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备受青睐的湖湾,藏着怎样的“引力法则”?

麴义看金 2024-06-21 14:11:54

6月17日,“点亮科创之光 激发新质潜能”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暨“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无锡活动正式启幕。

与此同时,在滨湖,一场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题协商座谈会正热烈开展。

座谈会上,来自国内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怎么解决区域科技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痛点、难点。

环顾这个座无虚席的会议大厅,我发现,滨湖这片科创热土上,早已是人才济济。

01.

太湖之畔,济济多士

6个多月前,2023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单发布,一名来自滨湖的企业家作为工业制造、企业科技和零售板块的优秀青年成功上榜。

他就是27岁的工源三仟创始人兼CEO左嘉铭。

此前他还曾入选”2023年度中关村U30优胜者”榜单。2023年,他带领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个荣誉。

他成立的工源三仟深耕X-Ray无损检测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交叉研究应用,在高性能智能检测算法和CT三维重建算法及X-Ray工业软件研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电子半导体行业等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更安全的检测解决方案。

2023年6月,工源三仟正式落户蠡湖金慧智谷科技园。

“是这里满满的诚意吸引了我。”左嘉铭说,回忆创业初期,他表示,当年在长三角寻找施展才华的舞台,对比各地优势后,最终选择科技人才高度集聚的无锡滨湖。

如今,这家专注于X-Ray无损检测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交叉研究应用的初创企业,产值已超千万元。

左嘉铭的选择不是偶然。

中交遥感载荷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颖,也是来滨湖寻梦的创业者之一。

2016年,80后苏颖留学海外博士毕业后,怀揣一颗赤子之心选择回国发展,创办了中交遥感集团。

2017年,中交遥感从北京迁至滨湖区。

在这片湖湾,苏颖带领团队继续聚焦世界无线电侦测、干扰顶级前沿技术,集智信号侦测、管控和航空器飞行轨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在反无人机技术领域全向发力,让无人机管控做到人防技防并举。

如今,中交遥感已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的领军企业,企业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江苏省研发型企业、“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无锡瞪羚企业等荣誉称号。

为抢占产业制高点,苏颖还参与起草了《无人机围栏》、国标《民用无人机身份识别标准总体要求》等多项无人机相关行业、国家、国际标准,让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赢得国际话语权。

像左嘉铭、苏颖这样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在滨湖还有很多。

2023年,滨湖区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3个、省“双创博士”40个,数量均居无锡市首位。

为什么滨湖的顶尖人才含量这么高?

这些年,滨湖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才?

02.

宜业之城,成就鲲鹏

引才先要了解人才看重什么。

青年选择一座城市,往往意味着选择一种发展理念、选择一种成长环境,因此,就业是关键一环。

今年5月,“青睐湖湾,请来滨湖”滨湖区2024年青年人才周正式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的103名应届毕业生受邀走进滨湖,深入探访科研院所、风景名胜和重点企业,沉浸式感受滨湖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

在精心安排的“青睐湖湾”专场招聘会上,滨湖邀请了中微爱芯、卓胜微、派克新材料等22家区内重点企业参加,共提供高质量岗位近百个,最高年薪35万。

用最好的企业发展平台、最优质的岗位资源吸引青年人才,这就是滨湖的诚意。

事实上除了人才周活动,滨湖今年将围绕“青睐湖湾”工程,陆续实施“青见滨湖”“Young帆启航”等9项计划,面向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通“十城百校”揽青专线,提供免费交通、食宿和旅游,组织对接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和科创平台,为青年人才铺就“全程无忧”的求职之路。

截至5月,滨湖已奔赴陕川渝、两广等地的24所高校开展各类招聘38场,提供岗位3506个,累计收到简历12515份。

正因为滨湖区人才工作者深知:只有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团队、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所以他们也要将最好的机遇和待遇真诚奉上。

当然,滨湖还有一项极具吸引力的点,就是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广阔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这是滨湖的特质,也是它的“杀手锏”。

作为无锡科创底色最鲜明、资源最密集的板块,滨湖集聚了两所“双一流”高校、12家省部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众多高层次创新平台,如此丰富且高度集聚的科教创新资源,放眼全国也不多见。

