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义的老产业,在打一场漂亮仗

麴义看金 2024-05-23 11:05:16

去年,我认识了无锡滨湖区马山的几位企业家。

一问才知,他们竟然都是做同一个行业的:换热器。

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知道了换热器这个看似“冷门”产业的不可替代之处:

工业领域有发热的地方就离不开散热,换句话说,换热器是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必需品”。

尤其是近些年,得益于国家倡导节能、减排、降耗,换热器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换热器产业投资及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换热器行业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810.5亿元增至2023年的900.2亿元,2024年中国换热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917.7亿元。

面向可期的未来,马山换热器产业能否把握住机遇?

为了寻找答案,时隔一年,我们又来到风景秀丽的马山,对话了宏盛换热器、方盛换热器、鑫盛换热器、永红换热器、佳龙换热器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感想如下。

01.

一个老产业的过去和现在

说起马山的换热器产业,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

1989年,马山和平村与无锡压缩器厂结对合作,成立了马山换热器厂。那时,换热器厂还属于和平村的村办集体企业。

后来,随着企业发展,换热器厂一分为二,一部分改成了和平冷却器厂,为一汽锡柴配套;另一部分则仍保留为马山换热器厂,为无锡压缩器厂配套,并由此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如今的马山换热器产业集群。

目前,马山换热器产业主要研发、设计和生产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和高端管壳式换热器,已应用在工程机械、农机、汽车、压缩机、发动机等多个行业。

在马山,这次我见到了无锡鑫盛换热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正平。

他是马山最早一批成立换热器厂的企业家,曾见证了这个产业从只有一家村办集体企业到大大小小换热器厂纷纷“破土而出”,也见证了整个产业从到蹒跚学步到加速奔跑的成长。

殷正平告诉我,马山换热器产业最早主要是给欧洲企业做代工,当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为低廉,因此便将生产环节放在了中国。

在殷正平看来,这一产业的过去40年中,前15年几乎都是在摸索应用领域,通过给国外企业加工产品积累自己的技术经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山换热器企业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一个相对冷门的细分领域集中发力——铝制板翅式换热器,这个选择避开了市场上需求较大的管壳式换热器以及与外企竞争尤为激烈的板式换热器,同时,这一品类门槛较低,很多没有经验的初创企业可以更快起步。

据说最开始,马山的换热器产品都是“论斤卖”。

但之后的25年,马山换热器产业开始飞速发展,产品价值随着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大大提升。

现在,马山的换热器企业不再是无名无姓的代工厂,而是带着自己的品牌走向海外,成为了一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更是培育出了宏盛换热器与方盛换热器两家上市企业。

以宏盛换热器为例,他们有60%的产品出口到比利时、德国、美国、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在今天,这个早早发展起来的产业,也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几重考验。

首先,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孰轻孰重的“新”“旧”之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之下,作为老牌产业的换热器能不能及时“上新”?

其次,是市场规模。马山换热器因“细分”而得以快速成长起来,但这次调研探访,我们也了解到,随着换热器产业进入下半场,细分的“B面”也逐渐显现——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的市场有限。盘子就那么大,怎么才能吃到更多蛋糕?这是马山换热器行业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最后,是关于人才的一些困境。在换热器产品生产过程中,焊接是重要一环,但焊工难招,是很多工业行业共同的痛点,由于职业本身的一些风险特性,焊工本身就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便给出高薪,也不一定能招到一名合格的工人。加之现在年轻人大都不愿意进厂,人才方面存在一个亟待填补的缺口。

面对这几重考验,接下来我们看到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拉锯,而是一场思路清晰、干净利落的漂亮仗。我们将会看到,马山这群兢兢业业,极具智慧的新老企业家们以及马山的政府,如何携手共进,将矛盾顺利转化为动能,推动产业的巨轮行稳致远。

02.

坚定的求新者,不被定义

起初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觉得换热器产业是个“传统产业”。

但是,马山的这些企业不这么认为。

当被问及换热器作为传统产业如何与时俱进,保持永久的生命力时,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

“换热器不算传统产业。”

为什么?

