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夕拾:旧时的年画|江南专栏

草堂文化 2024-06-22 09:16:31

临近过年,忽然忆起旧时的年画来。怀旧的心理,是随了我的年龄产生的。多半是突然从记忆深处蹦出来的,极少是到过年才想起的。这一点不足为怪。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容易犯这毛病。活在现今,扯在旧时,喜欢津津乐道于过去的那点陈年往事,仿佛自己还活在那个年代似的,沉浸在留恋的回忆里。同样,一提到年画,我就抑制不住兴奋。

年画,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年时挂的一张图画。这张图画,画面丰富,色彩漂亮,下方还有新年年历。年画连着年,年画迎新年,年画喜气添。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年画是熟悉亲切的,也是记忆犹新的。那时,只要年画一贴,就多了一份喜庆,多了一份热闹。那个年代的年画作品,对于过来人来说,张张都是满满的回忆。

记得那时在乡下过年,不管是新房还是老房,几乎所有的房子里都要挂上年画。当你走进屋内,环顾四周,首先看到的就是崭新的年画或挂在正中,或挂在左右两边,顿时觉得屋内亮堂许多。这些年画浓厚了过年的氛围,营造了新春的喜庆。家里要是没有年画,就感觉好像不是过年了。那时候,家家户户流行挂年画。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看着墙上五颜六色的年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就有了浓浓的过年味道。

当年关已近,春节将临,老家的父老乡亲在办完年货的同时,便会急着到供销社购买年画。那时过年,除了年货就是年画。人们不约而同,齐涌供销社,人多的时候就要排队等候。有一年我去的较迟,供销社里挤满了买年画的人,“快,给我买一张”,“我要两张山水画的,把我挑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一张我两张的,把营业员忙得团团转,抢购年画的场面好不热闹!透出了人们急切的心情,我也挤进人群,才好不容易购得两张年画。

买年画,要赶早,否则就会买不到,这是几年积累的经验。自那以后,我家购买年画要比别人提前几天,年关只要看到供销社里新进了年画,父亲就早早买回了,免得后面排队抢购,还买不到称心的年画。那时的年画价格不贵,大小不同价格也不同,便宜的只需两三毛钱一张,后来随着印刷纸张质量的提高,价格也不断上涨到五角至一元,甚至两三元的也有。印象中我家一直都很重视过年挂年画,父亲最初只买一两张,堂屋房内各一张,后来把所有的壁板都贴上了年画,以图新春佳节的喜庆,最多时曾买过7张不同内容的年画。中堂上王头的年画是必挂的,四面壁板各贴一张,还有两张贴在两个房间内的墙壁上。这样,从外到内就喜气满堂了。

那时的年画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依稀记得大致分为这么几种类型的内容:

政治类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和朱德四大伟人合影的宣传画,这在当年很吃香,人人都喜欢。革命战争年代的画面,画面上有威武的解放军战士;也有宣传政策国策方面的内容,如“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宣传画。生产类的,有生产劳动的场画,画面上的男女劳力,头戴草帽,毛巾系脖,撸起袖子,展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像农业学大寨的宣传画,农民家里也是常见的。还有一些是工业学大庆的宣传,展现了那个年代祖国建设呈现出一派的欣欣向荣的喜人景像。风景类的,有山水园林画,松鹤骏马图,还有建筑景观方面的宣传画。尤其是松鹤延年的画,一般是挂在中堂的,骏马奔腾年画,喜欢的人也比较多。军事类的,有武器图,男兵女兵照,站岗放英俊威武,英姿飒飒。有拥军爱民的,特别是军属家庭,每年年关当地武装部和村干部都会送年画挂历给他们,体现对军属的关怀。

印象较深的是,那时的年轻小伙子特别喜欢购买电影明星类的年画。当时风靡一时的电影《小花》,三位年轻男女主角唐国强、刘晓庆、陈冲,青春飞扬,靓丽动人,成为那个年代青葱少年男女心目中的怀春偶像。每次回家,都会被这些年画吸引着眼球,充满了想象。还有一部《燕归来》的恋情影片,男女主角达式常和张瑜,男的英俊潇洒,女的楚楚动人,迷倒了许多八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们。那时明星照年画成为年轻人的抢手货,只要供销社里一到,立即就被抢购一空了。影视类的年画,当时比较热门的一些革命样板戏的电影,如《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是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是光辉而高大的。所以,那时许多农家里都能看到杨子荣的形象年画。还有古装戏的,比如《红楼梦》的贾宝玉、林黛玉,也是许多人青睐的年画。

