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不过去的时候,看看苏轼的一生,你就豁然开朗

楚然谈情感 2024-05-23 10:49:03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在知乎中,有一个问题:迄今为止哪本传记曾深深触动你的心灵?

《苏东坡传》当之无愧位列榜首。

这部作品,自林语堂先生笔下诞生75年以来,始终熠熠生辉。

一经问世,便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更被尊为20世纪中国四大传记的瑰宝。

林语堂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苏轼波澜壮阔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同时,他也将一位真实而乐观的东坡居士,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快乐、温馨的童年。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苏轼的童年,满载着幸运与快乐。

他的童年,是在母亲的深深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中度过的,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成年后的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总能保持那份坚韧不拔的勇气,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

苏轼一家三口——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可谓文学界的“黄金家庭”!

有人可能会惊叹,家中出现一个文学巨匠已属难得,更何况是三位!

这简直是文学界的“连环奇迹”!

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苏母教导苏轼读书的方式中探寻一二。

苏母曾以范滂为典范,教导苏轼。

范滂是后汉时期的一位青年,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为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苏轼满怀敬仰地问苏母:“娘,我若将来能成为范滂这样的人,您会支持我吗?”

母亲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微笑着说:“你想成为范滂,为什么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

家庭的熏陶,为苏轼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他学会了如何坚守正义,勇敢无畏。

因此,当王安石不顾百姓疾苦,执意推行新政时,苏轼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连上两道奏折,言辞犀利地指出了新政的弊端。

少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生离死别挫神伤。

科举考试后,苏家三父子名声大噪,京师为之震动。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展翅高飞之际,家中噩耗传来,苏母不幸病逝。

年仅22岁的苏轼,失去了自幼疼爱他的母亲,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晴天霹雳,给他的心灵带来了深深的创伤。

接到噩耗后,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守孝期满,苏轼重返京城。

公元1061年,他踏上了仕途的第一站——陕西省凤翔县任职。

年轻气盛的苏轼,因才华出众而自带傲气。在凤翔县任职期间,他与太守陈希亮之间产生了一些摩擦。

原来,古代官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逢佳节,官员们都会相聚一堂,把酒言欢,增进感情。

然而,那年中秋节,当陈希亮邀请苏轼参加知府厅的宴会时,苏轼却以嫌麻烦为由拒绝出席。

这让陈希亮大为光火,直接对苏轼处以八斤铜的罚款,两人因此结下了梁子。

苏轼的直爽性格让他在官场中树敌不少。

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在政坛上风生水起,这主要得益于他卓越的才华和妻子王弗的悉心辅佐。

王弗,作为苏轼恩师王方之女,聪慧过人,她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心思细腻,深谙人情世故。

她的存在,是苏轼在官场上不可或缺的智囊和依靠。

正是有了王弗的默默支持和智慧引导,苏轼才能巧妙地避开诸多小人的陷害,稳步前行于仕途。

苏轼对王弗充满了感激与深爱,他珍视这位美丽、聪慧且深爱他的妻子。

然而,命运却对这对恩爱夫妻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在公元1065年,年仅26岁的王弗因病离世,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苏轼心如刀绞。

每当苏轼回想起妻子在一旁静静研墨、共同探讨诗词歌赋的美好时光,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悲痛。

王弗的离世让苏轼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他难以忘记曾经陪伴他走过风风雨雨的妻子。

即使岁月流转,十年光阴如梭,苏轼对王弗的思念之情却愈发浓烈。

他心中的悲痛和思念化作了感人至深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梦记》。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哀思。

然而,命运的打击却接踵而至。

在1066年,当苏轼还未从丧妻的伤痛中走出时,他的父亲苏洵也因病离世。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苏轼倍感痛苦和无奈。

他与弟弟苏辙一同扶柩还乡,为父亲守孝三年。

短短几年间,年轻的苏轼先后失去了挚爱的母亲程氏、妻子王弗和敬爱的父亲苏洵。

这些亲人离世的重创,让他在本该全力施展抱负的年龄里,不得不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生死离别。

即便是对于才华横溢、意志坚定的苏轼来说,这样的打击也足以让他意志消沉、怀疑人生。

但是苏轼并没有消沉多久。

再大的苦难,也不能抵挡一个吃货的自由 。

对于钟爱美食的苏轼来说,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在黄州发现了当地猪肉价格极为亲民。