无锡方盛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张卫锋说——

“我们一直致力于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开发,所涉足的储能、氢能等领域的应用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就算是我们的老客户,他们的产品也在不断迭代,我们作为一个核心部件的配套厂商,只有与客户共同进步的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我们也在不断引进更多技术人才进行配套研发。”

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新说——

“我们这个行业想前进,就必须根据应用领域的新需求及时开发新品,因为换热器大多是非标产品。比如针对氢能领域,氢能要求的电导率、清洁度不一样,换热器也要做相关改进;比如储能电池的热管理技术路线分为风冷、液冷、热管冷却、相变冷却等,针对每种技术流,都需要我们去研发匹配。”

拿宏盛来说,最近3年,宏盛的研发投入已超1亿元。

如今,马山换热器产业集群内已有近70%的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50%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研发中心及实验室,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企业拥有各类发明专利90件。

在马山,换热器新品研发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几乎是一个共识。

不难看出,这群企业家们对自身定位有着清晰认知,他们并不因为拥有四十年的产业积累而坐吃“老本”,并不因为站在龙头企业的位置而沾沾自喜,相反,那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时时刻刻都在他们心中。

时间的大浪,为这个产业洗去了起步时的青涩,我猛然发现,原来他们是坚定的“求新者”。

正因为如此,几十年前的马山换热器,在它崛起之际曾是实现国产替代的一个“新兴产业”;到了今天,它依然带着“新生儿”的那股子冲劲与无畏,又比“新生儿”更多了一丝坚韧与自信。

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许雪峰说,永红正在持续优化散热等性能指标,加速将产品从压缩机、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领域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新基建、新材料等新领域。

与永红一样,马山换热器集群内的行业龙头几乎都在从传统工程机械类换热器产品逐步向风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新领域转型升级。

比如,方盛换热器正加速布局储能、氢能、数据中心等增量领域;

鑫盛换热器相关产品已向智慧交通、风电机组等冷却系统转型;

佳龙换热器已向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转型。

这不禁让我想起今年春节爆火的一部电影《飞驰人生2》。

换热器赛道无法像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这些新赛道一样备受资本青睐,就像沈腾车队的硬件无法和资本加持的光刻车队相提并论一样,但他们还是稳稳地拿到了一个漂亮的名次,就像马山换热器产业,无论环境如何,它总能找到打开新局面的那把钥匙。

03.

破局,各显神通

面对可能到来的僧多粥少局面,马山换热器企业深知,如果不抓紧找到新增长极,就会陷入恶性竞争局面,对企业与行业都无益处。

该如何破局?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各家的打法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产业的魅力与智慧也在此时显现。

比如宏盛换热器。去年7月,宏盛换热器的0.75MW/1.5MWh储能项目顺利并网,这是无锡首批验收投运的用户侧磷酸铁锂液冷储能电站。对于宏盛而言,这是储能这条新业务线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外,宏盛换热器还在发展户外储能电池跨境电商项目。

再看看方盛换热器,自从2022年在北交所上市后,他们就确定了一个新战略——产品集成化和领域多元化。

为此,方盛换热器在原有换热器研发事业部的基础上增加了新能源热管理事业部和智能系统事业部,通过细分研发领域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黏性,提升换热器行业的整体影响力。

再比如马山永红。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马山换热器厂,老厂改制之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国有控股公司贵州永红换热器正准备在华东地区开拓业务,于是,一家全新的混合制企业——无锡马山永红换热器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背靠中航工业,意味着马山永红的研发实力足够硬核,在此基础上,马山永红充分发挥“基因”优势,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路线。

“在新品研发方面,我们倾向打入一些技术门槛更高的领域,差异化发展,减少竞争压力。”马山永红换热器总经理许雪峰说,今年永红在手新订单产值已接近2023年全年产值的一半,根据需求测算,企业2024年产值预计同比增长30%。

还有鑫盛换热器。前不久,鑫盛换热器年产20万套流体与热管理系统的智能工厂项目启动试生产,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地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配套产业链。

佳龙换热器:引进全球先进的设计、生产、检验和性能测试专业设备,提高产能,进军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所需的低温空气分离装置领域。

