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经常赐死大臣,大臣就一定得死吗,谈谈赐死背后的原因

老一国之君研究 2024-03-17 17:32:32

1、伍子胥之死

《史记 伍子胥列传》:(吴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夫差听从奸臣伯嚭的诬陷,派使者赐属镂之剑给伍子胥,并对他说道:你用这把宝剑自杀吧。

伍子胥仰望天空叹息说道: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

最终伍子胥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

于是伍子胥自刎而死,一代名臣死于谗言。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因为父亲和兄长被楚王所杀,而辗转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左右手,协助吴国攻破楚国都城。

伍子胥

伍子胥本来就是从楚国逃过来的,既然吴国容不下他,再逃去别的诸侯国也不是什么难事,他为什么不逃走?

2、吕不韦之死

《史记 吕不韦列传》:岁馀,诸侯宾客使者相望於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

吕不韦是秦国相国,最早他是个身份卑微的商人,以奇货可居发现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并成功地协助嬴异人成为秦国国君,创造了一个似乎不可能的奇迹。

吕不韦由于巨大的功绩,摇身一变成为天下最强诸侯国的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治理秦国十余年,门客数千,曾以一字千金召集天下人才编撰《吕氏春秋》。

后来吕不韦因为牵涉了嫪毐谋反事件被秦始皇免去相国职务,吕不韦回到河南的封地,一年多之后,各诸侯国前来拜访吕不韦的使者络绎不绝。

秦始皇担心吕不韦发生变故,于是赐了一封信给吕不韦:

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跟秦王有什么亲缘关系?竟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想到自己逐渐被迫害,担心日后被杀,于是就直接喝下毒酒自杀而死。

吕不韦

秦始皇的信只是责备吕不韦,并没有说要刚死他,吕不韦就如此害怕了,直接自杀了,为什么吕不韦不能先迁到蜀地居住,再作打算,就非得自杀呢?

3、扶苏、蒙恬、蒙毅之死

《史记 蒙恬列传》: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

蒙恬出身将门世家,祖孙三代仕秦,参与秦统一六国之战,曾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将对方赶出整个河套地区,后修建长城,并驻守边境。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联合李斯、胡亥发动沙丘政变,篡改秦始皇遗诏,并下诏书赐死扶苏、蒙恬与蒙毅。

扶苏接到诏书后,一言不发,随即准备自杀,蒙恬还劝扶苏重新去请示一下,扶苏不听,二话不说就举剑自杀。

蒙恬对此事表示怀疑,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把他囚禁在阳周,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

胡亥后来派使者对蒙毅说:

先主要册立太子而你却加以阻挠,如今丞相认为你不忠诚,罪过牵连到你们家族,我不忍心,就赐予你自杀吧,也算是很幸运了。你反复地考虑吧!

蒙毅并不想自杀,一心跟使者申辩,但使者听不进蒙毅的申诉,直接就把蒙毅杀了。

扶苏与蒙恬

胡亥又派使者到囚禁蒙恬的监狱,蒙恬还是不想死,向使者申辩了一大堆话,使者只说了一句话就把蒙恬顶了回去:

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

言外之意是使者此次前来的目的就是杀蒙恬,其他的任何事不需要考虑。

蒙恬听了这话后,没有再申辩,于是吞下毒药自杀而死。

胡亥赐死扶苏、蒙恬、蒙毅三人,三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扶苏直接自杀,蒙恬被逼自杀,而蒙毅直接就被使者杀了。

蒙恬手握重兵,为什么不起兵反抗却心甘情愿而死?

4、薄昭之死

薄昭是汉文帝刘恒母亲薄太后的弟弟,算起来是皇帝的舅舅,汉文帝被功臣选为继承人时,还有所怀疑,就是派薄昭打先锋到朝廷打探消息,最终汉文帝成功登基为帝,薄昭也因功封侯。

《资治通鉴·卷十四》: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后来薄昭不知道何故杀死了朝廷的使者,按汉朝法律当诛,汉文帝不忍心杀他,就让其他大臣陪薄昭喝酒,想让他醒悟后再自杀,起初薄昭不肯自杀。

汉文帝的舅舅薄昭

汉文帝就让大臣为薄昭哭丧,薄昭还没死,汉文帝让人哭丧,这意思很明显了,就是想逼薄昭自杀,薄昭无奈,只得自杀,而他的姐姐,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尚在。

薄昭身为皇亲国戚,因为犯了法,一样被皇帝赐死,他为什么不能逃走?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姐姐向皇帝求情?非得自杀不可吗?

5、公孙敖之死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七岁,复以因杅将军再出击匈奴,至余吾,亡士卒多,下吏,当斩,诈死,亡居民间五六岁。後发觉,复系。

公孙敖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将领,公元前97年,公孙敖以因杅将军身份率军出关攻打匈奴,到余吾时,公孙敖作战失利,损失士卒较多,收兵回朝后,被判处死刑。

结果发生了奇怪的一幕,公孙敖假装自己已经死了,不知道公孙敖用了什么办法逃过了朝廷使者的监督,然后逃亡到民间好几年,后来被发现了,遭到逮捕,还是被处死。

公孙敖

公孙敖这个例子很有意思,诈死欺骗朝廷,结果还是被发现,还是免不了一死。

6、幽皇后冯润之死

《魏书 卷一》:高祖崩,梓宫达鲁阳,乃行遗诏。北海王详奉宣遗旨,长秋卿白整等入授后药。后走呼不肯 引决,曰:“官岂有此也,是诸王辈杀我耳!”整等执持,强之,乃含椒而尽。殡以后礼。

