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君主来自哪里,为何他们是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姒姓?看史书记载

老一国之君研究 2024-03-22 07:24:57

《史记 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夏朝是大禹建立的,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

按这个记载来看,禹是黄帝的四世孙,他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关于禹是黄帝四世孙这个说法,也有不同意见的:

《汉书 律历志》:伯禹 《帝系》曰: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关于伯禹(即大禹),《帝系》上说,颛顼的五代孙子生下鲧,鲧又生下禹,虞舜禅让了天下。

土生金,所以是金德,天下称为夏后氏,继承夏朝的有十七个王,共四百三十二年。

大禹

按汉书的说法,禹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XX→XX→XX→XX→鲧→禹,中间有四代人不知道名字。

《三家注史记 夏本纪》: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

鲧曾经为尧帝治水,与舜的世系相差悬殊,舜是颛顼的六代孙,而鲧则不是颛顼的儿子。

根据《黄帝历》这一纪年方法,推测出黄帝登基是在公元前2698年,这一年黄帝20岁。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推测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

根据这两个时间,推算出从黄帝到大禹长达628年,如果禹是黄帝的四世孙的话,那从黄帝到大禹的五代人,平均年龄超过125岁,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大禹是黄帝的八世孙,那从黄帝到大禹共有九代人,平均年龄69岁,至少比125岁要靠谱一点。

黄帝有25个儿子,长子少昊(也叫玄嚣),继承了黄帝的帝位,次子昌意,也就是禹的祖先。

少昊之后,昌意的儿子颛顼(zhuān xū 少昊的侄子)继承了帝位,颛顼之后,其侄子帝喾(少昊之子蟜(jiǎo)极的儿子)继承帝位。

黄帝

帝喾之后,其长子帝挚继承帝位,帝挚之后,唐尧继承帝位,唐尧之后,虞舜继承帝位,虞舜之后则是夏禹继承帝位。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是黄帝的四世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禹是黄帝的八世孙,他们的世系如下所示:

黄帝→昌意→颛顼。

黄帝→少昊→蟜极→帝喾。

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尧。

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

黄帝→昌意→颛顼→XX→XX→XX→XX→鲧→禹。

从黄帝到禹的帝王传承,都是在黄帝的血脉亲族之中传承,历史上所谓的禅让制,不过是在黄帝的同族中传承而已。

从世系来看,夏朝君主都是来自黄帝。

但问题来了,黄帝姓姬,大禹却姓姒,这是为什么?

《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黄帝是姬姓,号轩辕氏

黄帝是少典的儿子,最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合起来就是公孙轩辕。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先秦之前的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姓,表示的是祖先的来源,氏,表示后代的分支。姓氏是古人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

黄帝姓公孙,表示这个姓是祖上传下来的,黄帝的祖先也姓公孙;黄帝号轩辕氏,说明黄帝这一支是轩辕氏的分支。

《路史》:神农同母弟勖,嗣少典国君,世为诸侯,后以公孙为姓。

神农有个同母弟叫勖,侍奉少典,少典是有熊国国君,世代为诸侯,后代中以公孙为姓。

《国语 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女子,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依姬水而成长,炎帝依姜水而成长,长大以后两人的德行不同,因此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黄帝依姬水长大,所以是姬姓

黄帝以地名为姓,后世经常用这种方法改姓,比如尧的2个女儿住在妫水,因此以妫为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

舜出生于姚墟,因此以姚为姓,这也是以地名为姓的案例。

姓表示祖先的来源,黄帝最初的姓是公孙,黄帝的祖先来源便是公孙。

黄帝后来改姓姬,姬姓的祖先便是黄帝。

黄帝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这两个氏怎么来的?

《百家姓 轩辕》: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

因为黄帝曾经居住在轩辕之岳,所以号轩辕氏。

《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居有熊。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黄帝是有熊国的国君,很有可能是黄帝从其父少典那里继承而来,据说有熊国国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所以黄帝号有熊氏。

黄帝是有熊氏国君

再来看看黄帝的后代,黄帝有25个儿子,就有25宗,也就是25个分支。其中得到姓的只有14人,分为12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国语 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也就是说黄帝的后代衍生出12个姓,其中只有青阳与苍林氏的道德继承了黄帝,因此都姓姬,而青阳就是黄帝的长子,也就是少昊,也叫玄嚣。

除了青阳和苍林氏之外,黄帝的次子昌意也姓姬,继承了黄帝的姓。

《史记 五帝本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河南二 开封府:高阳城在县西二十五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

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因为辅佐少昊有功,被封在了高阳这个地方,于是号高阳氏,颛顼就是高阳。

颛顼的姓是姬,氏是高阳氏,表示高阳氏是颛顼的分支,一般来说有封地或者建立重大功绩的人,才有姓和氏。

颛顼

从颛顼到鲧中间有几代人的姓氏不得而知,但从鲧开始,其姓就变成了姒,氏则变成了有崇氏。

姒和姬都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来自上古八大姓,所谓的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全部有个女字旁。

人类是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因此最初的姓都带个女字旁。

《论衡 卷三 奇怪篇》: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

禹的母亲吞食了薏苡就生下了禹,所以夏朝的天子姓姒。

《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禹父鲧者,帝颛顼之后。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

《吴越春秋》说得更详细,禹的父亲鲧是颛顼的后裔,鲧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为妻,名字叫女嬉(也称女志),正值壮年没有生育,女嬉在砥山得到薏苡吞了下去,因此而怀孕,剖腹生下一个儿子叫高密,高密就是禹。

薏苡是一味中草药,味道甘淡,气味微凉,主要作用是: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

吞薏苡如何能怀孕?现在也无法弄得清楚,上古时期有很多这样的传说,比如帝喾的正妃姜原在野外看到一个巨人脚印,踩了一脚就怀孕了。

《史记 周本纪》: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这种神话故事应该是当时有解释不了的事,就用这样的故事来代替了。

禹为姒姓

按照史书的记载来看,禹的姒姓来自于母族。

《世本 氏姓篇》:莘国,姒姓,夏禹之后。

莘国即有辛氏,也就是禹的母族,这一家族是姒姓。

《潜夫论 五德志》: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生白帝挚青阳,世号少曎(皞),代皇(黄)帝氏,都于曲阜。……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

青阳就是白帝少昊,修纪就是女志(禹的母亲,也叫修己,已通纪),白帝文命就是大禹。

禹的母族之所以姓姒,是因为她是少曎(少昊)的后裔,少昊就是皇帝的长子。

《史记 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禹是姒姓,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国号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禹改姬姓为姒姓,其子孙后代当然以姒为姓,所以夏朝君主为姒姓,为了区分不同的分支,因此衍生生一系列的氏,以区别不同的后裔。

夏后氏就是夏朝王族的氏,也就是姒姓夏后氏。

夏朝的君主都是姒姓,号夏后氏

有扈氏也是姒姓,是组成夏朝核心部落的一支,他的氏是有扈氏,相当于夏朝的宗族之一。

夏朝一共有12个核心部落,这些的部落的姓都是姒,然后氏不同,除了夏后氏是王族之外,其他的都是宗族。

比如东周时期的杞国,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杞人就是杞国人,杞国国君就是夏朝宗族的后裔,杞国国君的姓就是姒,直到公元前445年(战国初期)才被楚国灭亡。

除了杞国之外,还有越国、缯国、褒国都是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的诸侯国。

0 阅读:4

老一国之君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