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64棠棣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坡路课程 2024-04-24 02:41:15
诗经164-1棠棣押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i

□□□■,□□□■。□□●□,□□●□。i+o

□□□◆,□□□◆。□□□◆,□□□◆。ng

□□□□◆,□□□□。□□□◆,□□□◆。ng

□□□◆,□□□◆。□□□□,□□□◆。ng

□□□●,□□□●。□□□●,□□□●。o/u

□□□□,□□□◆。□□□□,□□□◆。ng

□□□●,□□□●。□□□●,□□□□?u

附注:

1、本诗押韵并不整齐,按理说是偶数句押韵,但第4阕的务字显然不押韵。

对此,王力认为:幽侵合韵。

我认为,可能是音变,因为甲骨文戎=甲+戈,而无论甲-戈,古音均为co。这样的话,务-戎押韵o/u。

但在诗经中,戎为鼻音,例如:

①诗经第37篇《旄丘》: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其中,戎-东-同押韵ng。

②诗经第168篇《出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其中,螽-忡-降-戎押韵ng,为偶数句押韵。

所以,就本诗而言,第四阕的牆-朋-戎押韵ng,而「务」不押韵。最奇怪的是「务」处于偶数句。前贤认为务=侮,对此,我也不赞同,务(務)从矛,古音bo,侮从每,每从母,母从女,古音bi。务-侮两者古音不同,后期演化可能存在同音阶段,这也是《左传》和《国语》对此诗写作 「侮」的原因。但我认为, 外御其务=其务外御=其任务是防御外敌,也可以解释得通,不必用通假解释。

其实,务-戎押韵o/u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戎在诗经中虽然有鼻音的证据,但也有o/u韵的证据,例如

诗经第263篇《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其中,祖-父押韵o/u,士-师押韵i,是交叉押韵。同时,戎-戒押韵o/u,师-国押韵i,也是交叉押韵。

但由于诗经中戎为o/u韵的例子太少,不敢确定。而诗经中戎为ng韵的例子为两个,所以暂时定为ng韵。

那么,在戎为ng韵的基础上,本诗第四阕的务字,显然不押韵,违背了偶数句押韵的规律。

在编写《周音》时,我认为第三阙和第四阕都是134句押韵,因为第三阙的难字,可能并不是鼻音,例如,傩今音nuo,可推定古音do。现在看来,未必,可能第三阙是1234句押韵,而第四阕为134句押韵。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戎存在o-ng二象性,犹如难存在o-ng二象性一样,而且在编写《周音》时,我的确认为:ng来自o元音,而且当时拟采用õ表示鼻音ng,但后来担心o-õ产生混淆或重复书写的尴尬,就抛弃了õ表示鼻音的用法。也就是说,在周音理论中,的确存在鼻音来自o元音这一假设。放在本诗中,戎的确存在o-ng两种韵的可能。

在编写《周音》时,我认为也可能是传抄错误,所以将第四阕修改如下: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戎。每有良朋,烝也无用。

这样,戎代表犬戎,敌人,可以做抵御的宾语。戎→用,无用,则更直接。

不过,现在看来,只改动一个字,更为简省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助。

其中,牆-朋押韵ng,务-助押韵u。

2、韡从华(華),華从芈,古音bi。不过在诗经中,華为u韵,所以,同声符的字,在诗经中可能存在不同韵的情况,这是文字发展不均衡导致,也即,同一个声符的某些字已经音变了,而另一些字尚未音变,或者发生了不同的音变。具体分析,见: 诗经163-1皇皇者华押韵 ;

此外,求组字也存在这种情况。以前分析过,见: 经130-1终南押韵;诗经130-3终南上古音大概; 诗经146-3羔裘上古音大概 ; 诗经157-1破斧押韵 ;

3、威的甲骨文从女、从戌,似乎威古音cu,也可以演化为wei音。这样的话,第二阕也是134句押韵。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在诗经中,威为i韵,例如