在这片创新热土上,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一个接一个落地生根,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驰骋纵横的广阔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畅通人才的交流,滨湖联动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等高校和702所、58所等科研院所的近20家团组织,开设了“山水东路青年人才沙龙”,让青年科技人才分享科技成果、碰撞思想火花,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智慧优势。

滨湖区产业集聚的特性,也是吸引青年人才的一个关键原因。

2023年滨湖生命健康、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智能网联汽车、旅游五大优势产业均超百亿元。庞大的产值里不仅蕴藏着城市的经济脉动,更蕴藏着青年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一系列政策服务体系更是直抵人心:

去年,滨湖区升级出台了“滨湖之光”人才政策4.0版,每年拿出1亿元真金白银持续加大对顶尖人才团队、领军人才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等10类人才的支持政策;

根据最新的“青睐湖湾”青年人才引育政策,滨湖将对排名靠前并落地滨湖的青年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创业扶持;

对能显著提升滨湖科技创新影响力的青年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0万元基金投资、1000万元资金支持和定制发展载体等全要素创业服务……

滨湖以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胸怀抛出橄榄枝,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从五湖四海涌来。

有个滨湖区生物医药公司的HR朋友告诉我:

“不久前,有一个海外留学归来的北方姑娘在收到国内外多方offer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我们,就是因为滨湖区积极助推企业把握海外人才和支持大学生就业,对她这样引进的海外留学生能给予金额可观的一次性补贴。”

03.

宜居之湾,留住人心

城市能不能引得进、留得下人才,取决于其发展机会;人才能不能稳得住、干得好,考量的是内心认同。

这片年轻的湾区,不仅有着与青年活力相匹配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有着与青年“同频”的服务理念。

比如,青年人才来滨湖就业创业,“住”的首要问题如何解决?

全新亮相的滨湖区青年人才驿站为人才融入湖湾打造了“第一个家”。只要满足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两年内来滨湖就业、创业、求职的青年人才,通过“苏青U+”云平台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相关材料,就能申请免费入住。

驿站内空调、热水器、独立卫生间等一应俱全,可提供最多14天的免费住宿、社会实践、景区免费游览等“一站式”综合服务。

而像这样的“温馨第一站”,滨湖已建成6家。

此外,滨湖区的“吾+”人才公寓再次上新,继吾珈·锦绣人才公寓之后,吾珈·天空树人才公寓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在一栋栋精品公寓中,人才们下班后可以依窗欣赏雪浪山之苍翠,去公共区健身房锻炼,在茶室品茗闲话,即使身处异乡,也能被家的温馨包围。

在滨湖,“性价比”与“高大上”之间,不需要摇摆,这里自有平衡。

为了更好服务人才,滨湖甚至在全无锡率先组建了一支近50人的专职人才专员服务队伍,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搭建“滨纷多才”大数据服务平台,全力保障各类人才安心、安居、安业。

爱才惜才一直是滨湖刻进骨血里的浪漫,它懂得青年的鸿鹄之志,也懂得青年向往的诗意栖居。

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拥山抱湖,滨湖独一份的景致和浓厚的运动氛围让不少青年们为之折服。

太湖郊野的City Walk、龙王山下的趣味骑行、樱花烂漫的别样锡马、蠡湖之畔的竞帆逐浪……坐拥108公里最美太湖岸线和全无锡90%的旅游资源的滨湖,正全力打造“10公里青年生活圈”,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得以在快节奏与慢生活间“自如切换”,街头巷尾错落有致的品牌咖啡与小众咖啡馆,更是成为了滨湖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确幸。

为了丰富滨湖青年业余生活,滨湖还组织开设了“青年夜校”,短视频制作、新媒体运营、室内设计、国画、即兴戏剧、户外运动等课程应有尽有。如今,“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成为湖湾青年新的生活方式。

今天,各地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招引力度越来越大,人才的选择越来越多元。

滨湖破圈的关键是什么、底气是什么?

我想,大概就是内外兼修。

从出台“滨湖之光”人才政策4.0版、推出“青睐湖湾”工程,到打造“人才驿站”“吾+”人才公寓,再到繁荣的区域经济、斑斓的生活图景、丰富的精神选择,时时处处展现着滨湖对人才的强烈渴求和满腔诚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滨湖区每10万人中,有3.46万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占比达35%,位列无锡第一,远高于无锡市和江苏省的平均水平。

滨湖与人才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变得越发生动、精彩。

0 阅读:0

麴义看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