦克构成一座便桥,所有坦克和车辆从河中坦克身边经过,很快就到达了对岸。

越南听闻我军装甲部队已经在布局形成了突破,一时间慌了手脚,赶紧炸开一个水库,想要淹没装甲部队的必经之处。吴忠立即通知了许世友,而许世友则紧急调集六个工兵连增援南集团。

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后,吴忠认为自己距离前线太远了,决定将指挥所再往前靠一点。随行的参谋考虑到吴忠的安全,准备调集一辆装甲车给他乘坐。然而吴忠却把钢盔一戴,把自动步枪一扛,怒道:“你老糊涂了吧,搞那些只能在战士面前耍威风,中看不中用。”

就这样,吴忠像一个小兵一样,安步当车,硬是用双脚走完了从东溪到高平的崎岖山路。要知道吴忠当时是大军区副司令,而且已经60岁了,真是老当益壮,让人佩服。

吴忠身经百战,他特别清楚,最严密的保护措施,往往最容易暴露。前呼后拥,看似威风八面,实际等于将指挥员的位置告诉了敌人。而轻车简行,反而更容易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同时,吴忠也知道,战士们最愿意看到哪一种指挥员,那就是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共同战斗的指挥员。

到了20日,吴忠的南集团已经杀到了高平城下。而北集团依然在与越军缠斗之中。前线指挥所给吴忠发电,认为南集团势单力孤,可能拿不下高平城,因此需等待北集团到达高平城,待四面围定后,再行攻击。

然而吴忠仔细阅读了这封电报,左看右看也看不到自己的名字。吴忠13岁参加红军,对于作战命令的内容和含义早就烂熟于心了。他非常明白,这道命令实际解除了我对已经到达高平城下的指挥权了。

然而吴忠也明白另一个道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吴忠发现高平敌人立足未稳,还没有建立稳固的防线。若自己让出南集团的指挥权,让南集团按兵不动,可能会贻误战机。因此吴忠于21日给前指发电,建议不等北集团到达,迅速对高平进行突击。

许世友立即回电,同意了吴忠的建议:不待北集团到达,部队于24日下午对高平发动攻击。同时许世友还当即下令,命令吴忠为高平攻城总指挥,统一指挥高平附近地区的所有部队。

24日下午17点25分,随着吴忠的一声令下,南集团数百门火炮一齐开火,高平城内浓烟四起、房倒屋塌,人员、车辆乱成了一团。

炮火准备完毕后,吴忠命令坦克部队立即向高平城区突击,步兵则紧随其后。攻城部队兵分五路,就如五把利刃一般插入高平城区。仅仅7个小时后,我军全歼高平守敌,解放了全城。

谅山、高平被攻占后,河内所在的红河三角洲大门洞开,只要中央一声令下,我军就能直捣河内。但在3月5日,中国政府却宣布:“自1979年3月5日开始,中国边防部队全部撤回中国境内。”

根据前指的命令,吴忠指挥南集团部队开始徐徐撤回国内。越军见我军后撤,以为有了可趁之机,于是纠集部队尾随我军,采取炮击、袭击和伏击手段,破坏回撤行动。要知道,撤军比进军要凶险很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变撤退为败退甚至溃退。

但是吴忠毕竟经验老到,他以攻为守,连续杀了好几个“回马枪”,将敌人打痛、打怕。最终,南集团部队安然无恙地撤回了国内。

3月16日,南集团通过水口关凯旋回国。在蒙蒙细雨中,他站在关口前,看着最后一个战士跨过国境线。而吴忠,也成为最后一个离开越南国土的南集团战士。在一个月的作战中,吴忠指挥南集团部队转战越南山区,连克数城,歼灭越军近万人,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这是吴忠此生最后一战,也为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吴忠也必须感谢许世友的信任,若非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吴忠也无法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回国后,中央军委将吴忠的免职时间由1979年1月改为1980年1月。1980年1月,吴忠正式被免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

1987年9月,中央军委颁发命令,正式批准吴忠离职休养。这一年,吴忠67岁,55年的戎马生涯就在告一段落。

离休后的吴忠,身体非常健康,精力非常充沛。于是,他着手完成一生中最后一项工程——撰写回忆录。从1987年开始,他陆续完成了《中原主帅刘伯承北渡淮河记》《谆谆教诲寓深情——关于刘帅一封重要信件的回忆》《飞舟堵黄维》等回忆文章。

吴忠生性乐观、心胸开阔,退休生活充实而自在,他除了每天看书看报写作,就是在野外钓鱼。钓鱼回家后,吴忠还要亲自下厨,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

1990年2月26日,吴忠在三亚遭遇了严重车祸,再也没有醒过来。当天下午16时,吴忠溘然长逝,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一份沾满血迹的收稿——《打开和平解放西藏大门的一战——昌都战役》。

吴忠一生身经百战,他没有倒在战场,却被飞来的横祸夺走了生命。以他的旺盛生命力,应该可以活更久,享受更多的幸福,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

就让我们用毛主席对吴忠的评价做个总结吧!吴忠,有忠也!他对国家忠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

4 阅读:979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