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扈氏是夏朝12个核心氏族之一,他来自哪里,为何夏启要讨伐他

老一国之君研究 2024-04-07 01:35:19

《史记 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夏禹建立了夏朝,他是姒姓,夏后氏,组成夏朝一共有12个核心氏族,都是姒姓,但氏不同,分别是:夏后氏、有扈(hù)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其中夏后氏就是禹的氏,先秦时期的“姓”与“氏”不同,姓代表着祖先的来源,氏代表后代的分支,这12个氏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与禹共祖,只是他们的后代因为分封在不同的地方,而形成不同的氏。

《史记 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为帝,启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大禹

有扈氏不服,启率军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战一场,于是消灭了有扈氏,天下诸侯都来朝拜。

一、有扈氏是谁,来自哪里?

关于有扈氏的姓氏,有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有扈氏与夏启是同姓,而且说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也就是说有扈氏是夏禹的庶子。

许慎《说文解字》: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有扈,夏同姓诸侯。

《淮南子 齐俗训》:有扈氏为义而王。高诱注: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而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

梁玉绳《史记志疑》:有扈氏,夏启之庶兄。

高诱是东汉的官员及学者,曾为《淮南子》作注,他认为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

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 兴王篇一》中记载:启即位,伐有扈氏,启庶兄也。萧绎也认为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

夏启

《史记志疑》是清代的作品,是对司马迁《史记》的注解作品,清代学者梁玉绳也认同这种说法,说有扈氏是夏启的庶兄。

关于这个说法,是有个来历的。

《连山易》: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是也。

禹的妻是涂山氏的女儿,名字叫攸女,生下儿子启。

禹常年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常年在外,又有了新的妻妾,甚至他已有妻妾后又娶了涂山氏女为妻。

《荀子 大略》:禹学于西王国。

《吕氏春秋 孟夏纪》:禹师大成贽。

《论衡 偶会》: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 禹葬会稽,鸟为之佃。

有很多史书记载禹在西王国和大成贽国学习,《论衡 无形篇》中有“禹、益见西王母”的记载,西王国是西王母之国,也叫大成执(贽)国,也就是少昊之国。

少昊族首领的名字叫挚,大成执(贽)就是少昊挚,《论衡 偶会》记载舜安葬在苍梧后,其子象为他耕地,禹去世后安葬在会稽,其子鸟为他种地。

少昊

这里的鸟是部族的图腾,少昊就是以鸟为图腾的,因此判定禹在少昊部落是有儿子的,禹肯定不止启一个儿子。

第二种说法,是说有扈氏是祝融的后裔,己姓。

王符《潜夫论 志氏姓》:凡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

《国语 郑语》:祝融之后,八姓,己姓,昆吾、苏、顾、温。

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也称为赤帝,更是楚人的祖先,东汉的《潜夫论 志氏姓》说祝融的子孙是己姓,昆吾、籍、扈、温等都是祝融的子孙。

扈、顾两字读音相同,是通假字,东汉的王符把《国语 郑语》中的顾改为扈,而扈就被认为是有扈氏,不过这种说法也只有东汉的王符这么说,也是孤证。

第三种说法,是说有扈氏是东夷少昊的后裔,嬴姓。

顾颉刚《尚书 甘誓校释论》引《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之语:“九扈为九农正”。

《说文 佳部》中解释雇与扈相通,《尔雅 释乌》雇即作鳸,所以有扈氏为郯子之言中的“九扈”,也就是东夷少昊之后,为嬴姓。

《左传》: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 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九扈就是九种扈鸟,少昊氏以鸟名为官名,说明其图腾是鸟,少皞挚就是少昊挚,少昊部落的首领。

有扈氏

顾颉刚认为有扈氏就是九扈,来自于少昊部落,以鸟为图腾,与上文“禹葬会稽,鸟为之佃”相响应。

其实第一种说法和第三说法并不冲突,有扈氏是禹的庶子,来自于少昊部落,禹娶了少昊部落的女子,生下有扈氏,有扈氏成为夏朝的氏族之一,其父族是姒姓,母族是嬴姓。

二、夏启为何要讨伐有扈氏?