年画买回来后,就要及时张贴。要知道那时贴年画也是件很高兴的事。每年我都非常乐意并主动包揽。于是,我就在张贴中欣赏着画面,在欣赏中张贴着年画了。别小看张贴年画简单易行,不是复杂麻烦的事,但要贴得整齐端正和牢固,也是需要耐心细致的。先要将板壁或墙面擦干净,以免把年画弄脏。一般都是按照上年的老位置,有的旧年画已经褪色破损了,就要撕下来,再用抹布擦洗一遍。有的经典年画不会过时且百看不厌的,也舍不得撕了,还会继续保留一年。买年画也曾大意过一年。那年不知是年底太忙还是无意疏忽,居然没有买到年画,看着壁板上的旧年画,心里总觉得过年屋里缺少了什么似的,不够喜庆和完美。年画,关乎着过年的心情和氛围。我没想到,一张年画的份量会有如此之重。

早先张贴时用的是米汤当浆糊,贴好后发现容易出现皱巴,虽然比较牢固,不易被风吹落,但不够平整美观。后来改为图钉,这样年画就不会起皱。说起图钉,也是小巧别致而实用的钉子,圆形的盖子下装有钉子,这个圆盖便于大拇指用力揿下去。图钉圆盖有铁质的,后来出现了彩色的塑料圆盖,颜色分绿色、红色、黄色的,彩色图钉钉在年画的四个角边上,显得更加美观好看。钉图钉也要讲究方法的,钉不牢固就掉落地上,特别是彩色塑料的图钉,有时拇指还钉不紧,须用小铁锤帮忙。铁的图钉容易生锈难启,需借助刀片才能撬动下来,而塑料图钉则要好得多。

贴年画关键要整齐,张贴时要叫人帮看平衡度。一个人操作时,先要初定位置,再远看调整。有一回,我自认为已经端正了,就把四个角的图钉都固定下来了,结果跳下凳子从远处一看,发现钉歪了,只好返工,将四个图钉小心地撬起来,又将年画重新调整平整后再订上去,经反复检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我那时个子不高,要用木条凳子,才能达到合适的高度,在凳子上一上一下的边钉边看,有时胳膊都会发酸,但看到自己亲手张贴的一张纸新年画,心里总会美滋滋的。

后来,过年又时兴起挂历。内容比年画丰富了许多。有明星照的,有山水画的,有花鸟草虫的,可谓丰富多彩。一本挂历,一年12个月,每月一张,共有12张。挂历的档次更高,无论是图画内容,还是纸质印刷质量,都比年画高出几筹,是年画的升级版。但挂历的标价要贵得多,是年画的好几倍。一般的农家舍不得买,过年时还是买几张年画张贴一下算了。挂历兴起之时,我已参加工作,有了自己支配的几十元工资。况且,父母也是一直喜欢过年贴年画的,我就毫不吝啬地将挂历买回家了。父母看到,赞不绝口,压根就没提多少钱的事了,仿佛挂历与钱无关。再后来,挂历普及了千家万户,取代了过去单张的年画。春节拜年时,我还把挂历当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他们收到挂历的心情还是十分高兴的。

可是,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那些流行30多年的年画和挂历,在不知不觉中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我认为,这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多形态多元化多视角的文化繁荣场景,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导致年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年画的淡出和消失,是必然的趋势和规律。回家过年,当我看到老屋壁板上留下的当年钉年画时的图钉痕迹和订书机痕迹,依稀可见过去年画遮挡壁板的方框影子时,心底竟然涌起些许暖意和念想。不禁有些年代岁月的感慨,年画,是过年的文化符号,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更是一种精神追求。一个时代一道年景,一张年画追忆年华。过去的年画,是那个时代的过年标记,是那个岁月的美好记忆。那些年画,已经尘封在我深深的回忆里。

新时代新流行,新生活新画卷。如今已经难觅年画和挂历的踪影,过年也不会有人再买年画挂历了,但人们会以新的方式来渲染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家家户户贴春联的传统还没有丢,不贴年画摆鲜花,家里过年春意闹,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新年画,画出了人间新年景,画出阖家新团圆,画出龙年新希望!

2024年2月8日

*往期文章回顾:

湛蓝 | 年关,迢迢回家路

田惠明:过年 | 『华北风物』

王运美:过年的感觉 | 赣鄱专栏

宋红梅:过年 | 巴蜀之地

朝华夕拾:拜年| 江南专栏

作者简介:

朝华夕拾,浙江江山人,1964年出生,公务员。岁月给我留回忆,遂以文字记录之。

0 阅读:0

草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