①诗经第194篇《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其中,威-罪押韵i。

②诗经第178篇《采芑》: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犹。方叔率止,执讯获丑。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其中,雷-威押韵i。

③诗经第284篇《有客》: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其中,追-绥-威-夷,押韵i。

所以,威的i韵到底是o/u韵演化的,还是本身i韵,目前并不确定。

4、妻帑→ 妻孥,应为传抄错误。这一点,前贤均已发现。

--------

20240421晚上23:09修订:

5、戎→戍,似乎在押韵和表义上,更加合适:

①务-戍,押韵u。

②戍,=戍卫,保卫,戍边,防御。

同时,甲骨文金文戍=人+戈,与戎=甲+戈比较相似,可能产生混淆。

诗经164-2棠棣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i

□□□■,□□□■。□□●□,□□●□。i+o

□□□◆,□□□◆。□□□◆,□□□◆。ng

□□□□◆,□□□□。□□□◆,□□□◆。ng

□□□◆,□□□◆。□□□□,□□□◆。ng

□□□●,□□□●。□□□●,□□□●。o/u

□□□□,□□□◆。□□□□,□□□◆。ng

□□□●,□□□●。□□□●,□□□□?u

附注:

1、帑→孥。已经纠正了讹字。后续分析均以孥字为准。

2、本诗赞美了兄弟情谊,并将兄弟比作棠棣之花,这是诗经中常见的比喻。

因为棠棣属于蔷薇科苹果属植物,花朵成簇,比喻兄弟紧紧团结在一起。

具体而言,棠棣指的是杜梨(棠梨),诗经中也称为甘棠,以前分析过,见: 诗经132-2晨风注释2 ;果实外形很像山楂,但棠梨成熟的颜色是灰皮,山楂是红皮。

但以前,我也认为棠梨=海棠,见: 诗经26-2柏舟注释1 ;

具体是海棠更贴近,还是棠梨更贴近,我认为在表达兄弟之情时,更应该是棠梨,因为灰皮低调,符合诗文意境,而海棠果实为粉红色,比兄弟情谊差了一些。

3、鄂不韡韡。其中,

鄂=萼,花萼。

不=花托、花蒂。甲骨文不,在古文字学家看来,画的就是花蒂,但我曾经释读为胚芽(见: 不弗非異同考 ; 孔子音准-6 ;) 。

虽然甲骨文字典将不=花蒂,但我仍然认为更像胚根。不过不=杯(盃)通假也是可能的,因为花托或花蒂的外形类似杯子。而且花蒂或花托的核心就是子房,而不=胚=子房的音义关系是明显的。而且,在古文中, 萼跗=花萼与子房(比喻兄弟),其音义与本诗的「鄂不」类似。有前贤将本诗的 「不」注音为fu,与萼跗之跗同音,可能也是基于这种考虑。

但我认为,跗从足,本义为脚背,与花朵并无关系,也应是古人的一种通假,也即,萼胚-萼蓓=萼跗的本字,或者说, 跗=子房是一种讹字,本字应该是不-胚-蓓。

不过, 萼跗也写作:萼柎,柎从木,指的是器物的足部,并引申为花托、子房。但我认为这个足部的义项来自盃(杯) 字,因为杯子的形状就是托起的形状,也是花托的形状。但也可以理解为不-胚的衍生字,因为胚根位于底部,有基底之义、之形。

综上,我认为鄂不=萼蓓,用花朵的局部指代全体,其中,鄂=萼=花萼,不=胚=蓓=柎(跗)=子房。

而在现代汉语中,蓓蕾指的是花骨朵,应该是意思有所转移。但蓓蕾与胚芽也有联系,都是初生的形态。

韡韡=密密,表示团簇。前贤一般释读为明亮,这是错的。花儿都很鲜艳明亮,但只有一部分是团簇在一起的。

3、死丧之威。这里指的是国家丧乱之威胁,而非家人丧亡之悲哀,因为后面第五阕:丧乱既平。

所以,这里的死丧之威,指的是身死国灭之威胁,由此可以推断本诗的作者为王室之人,其所谓兄弟,指的是同姓诸侯国。

而在第五阕: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说的是丧乱平定之后,兄弟之间又生间隙,或反目成仇。其实这也是一种常态。