幽皇后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皇后,名字叫冯润,他是北魏冯太皇太后的侄女,成为皇后后,这个冯润居然跟朝廷官员高菩萨私通,后被拓跋宏的妹妹告发,孝文帝只是把冯皇后幽禁起来,还保留皇后的头衔。

拓跋宏去世前,下遗诏赐死冯润,派拓跋宏的弟弟北海王拓跋详到冯润住所宣诏,冯润不愿意死,不肯服毒自杀,元详就让同行的白整强行灌毒药,冯润还是被杀,时年30岁。

这又是一起被赐死但不想死的例子,只要皇帝下了命令,不想死也得死,不想死就会来硬的,还是一样要死。

北魏幽皇后冯润被赐死,她不想死,被逼喝毒酒

历史上被帝王赐死的大臣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文种、白起、李牧、杨玉环、兰陵王、傅友德、冯胜、年羹尧、和珅等。

在古代,只是被帝王赐死的大臣,不管生前官位多高,也不管有多大的权力,除非遇到特赦,否则就是一定得死,没有其它办法可想。

7、赐死制度的渊源及原因

《旧唐书 列传 卷三十五》:王族刑于隐者,所以议亲;刑不上大夫,所以议贵。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在史料中经常出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帝王对犯法的人私下行刑,这是因为他是帝王的亲戚,大夫即使犯法,也不用行刑,这是因为他的身份尊贵。

大夫作为古代统治阶层的一员,是拥有特权的,古代的贵族大夫即使犯了法,在某些原因之下,可以不用公开受刑而被处死,甚至可能不用行刑。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的颜面。

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帝王是处于法律之外,帝王没有犯法一说,帝王做任何事都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刑不上大夫

除了帝王之外,其他的统治阶层给予特权,犯法之后能够减轻或者减免刑罚,如果犯了死罪,则给予刑法之外的处罚,也就是赐死。

《唐六典》:凡决大辟罪,皆于市。五品已上犯非恶逆已上,听自尽于家。七品已上及皇族,若妇人犯非斩者,皆绞于隐处。

凡是犯了死刑罪的,都是在街市上处死,五品以上犯死罪的,允许在家中自杀,七品以上和皇族,若妇人犯非斩杀的罪行,都可以私下绞死。

赐死有几个特点:

一是保留颜面。

赐死是所有死法中最有尊严的,一般的死刑犯被杀时,是在街面上行刑,会有很多人围观和指指点点的。

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因为被赵高诬陷,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市集,引发诸多人围观,其三族也被诛杀,这是因为赵高不想给李斯留颜面,而公开处决。

如果皇帝赐死李斯,李斯虽毒酒自杀,很多人都不知道李斯是怎么死的,这样就能保留颜面,人活一世,任何人都想要颜面,但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有被赐死的资格。

刚死是所有死法中最体面的,是给贵族的死法

帝王给你保留颜面的死法,你不想死,那么接下来帝王只好给你没有颜面的死法,弄个在闹市斩首,你会选择哪种死法?

被赐死的大臣感激皇帝还来不及,还敢反抗?反抗的话,会给自己整个家族带来毁灭,你会怎么选择?

二是保全全尸。

古代身份尊贵的人犯了死罪,一般不会被施以斩首、腰斩、车裂等伤害身份的刑罚,而是会处以上吊、喝毒酒、拔剑自杀,这就是为了保全全尸。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人一直有身体头发皮肢来自于父母,不敢毁伤的说法,这是孝顺的来源。

古人从来不理发,不刮胡子,不伤害自己的身份,在古代割下自己的头发,就相当于受重罚,而对身体用刑的内刑更是退避三舍。

比如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一般人是受不了这种刑法,会跟随一辈子。

就算是死,古人也不想伤害自己的身份,能保留个全尸,对于死刑犯来说都是奢望,而赐死是所有死刑中最好的死法,可以保留全尸。

三是不祸及家人。

一般被赐死的大臣,只要按照要求自杀,不会祸及家人。

如果对赐死不满意,继续对抗或者逃走的话,可能全尸都不会有,而且会祸及家人及三族。

哪个大臣不想让自己的损失最低,只死自己一个人,保全家人及族人的性命,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所以伍子胥、吕不韦、白起自杀,以保全家人和族人。

赐死祸不及家人,反抗的话,就会祸及家人及族人

被赐死的大臣能不能逃走呢?

可以,除非你及家人、族人一辈子不被抓住,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而一旦被抓住,就会处以重刑,会连累整个家族。

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没有人能逃走,而一辈子安全。

四是帝王可以随意对付想杀的大臣。

被帝王赐死的大臣,绝大多数是不需要经过正常的司法审判的,赐死其实就是帝王在法律之外用来对付犯罪的大臣,或者没有犯罪,帝王就想杀他的大臣,这是至高皇权的延续。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封建君臣关系,是基本的伦理,被帝王赐死在古代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扶苏一收到诏书,直接自杀,他甚至连怀疑也没有。

而且帝王派出赐死大臣的使者,都要亲自保证看到大臣死去,遇到抗命不从的,这些使者摇身一变,就能变成刽子手,你不想死,使者就来帮你死,比如蒙毅、幽皇后冯润。

0 阅读:32

老一国之君研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