《韩非子》: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攻益而立启。

《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

吴起《吴子》:有扈氏之君持众好勇,以丧社稷。

《史记》记载禹临死前传位于益,益又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天下诸侯也支持启,启才成为夏王。

但《韩非子》与《竹书纪年》记载则不同,都说启杀了益,才巩固了帝位,这与尧舜禹的禅让故事是一样的。

《史记 秦本纪》: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姓。

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之为益,又名为伯益,他是东夷嬴姓(少昊)部族的首领,其部落以鸟为图腾,而伯益即为部落之首领。

甘誓

有扈氏与伯益同为少昊部落,同为嬴姓,伯益就是有扈氏的宗主,当伯益被启所杀时,有扈氏自然不服,于是挑战启的权威,启在甘地打败了有扈氏。

《吴子》中说有扈氏其人勇猛好战,因而丧失了江山社稷,社稷就是帝位,也就是说有扈氏是有继承权的,也从侧面印证了有扈氏是禹的儿子,与启争夺帝位失败。

这就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原因,他们都是为了争夺帝位与统治权。

三、有扈氏来自哪里,双方大战的甘地又是哪里?

《括地志》: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

《地理志》: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训纂》: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第一种说法,说有扈氏来自于鄠县,即户县,今陕西西安市鄠邑(hù yì)区。

上文讲到有扈氏来自东夷的少吴部落,以鸟为图腾,是嬴姓部族的九农正,少昊部落一直在中原的东边,今山东到江淮一带活动,因此有部分专家不相信这种说法。

夏朝区域图

王国维、顾颉刚、钱穆等人认为有扈氏的地望在今河南省原阳地区。

顾颉刚《尚书 甘誓名家校释译论》引《左传》:河南洛阳有甘城,而河南省原阳县又有扈亭。

钱穆《古史地理论丛》:有扈氏亦在河济之汇今新乡之处。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绝于扈即是也。

《春秋左传》:( 文公七年) 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

古代的史书也有记载扈地的,这里的扈是指河南新乡市原阳县。

禹即王位时,是居住在阳城的,今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启即位后,都城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从禹州到原阳只有一百公里,双方离得并不远,发生战争也实属正常。

如果有扈氏在西安户县,则有500多公里,路程就很远了,以那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全靠两条腿走路,打个仗没有一两年,根本结束不了,这也不实现。

甘之战

因此有扈氏活动的地理范围在河南原阳更合理,有扈氏出自东夷,他们应该是从山东地区迁移到河南中部地区的。

有扈氏与启是在甘地交战的,甘地在哪里?

《吕氏春秋集释》:夏后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期年有扈氏服。

《说文解字》:泔,周谓潘曰泔,从水甘声......潘,一曰潘水,在河南荥阳。

郑杰祥《夏史初探》:播水在荥阳。

甘地其实是水名,甘泽即是甘水,在古文中,泔字同潘、波、播三字音同字通,而《说文解字》说潘水在河南荥阳,《夏史初探》也说播水在荥阳。

因此可以判定甘地在河南荥阳,即古泔水,这里也是夏启做《甘誓》的地方,所谓的《甘誓》就是启攻打有扈氏之前,发表了一番讨贼檄文,罗列了有扈氏的罪名,来激发己方士兵作战的信心。

甘之战地图

再回过头来看地图,启在河南禹州,有扈氏在河南新乡市原阳县,禹州在郑州的西南,原阳在郑州的东北,从禹州出发到原阳,必经过河南荥阳,如此来看,这个地理方位是正确的。

《史记 夏本纪》:故甘城在洛州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左传》云甘昭公王子带也,《洛阳记》云河南县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山上有甘城,即甘公采邑也。

有扈氏被打败后,其部落民众往西边迁移到洛阳地区,并把当地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甘地。

上文提到陕西户县可能是有扈氏的居住地,很可能这也是事实,只不过是在有扈氏被打败之后继续西迁的结果,这样逻辑上就行得通。

0 阅读:43

老一国之君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