这样看来,本诗应为讽刺诗,讽刺周王室与姬姓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纠葛:在面对共同敌人和威胁时,尚可团结,一旦外敌被消灭,则又相互隔阂,祸起萧墙。

4、原隰裒矣,兄弟求矣。其中,

①原隰=平原湿地,指的是陆地,这里指的是棠棣盛开的地方,或者诗人所处的国度。

②裒,=襃(褒)。本义是衣袖宽大,这里形容田野宽大,或国土广大。

③求,=渴求。与上一句田野广大形成对比,说的是天下虽大,但兄弟难觅,所以用了求字。

诗经164-2棠棣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i

□□□■,□□□■。□□●□,□□●□。i+o

□□□◆,□□□◆。□□□◆,□□□◆。ng

□□□□◆,□□□□。□□□◆,□□□◆。ng

□□□◆,□□□◆。□□□□,□□□◆。ng

□□□●,□□□●。□□□●,□□□●。o/u

□□□□,□□□◆。□□□□,□□□◆。ng

□□□●,□□□●。□□□●,□□□□?u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为讽刺诗,作者作为一国之君,慨叹姬姓诸侯国的团结仅仅表现在面对共同敌人时,当不存在外患时,姬姓诸侯国之间又常常兄弟相残,祸起萧墙。基本可以确定,本诗作者为周王,诗中所谓兄弟,指的是姬姓诸侯国。

篇幅所限,上一节只分析了第一阕和第二阕,下面接着分析:

1、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其中,

① 脊令=鹡鸰,是一种鸟,汉代郑玄认为:鹡鸰是一种水鸟,一旦在陆地上就会慌张,同伴会鸣叫寻找,以此比喻兄弟守望相助。其实,鹡鸰并不是水鸟,它居住的环境多样。我认为:鹡鸰在地上奔走时,双腿交替前进,并非一般鸟儿一样跳跃,所以行进很疾速,而且在奔跑时尾巴乱摆,很有赴汤蹈火之态。尤其是多个鹡鸰一起在地上奔走时,会有一种奔走相救的感觉,也即,急难,急着救人于危难。

②在原,=在地上飞快奔走。如上所述。

2、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其中,

①每,=每每,明明,每当……时。

②况,=尚且,况且,结果,竟然。表示一种转折。

③永叹,=一直叹息。指的是光慷慨发言,不实际行动。光说不帮。

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其中,

①兄弟阋墙,=内斗,同室操戈,兄弟相残。

阋(鬩)从斗(鬥),而非从门,现在讹变为从门。本义为争斗。

兄弟阋墙=兄弟阋于墙=兄弟斗于墙内。

②务,=任务。前贤多认为:务=侮。我不赞同,原因见押韵一节。

外御其务= 外御是其任务=一致对外是兄弟之间的共同任务。

4、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其中,

①烝,=登,升。意思是登车、登马,也可以泛指起身。表示要有所行动。

②戎,=戎装=披坚执锐。甲骨文戎=甲+戈=披甲+持戈。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好朋友,就算摩拳擦掌,也并不真的披坚执锐、奔赴战场。

③若戎=戍的讹字,则本句为: 每有良朋,烝也无戍。

意思就有所改动:虽然有好朋友,就算摩拳擦掌,但并不真的戍边,救亡图存。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第五阕是明显的讽刺:扫平叛乱之后,国家归于和平,这时候兄弟之间又产生了隔阂,还不如朋友亲密。

这里,友=朋友,生=?

我认为,生=陌生人。友生=朋友+陌生人。

指的是兄弟之间产生了隔阂,还不如平常朋友,甚至不如陌生人。

--------

20240422下午15:59修订:

6、鉴于第三阕vs第四阕存在对比: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vs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那么,既然烝=升、登,是一种动作,那么,况应该也是一种动作,那么是什么意思呢?