他的这一发现,还被他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赋》

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著名的东坡肉诞生了,它是苏轼这位美食家亲手研发的杰作。

苦中作乐,固然是一种处世之道。

但背后的辛酸与苦楚,仍然无法完全掩藏。

当苏轼以为命运会渐渐对他仁慈时,命运却再次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1084年,年已48岁的苏轼,在奉诏前往汝州就任的途中,因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旅途的艰辛,不幸失去了他心爱的幼儿。

面对丧子之痛,再加上汝州路途的遥远和资金的匮乏,苏轼不得不向朝廷上书,请求先在常州暂住,这一请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苏轼曾以为,常州将是他的晚年归宿。

然而,似乎连上天都嫉妒他那天赋异禀的才华和豁达乐观的胸襟,一次又一次地将他贬谪至更为偏远的地方,以考验他是否还能在逆境中寻得乐趣。

苏轼随后被贬至惠州、儋州。

这两地在宋朝时尚属未开化的边陲,许多被流放的官员和文人墨客在此都会流露出深深的哀怨和叹息。

然而,苏轼却与众不同。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佳句,尽管荔枝过量可能引发身体不适,他依然乐在其中。

当痔疮因湿热气候和荔枝过量而发作时,他更是凭借自己的巧手,根据道家典籍的记载,制作了“东坡茯苓饼”以解病痛。

到了儋州,他更是闲庭信步,“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

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美味——生蚝。

他甚至在书信中向儿子苏叔党大肆称赞生蚝的美味,并特意叮嘱他不要告诉朝廷的官员们,生怕他们闻讯赶来与他争食。

面对未知的归期,苏轼却能够泰然处之,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安宁。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到:“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1080年,正值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一职。

此次贬谪带有严苛的限制,他“不得签署公文”,并受当地官员的监管,且不得擅自离开黄州。

尽管黄州的生活条件艰苦,资源匮乏,但苏轼并未因此消沉或绝望。

相反,他选择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困境,与全家人共同展开了一项艰巨的安居工程。

他们造屋、开垦土地、辛勤耕种,苏轼甚至做好了在黄州长期居住的准备。

1082年,苏轼前往沙湖购买土地。

沙湖位于黄州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在前往查看田地的途中,苏轼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雨。

然而,这场雨并没有让他感到沮丧,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几句词犹如清泉流淌,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其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更是凝聚了苏轼坚韧不屈的意志,彰显了他面对坎坷的从容与豁达。

这种无畏与坚韧,犹如一股暖流,深深地触动了人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界与仕途的风雨变幻,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

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展现了一种醒醉皆忘、悲喜两无的境界,仿佛一切风雨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人生亦无风雨也无晴。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不仅让人敬佩,更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和感悟。

回顾苏轼波澜壮阔、充满忧患的一生,他不仅践行了范仲淹的崇高理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更在江湖之远时,对百姓的忧思愈发深沉。

当苏轼获赦北归,舟行江上之际,白发苍苍的他静坐船头,目睹两岸万民争相送别,他仍能以幽默化解离愁,笑言:“莫看杀轼否?”

能够在磨难与坎坷中保持超然平和的心态,甚至以谈笑的方式面对生死,苏东坡无疑是一位非凡的奇人。

正如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对苏轼的赞美:““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

真正的英雄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仍然热爱生活。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最后篇章中,详细叙述了苏轼被贬至惠州后的生活。

张惇上台后,对元祐大臣展开了猛烈的打压,多达八百余名官员遭受惩处。

苏轼在赴任颍州太守的南下途中,连续收到了四次贬官的命令。

就在他刚刚安顿好惠州的新居后不久,又收到了被远谪至海南岛的命令。

在数百名遭受磨难的元祐大臣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贬至此极端之地的人。

直到哲宗驾崩,新皇太后掌权,才对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免。

苏轼的北归之路终于开启,然而,1101年7月28日,他在常州病逝,享年64岁。

回顾苏轼的一生,21岁步入仕途,而后接连遭受家庭变故,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时,他更是身陷囹圄。47岁,他失去了心爱的儿子。

50岁之后,他更是遭受了一贬再贬的命运,直至生命的尽头。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他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惧怕,要勇敢地面对,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用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他对未来的期待,即使面对未知和困境,他仍然选择勇敢地前行,将自己的余生寄托在江海之间。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苏轼就是这样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磨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烟雨寄语

苏轼的一生,虽历经无数风雨与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自我。

他从未被悲观所束缚,反而在困境中展现出幽默与智慧。他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吃得香甜,睡得安稳,玩得尽兴。

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格局,使得他能够泰然自若地面对一切挑战与困难,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勇气。

如果你此刻正被生活的困苦与迷茫所缠绕,那么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本《苏东坡传》。

0 阅读:0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