表面上看起来或许各有各的打法,但剖开现象观其内核,会发现一个共通点:差异化竞争。

在解决蛋糕问题的同时,马山换热器企业家们也在思考“招人”“留人”的问题。

管理,是企业家们给出的一个关键词。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佳龙换热器。

每天早晨五点多起床去公司,参加一线员工组会,晚上工作到十一点多,听起来是不是很像某个996打工人的一天?其实这是佳龙换热器总裁鲁涤平的工作日常。

也许是因为儿时眼见着父亲勤恳工作,白手起家的艰辛,鲁涤平倍加珍惜今日这来之不易的成绩。作为企二代的他接过了父亲奋斗得来的荣光,也主动肩负起作为企业“方向舵”应有的责任。

从国外留学归来后,他便将外企的规范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带到了佳龙。

在佳龙,每天清晨,管理层率先与班长召开会议,再前往一线班组,指导班组长如何有效地组织员工参加会议。而周一例会,由生产、质量及人事经理公布各班组考核数据,包括产能达标情况、质量情况、人员情况、现场5S管理、安全、工时工资等,每周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展开复盘会议。

这种精细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可能并不多见,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保证了佳龙产品的高质量,才能让企业由内而外得到提升,走向国际,让人才心怀更多期待。

“企业有了好的氛围和激励机制,让员工有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他们才会想着留下。”鲁涤平说。为此,公司还专门设立了“降本增效”奖励。“用真心,讲实话,干实事。”是佳龙推行的工作理念,也是鲁涤平常常挂在嘴边,并在行动中以身作则的一句话。

在最近的公司动态中,我看到很多员工都拿到了激励,照片上,他们嘴角上扬,快乐溢出屏幕。

无论是新一代还是老一代,在马山换热器企业家们心中,好像都有一个坐标,那个坐标是过去的自己,竭尽所能超越这个坐标,是他们的使命。

04.

对它该心怀怎样的期待?

如今,马山已集聚换热器及其配套铝业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占整个规模以上企业数的近40%。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朋友告诉我,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这一细分赛道上,马山生产的换热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到全国80%左右。

站在更大的格局上看,换热器产业对马山而言意味着什么?

永红的许总和我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马山,如果有人想办换热器厂,只要认认真真干,无论规模大小,总不会差到哪儿去。

但是一旦走出马山,就没那么容易了。

这话虽然不一定严谨,但可以说明两件事:

首先,这里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上下游供应链比较齐全,配套能力相对稳定,为换热器企业的高效运转创造了条件。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产业为当地百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创业就业选择。

历经四十余年发展,这个“传统产业”早已与马山的老百姓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据统计,马山换热器行业总用工人数约4000人,占马山工业企业总用工人数(约1.4万人)近30%,去除药明生物、华瑞制药2家大型企业后占比近45%,解决本地人员就业约2000人。

仅鑫盛换热器一家就有大约400余名员工,其中几乎一半都是本地居民。

另一方面,换热器产品生产的一些环节,如焊接,目前还不能被智能化取代,而马山的工人早已在几十年的积累中练就出精湛手艺。所以,马山生产的换热器产品,也自带一种精良属性。

2023年,马山换热器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8%,占整个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

这个稳稳增长的数字为马山带来可观税收的同时,也给马山老百姓的钱袋子增加了一份底气。

这份增长背后除了有企业家忙碌的身影,当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悉心服务。

近年来,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积极引导辖区内换热器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拿出了一系列举措。

比如,指导企业做好技术改造备案、投资奖励申报等,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相关投入;帮助企业谋划星级上云、智能车间、标杆工厂等项目申报;结合马山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本级太湖湾科创带产业政策相关条款,向技术改造、“智改数转”方面倾斜,充分发挥政策对企业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针对招工难题,度假区加快打造商业、教育等城市配套,祥和睦邻中心项目预计今年6月竣工,建成后将包括1.4万平方米精品超市等便民配套设施,7000平方米的精品酒店,以及1万平方米的特色餐饮等商业设施。

环保方面,在度假区的协同推进下,整个换热器行业源头替代全面完成,预计可减排有机废气20吨,换热器行业污染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面向未来,无锡(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山换热器产业还将持续向空气冷却干燥及净化装备方向转型升级,这类产品是芯片、电子、食品、医药等领域无尘车间生产时的必要核心装备,市场需求可观。

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已成为共识,对于这样一个不被定义的老产业,我们应该怀着更多的期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也许资本并不青睐他们,但是在太湖之畔的春光中,他们依然是一簇繁花,依然在积极转型中喷薄出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坚定,依然前行。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0 阅读:17

麴义看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