上面2②认为况=尚且,是一个转折的连词,但现在根据排比可知,况为动词。况=设身处地,指的是朋友看到诗人身处绝境,也感同身受,可视为名词动词化。况=境况n→视为自己的境况v,设身处地v。

如此一来,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朋友们虽然替你着急,但也只是一只哀叹,并不真正帮忙。

诗经164-2棠棣注释3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6.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o/u

□□□□,□□□◆。□□□□,□□□◆。ng

□□□●,□□□●。□□□●,□□□□?u

附注:

前面两节分析了前五阕,确定本诗为讽刺诗,诗人可能是周王,讽刺姬姓诸侯国虽为兄弟之国,在面对共同敌人时,尚可守望相助;一旦处于和平年代,则内乱不断,兄弟阋墙。

这里接着分析结尾几阙:

1、翕从合,同义。

2、妻子,=妻子+孩子。注意:本诗用琴瑟和谐比喻一家人和睦,而不仅仅是现代的夫妻和谐。

3、究,=咎,责怪,归咎。

4、图,=图谋,追求,喜爱。在这里,究-图是一对反义词,表示政策忽左忽右,经常改变。

5、是……是……,=载……载……,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表示动作连续或同时发生。

这里表达两种皆然不同的政策方针交替或同时出现,是矛盾的政治。

6、亶从㐭,㐭从冬,冬从单,古音dong。我认为:亶=擅,通假字,本义为占据。

亶其然=擅其然=按照其认为对的政策走。

7、宜从且,从多,本义为厨,烹饪,动词,后来引申为美味,再引申为使之美好,类似有益于……

具体分析见: 且=宜=厨本字考;此外,在诗经中,宜子孙一词已经出现,例如

①诗经第5篇《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其中,宜尔子孙=宜你子孙=增益你的子孙。

②诗经第6篇《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其中,宜其室家、家室、家人=增益其家室、家人。

③诗经第35篇《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其中,不宜已经具有现代意义,宜=适宜,宜于。

可见,在诗经年代,宜的本义和引申义均已成熟,而今义只保留了引申义,丧失了本义(厨、煮熟)。

8、傧,本义为迎接客人之人,引申为动词,迎接客人,再引申为动词:摆出来迎接客人。

9、饫,从夭,金文有的从笑(),可能是表音兼表义,=因吃饱而手舞足蹈,因吃饱而笑。

但笑的古文字可能并非从夭,而从犬。

不过,狗-夭的古音相同,均为co。而且饫的异体字也有从犬(犮)从狗(句)的,说明夭-犬的确古音相同,并且存在一定混淆。

10、孺,应通濡,=相濡以沫。

对应于下一阕:湛。

诗经164-3棠棣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dong di di cu, co bi bi bi. bong cing di cong, bo cu cong di.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di dong di ci, cong di cong ci. dong di bo di, cong di do di.

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di cing di dong, cong di di dong. bi di cong bong, cong do cong dong.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戍(戎)。

dong di ci cu dong, bi du ci bo. bi di cong bong, dong do bu du (cong).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dong cong ci bing, ci cong du ding. di di cong di, bi cu di ding?

6.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bing ci bing do, cing do di co. cong di ci cu, co co du du.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di di co co, cu cu di cing. cong di ci co, co co du dong.

8.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do ci di du, co ci di du. di co di du, dong ci dong cu?

□□□□,□□□■。□□□□,□□□■。i

□□□■,□□□■。□□●□,□□●□。i+o

□□□◆,□□□◆。□□□◆,□□□◆。ng

□□□□◆,□□□□。□□□◆,□□□◆。ng

□□□◆,□□□◆。□□□□,□□□◆。ng

□□□●,□□□●。□□□●,□□□●。o/u

□□□□,□□□◆。□□□□,□□□◆。ng

□□□●,□□□●。□□□●,□□□□?u

附注:

1、戎,应为戍的讹字,戎古音cong,戍古音du。两者均已备注。

2、原从泉,古音dong。

3、求从手,古音do。但求组字存在i o二象性,这里不表。

4、韡从華,華从芈,古音bi。但華在诗经中为u元音,存在i o二象性。见押韵一节分析。

5、鄂从口,古音co。

6、脊从朿(刺),古音di。但简体字脊似乎从水,古音也为di。

不过,金文脊似乎画的是鱼刺,应为象形字,不表音。

7、况从兄,兄从人,古音cong。

8、乱(亂)从,应为象形,并不表音,画的是丝线混乱。

不知其音源,根据今音luan,可推定古音cong或dong。由于丝、手均为d辅音,所以选定亂古音dong,而非cong。

9、宁从丁,古音ding。发生了d→n辅音变化。

10、翕从合,合从口,古音co,为o元音。今音xi,为i元音,发生了i o二象性。 c→x为常见的辅音顎化。

诗经164-4棠棣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棠棣之华,萼蓓密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湿袤矣,兄弟求矣。

3.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登也无戍。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傧你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濡。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宜你室家,乐你妻孥。是咎是图,擅其然乎?

□□□□,□□□■。□□□□,□□□■。i

□□□■,□□□■。□□●□,□□●□。i+o

□□□◆,□□□◆。□□□◆,□□□◆。ng

□□□□◆,□□□□。□□□◆,□□□◆。ng

□□□◆,□□□◆。□□□□,□□□◆。ng

□□□●,□□□●。□□□●,□□□●。o/u

□□□□,□□□◆。□□□□,□□□◆。ng

□□□●,□□□●。□□□●,□□□□?u

附注:

1、鄂→萼。通假字。花萼。

2、常→棠。通假字。有的版本写作:常棣。

3、不→蓓。通假字。花托、子房。

4、韡→密。通假字。稠密。

5、脊令→鹡鸰。通假字。一种鸟,会在地上疾速奔跑。

6、戎→戍。错别字、讹字。戍卫、保卫。

7、孺→濡。通假字。濡湿,相濡以沫。

8、帑→孥。错别字,讹字。子女。

9、烝→登、升。通假字。起身、登高。’

10、隰→湿。通假字,古今字。湿地、低地。

11、裒→褒(襃、袤 ) ,古今字、通假字。广袤、广阔。

12、亶→擅。古今字、通假字。占据、实行。

13、尔→你。古今字、通假字。第二人称。

14、究→咎。通假字。归咎、责怪。

以上只考虑古今字、通假字,并未考虑古今音变。

15、第二阕的韵脚:威-怀,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押韵,需要修改。

威→哀。悲哀。词义有所变更,威=威胁,哀=悲哀。但有一定相关义,丧乱有威胁,但同样是一种悲哀。同时,哀-怀,在现代汉语中押韵ai,同时,哀从衣,懐从衣,两者声符相同。

16、第二阕的韵脚:褒-求,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押韵。需要修改。

裒→褒(襃、袤)→?

求→找。近义词替换。同时,褒(襃、袤)-找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ao。不错的替代。

17、第四阕的韵脚:务-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无需修改。次要韵脚:原-朋,在现代汉语中不押韵,但可以不改,奇数句非必要押韵。

18、第五阕的韵脚:平-宁-生,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eng,因为ing=yeng。

19、第五阕的韵脚:豆-饫-具-濡(孺),在现代汉语中,豆已经不押韵,但可以不修改,因为处于奇数句,非必要押韵。

20、第七阕的韵脚:琴-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押韵。需要修改。

湛→深。近义词替换。同时,琴-深,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en,因为in=yen。

21、第八阕的韵脚:家-孥(帑)-图-乎,在现代汉语中,家不押韵,但可以不用修改,因为处于奇数句,非必要押韵。

因此出现版本二,20240423下午14:48

1.棠棣之华,萼蓓密密。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死丧之哀,兄弟孔怀。原湿袤矣,兄弟找矣。

3.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登也无戍。

5.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6.傧你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濡。

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深。

8.宜你室家,乐你妻孥。是究是图,擅其然乎?

0 阅读:0

坡路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