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华南师范大学《华师乐集》大湾区跨学科美育桥头堡

全球影像 2024-05-27 20:49:14

▲华南师范大学《华师乐集》活动现场(冯竞摄)

5月23日傍晚,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园图书馆举行了第八期的《华师乐集》。 《华师乐集》是一项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化推广部与音乐学院学术交流部于2022年秋季发起的,每月或每两个月举办一次音乐沙龙,并与华南师范⼤学的不同学院合作,呈现出一个小时充满生命力一中和启发的学术讲座和高水平的音乐演出。在此前《华师乐集》已经跟华南师范大学中不同的学科合作,包括心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合作,推出了多个主题多样并且引人入胜的跨学科美育对话。

与读者们一同拥抱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本期乐集由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音乐学院联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策划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有来自校工会、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其他师生校友约250多人。

▲《华师乐集》现场观众(黄浩然摄)

本期乐集以「信与传」为主题,特别请来自该校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詹泽慧、焦建利、郭燕平、徐志武、彭柳、夏宝君六位学者,再加上钢琴家叶思思、管乐演奏家郭玉和蔡宇这三位来自音乐学院演奏家,以及备受国际乐坛关注的香港弦乐四重奏组合「CONG四重奏」(戚耀庭、周业玮、黄立恒、郑恩浩)的参与,还特别邀请美术学院的数字媒体系师生以人工智能生成(AICG)系统制作并跟音乐和讲座主题相关的影像来衬托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了这项美育活动的跨学科特色和创新性。

▲《华师乐集》「信与传」主题书展(冯竞摄)

六位学者带来了关于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组学术分享,演奏的乐曲首首呼应。史蒂芬·寇茨改编的澳大利亚民谣《丛林流浪》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10弦乐四重奏「竖琴」》(第一乐章)两首蕴含无穷能量的乐曲,回应了学者们对于人工智能及教育的未来的遥想与思考,奏出技术之轮带领人类驶向未来的轰鸣;在学者谈及当下的传播学与乡村女性和港澳青年后,CONG四重奏演奏了由白诚仁创作和陈钢等人改编的《苗岭的早晨》以及由四重奏大提琴手郑恩浩和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冯竞改编的《明天,你好》(由牛奶咖啡所唱作),四重奏的乐音交织着柔美与力量、希望与向往;在学者回首媒介在时人类空中的流动与扩散后;莫里斯·拉威尔创作、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岑轶轩改编的乐曲《波莱罗舞曲》被奏响,呈现了新旧融合之美,回应着社会更迭的蜿蜒与前进。

▲《华师乐集》「信与传」STEAM作品及人工智能生成影像展示(冯竞摄)

本场「华师乐集」在学者和音乐家的引领下回顾历史、洞察现实、审思未来,让参与者在接受知识与艺术熏陶的同时,作为见证者理解信息社会、作为创造者探索技术带来的机遇与发展。 「华师乐集」的美育之旅此次畅游于信息技术更迭和发展掀起的波涛之上,也将在此继续扬帆,秉持「知识感动生命」宗旨,驶向更广阔的知识与艺术天地。

▲学者詹泽慧解读「人工智能为世界赋能」(黄浩然摄)

「华师乐集」的发起人兼艺术策划总监,来自香港的作曲家陈仰平博士在2017年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毕业后便入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他表示「华师乐集」不仅是一项拥有创造性的美育及学术策划活动,而且在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粤港澳大湾区也是独特的存在。

▲CONG四重奏(冯竞摄)

「华师乐集」不仅体现了华南师范大学对跨学科及创新美育教育的重视和远见,也从侧面显示出大学给予港澳人才发挥的空间和信任。通过这位在香港土生土长并选择在广州扎根的年青学者所带来的国际化的学术视野、策划能力和演出资源、以发高效的沟通技巧和学生团队管理方式,再加上广州这片开放和包容的土壤,让一些像「华师乐集」这种具创意和想像力的想法有落实的可能和发展的空间。而华南师范大学纯粹和实干态度以及多元的学术环境也为项目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华师乐集」这项目的诞生和成长也成为粤港两地学术和美育结合的成功典型。不论在美育、学术和粤港的互相启发和影响上,都具有别样的意义。也让更多人知道跨学科的可能性和大湾区的可能性。

▲《波莱罗舞曲》大合奏(易昕摄)

0 阅读:4

全球影像

简介:提供社会、财经、突发、视频、图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