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惠能大师:“修殿筑塔”

海蓝聊佛法 2024-06-27 14:34:36

接上文:

六祖惠能回曹溪的场面,不仅轰动了曹溪,而且还轰动了韶州全境的上上下下。

当时,韶州地方的刺史姓韦名据。韦刺史幼学儒业,科举致仕,但他总感到,孔孟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可,用以修身却有未尽善之处,所以,韦刺史把兴趣转到了佛教上面,在做官理政之馀,喜佛好禅。

当惠能回到宝林寺后,韦刺史便立刻赶到曹溪,礼拜六祖惠能。

与韦刺史同行的除州府案多官吏外,还有一个辞官回乡的老者,他叫曹叔良。

曹叔良是曹侯村的老辈,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从魏入晋之后,曹操子孙中的一支为避中原战乱和仇杀,举族南迁,至曹溪,见此地山靑水秀,风光明媚,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便定居下来,繁衍至曹叔良一辈,已途五代。

曹叔良虽然没有他祖上的文才武略,但他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在官场上虚度了几十年的时间,他厌倦了,自感无力应付官场上尔虞我诈的争斗,便呈递了一份辞书,告老还乡了。

曹叔良与韦据虽然年辈不同,但他们曾是同年进士,曾有过一面之谊,所以,曹叔良回家乡路经韶州,便去探望韦据。

一阵寒喧过后,曹叔良方从韦据的口中了解到六祖惠能的事迹,便也生出了敬仰之心。

惠能率众僧在宝林寺周围搭起了无数窝栩,暂避风雨。惠能的义兄刘志略,曹溪富家陈亚倦及曹侯村旧日与惠能相熟的乡民,也日日赶到宝林寺,帮着烧水做饭,建屋搭棚。寺前寺后,一片热开繁忙的景象。

惠能举目四望,只见青山迭翠,清流蜿蜒,十五年前的一把大火烧尽了山林草木,现在居然一点也看不出被火烧过的痕迹,只是眼前的宝林寺,在十五年的风吹雨打中,破败了不少。

树犹如此,寺犹如此,情何以堪!

刘志略老了,陈亚倦富甲曹溪,可是岁月并没有因此而特别厚爱他,脸上的寿斑和额上的皱纹已显示了他的苍老,而无尽藏比丘尼,在几年前就已往生。

“师父!”一个小沙弥来到惠能面前,他的话打断了惠能的思绪,“有一个叫韦刺史的大人带着一大批人往这里来。’

“韦刺史?”惠能想不起来他在什么地方认识这么一个人。

陈亚倦挂着杖,在一旁对惠能说:“韦刺史,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呀,韶州百姓的父母官。刺史大人单名讳一个’据’字,据说他平日里喜读佛经,今日他必定是为大师您而来的。”

陈亚倦刚介绍完,韦据已领着一群人,沿着山道向惠能走来。

惠能赶紧迎上前去,双手合十,向韦据施礼,说:“贫僧惠能,落脚贵方一块宝地,欲弘扬佛教正法,不料惊动了刺史大人,贫僧别无所求,只求大人海涵,允贫僧在此弘法,如是,则是惠能之幸,是佛教之幸。”

韦据见惠能礼数周全,全身上下又充溢着一派佛家气度,韦据的眼神便不自觉地流露出仰慕之情。

“大师能再三光临韶州曹溪,并欲在此开闢弘法道场,这实在是曹溪之幸,是韶州之幸,韦据今后也可常来向大师请益,所以,又是韦据之幸。”韦据边说边还礼。

接着,惠能把刘志略、陈亚偬、印宗、智光、慧静、通应等一一介绍给韦据,韦据则向惠能介绍曹叔良,说:

“曹年兄本是曹溪人氏,虽然在外省为官有年,但对曹溪地方和乡亲却是铭志难忘,曹年兄弃官返乡了,路上听说大师见地非凡,曹年兄便将家眷行李留在后面,自己急匆匆与下官一起赶来,以先拜见大师为快。”

惠能向曹叔良施礼,说:“贫僧恐怕有负曹施主厚爱。”

曹叔良还未脱尽官场习气,他拱手作揖道:“那里那里,老夫愿大师有所教,大师若有事要老夫帮忙,只管吩咐,不必客气。”

刘志略、陈亚倦与在场的年长一些的曹侯村人,皆与曹叔良相识,他们寒喧完毕,陈亚僇便对惠能说:

“惠能大师,曹老兄可是他们曹家的大辈分人,要曹姓人做什么事,尽可让曹老兄出面。在曹侯村,曹老兄可谓是一呼而百应的人啊!”

惠能笑着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曹施主愿贫僧有所教,贫僧却愿曹施主有所助。”

曹叔良十分爽快地问:“惠能大师不知有何事要老夫相助?”

“修殿筑塔。”

明日更新。

0 阅读:0

海蓝聊佛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