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切除8次肠息肉,中医一个方子从根上搞定,帮他免了手术之苦

小崔崔维 2024-06-10 11:59:25

肠息肉,反复做手术的人太傻了!这个看似简单的疾病,却常常让患者陷入无尽的手术循环中。有些人因为对肠息肉缺乏了解,反复进行手术,不仅身心俱疲,还可能导致肠道受损严重。

肠息肉术后反复发作,是许多患者心中的痛。他们担心息肉会再次长出,担心手术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有些患者甚至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多次手术,整个肠道被切得伤痕累累,这真的让人心疼。

那么,为什么肠息肉会反复发作呢?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多与肝脾功能失调有关。当我们的肝气不畅、脾气不健时,身体的代谢功能就会受到影响。

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当脾气不健运时,水湿就无法正常代谢出体外,从而在体内积聚形成痰湿。这些痰湿如果停留在肠道内,就会形成肠息肉。

对于肠息肉反复复发这种情况,其实中医有办法应对。只要改变息肉的肠道中的生长环境,肝气条达了,脾气健运了,痰湿就运化开了,就不会再长肠息肉,从而避免息肉复发。

上个月,我接诊了一位年逾五旬的患者。自从2016年起,他饱受胃肠息肉的反复困扰,胃息肉已进行了两次手术,而肠息肉更是高达八次,几乎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切除手术。面对如此频繁的复发,医生也只能无奈地告知他,一旦息肉长出,就必须通过手术切除。

幸运的是,这位患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了我分享的相关中医案例,并主动联系到我,希望能通过中医找到治疗之道。如果他能早些寻求中医治疗,或许就能避免这么多次的手术之苦。

患者的主诉症状包括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每日腹泻多达三次以上,且伴有里急后重、全身疲乏无力。他的大便中常带有黏液,甚至偶尔出现血便,导致他的身体日渐消瘦。

经过中医的望闻问切,我发现他的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这些都是脾失健运、痰湿蕴结、脾虚痰结的典型表现。

针对他的病情,我开出了一剂药方,主要成分为乌梅、红藤和金荞麦。

这三味药材的选择,是基于中医“一收一散”的治疗原则。乌梅作为收敛之药,可以收敛体内的痰湿,使其不再扩散;而红藤和金荞麦则具有消散痰瘀的功效,可以将痰湿化解并排出体外。这种一收一散的治疗方式,旨在先将痰湿收敛,再将其消散,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关于为何选用乌梅作为收敛之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中医理念,即“欲散先收”。在痰湿的治疗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使用消散之药,可能会导致痰湿扩散得更快,反而不利于治疗。

而先使用收敛之药,将痰湿收敛起来,再配合使用消散之药,就可以让痰湿消散得更快、更彻底。因此,乌梅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虽然中医治疗肠息肉有其独特之处,但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和睡眠等因素对于治疗效果同样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尽量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舒畅。

此外,我还要指出的是,这个药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辩证施治得出的,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在中医治疗中,我们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我作为临床医生治病的基本原则。

最后,我想对所有肠息肉患者说,手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在中医的视角下,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肝脾功能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使痰湿得以运化排出,从而减少肠息肉的复发。

作为医生,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患者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



3 阅读:1180

小崔崔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