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回乡邀请乡亲吃饭,席间提起“石干娘”有何深意?

梦桃说过去 2024-06-22 19:13:14

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粉,这样才能每天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文章推送,免费了解党史热点、领袖过往等相关内容。

前言: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朝代更迭。不论当下时代如何,每一个离家闯荡的游子总是对家乡有着说不尽的情感。普通人如此,作为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亦是如此。

1959年,毛主席终于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情,让这位阔别家乡的游子深深陶醉了。晚上,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办了五、六桌酒菜,请了40多人做客。

开饭前,毛主席突然一脸严肃地说:“我还有一位‘亲人’还没有请来,可惜你们请不动。”众人不知所以,就听毛主席笑着说:“就是我的干娘——石干娘。”

“石干娘”是毛主席幼年时期受外婆、母亲指点,认做干娘的一块巨石,原本只是那个时代封建迷信的做法,毛主席大可不必提及,但毛主席为何要提起,有何深意?

毛主席和“石干娘”的缘分

说起“石干娘”,就必须要说到毛主席与这块石头干娘的缘分。

毛主席出生之前,其母亲文七妹曾生育过两个男孩儿,但都在两岁时夭折了。这对刚成为母亲的文七妹来说,是两次巨大的打击。

因此,在毛主席出生后,她见儿子体弱多病,便每日烧香祷告、祈求平安,如此之下,文七妹才稍微安心了一点儿。

不久,文七妹带着儿子回娘家探望,当外婆得知女儿操心外孙的身体时,便出了一个主意:为外孙找一个“命硬”的干娘。于是,毛主席有了两位干娘,一位是自己的大舅母,因为大舅母身体好,生得孩子全都活蹦乱跳的;另一位就是石头干娘了。

文七妹

这块被毛主席外婆和母亲寄予希望的“石头干娘”,在当地非常有名。它高数丈,石下清泉常年不息。

关于它,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传,此地原本没有这块巨石,而是一汪深潭,在深潭下面,住着一个危害百姓的孽龙,多在夜晚和雨天潜出,危害儿童。

就在民不聊生之际,观音来此降伏了孽龙,并在深潭上面压了一块巨石,因此石下才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出。

关于这块巨石的传说,只不过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编造出来的美好故事罢了,如果放到现在,大概没人会相信。但在毛主席外婆和母亲生活的那个年代,对此类故事深信不疑,因此,就有了让毛主席认“干娘”的事情。

幼年的毛主席还缺乏事物是非判断的能力,自然没有觉得拜石头为干娘有何不对,每逢初一、十五,他还会在母亲的要求下到堂屋跪拜神龛上的菩萨。

但到长大后,毛主席逐渐接触到了新思想,对母亲的封建思想第一次有了质疑,为此,文七妹还伤心了一场。

虽然反对唯心主义的毛主席不再相信石头有灵这一说法,但也许是与早年的经历有关,他对“石干娘”并未排斥。

1951年,喜爱回忆往事的毛主席,在接见他的外家表兄等人时就谈起了拜“石干娘”的事情。他说:“因为拜了石头为干娘,我的名字里面也要带个‘石’子,为此母亲还特意给我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

1959年回乡时,毛主席在乡亲们吃饭的时候又提到了石干娘,一位小女孩问他:“石干娘是谁?”毛主席呵呵一笑:“我的石干娘就是山上的那块石头,我是她的孩子,你又是谁的孩子?”

小女孩认真地告诉毛主席:“我是我妈妈的孩子。”老少的对话引得哄堂大笑,但这句话看似是孩子的天真,里面却蕴藏着毛主席对“石干娘”的浓浓情意。

“石干娘”不仅是块石头

其实,在毛主席心中“石干娘”不仅是一块石头,还有母亲对他的爱,和他对母亲的思念。

毛主席一生重情重义,对国家、对人民都尽到了自己最大的义务,但对自己的母亲,毛主席心中总存在着许多愧疚。

1916年,“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毛主席毅然踏上了求学之路,一走就是好几年。这期间,文七妹在家中祈祷,就是为了儿子能够在外平安,日日担忧的她,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以至于得了不治之症。

1919年,还在外地和战友们同军阀作斗争的毛主席,接到了弟弟寄来的母亲病危的家书。毛主席听后心急如焚,立马往家里赶,但最终还是迟了一步,母亲带着没有见他一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是毛主席一生最大的遗憾。当晚,他坚持为母亲守灵,想到母亲操劳的一生,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在灵前写下了《祭母文》。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作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甚至继承了母亲留给他的美好品质。

文七妹生前虽然是一位封建妇女,对拜佛有着深深的痴迷,但她的骨子里是善良的、正义的,她一再教导儿子们,为人一定要善良,不管是平时对自己有恩的,也不管对方是大人还是小孩,远近亲疏,都要悉心报答。

文七妹的教导深深地影响着毛主席。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分批释放犯人,以德报怨。无论对师长、亲友还是民主人士,他都热情对待。

就如毛主席刚外出求学写的那样,“学不成名誓不还”,他在三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一直未回到过家乡,直到全国解放、人民安定后,他才踏上了故土。

这一次回乡,在看到家乡百姓安居乐业时毛主席的内心是高兴的,但回到自己当初温馨的小家,他又是伤感的。

没有人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毛主席亦是。因此在回乡的第二天,他独自一人悄悄朝着父母安眠的地方走去。直到他走了很远,随行人员才追了上来。

来到父母坟前,毛主席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松枝,轻轻插在坟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口中喃喃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下山途中,毛主席说了一句极有深意的一句话:“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同志和朋友,还得承认。”

下山之后,毛主席就用自己的稿费邀请亲朋好友吃了饭,还特意提到了自己的“石干娘”。其实,毛主席并不是在纪念石头,而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他只不过是用石头母亲来寄托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建国后,毛主席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的母亲,他说:“我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无药可治,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这句话中不知包含了多少遗憾。

在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时,毛主席多想自己的母亲也在人群中,能够看着这盛世繁华。到那时,他一定会将自己的母亲接到北京,真正尽一回作为长子的孝道。

只可惜,作为国家领袖,毛主席必须一切以党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毛主席只回到过韶山一次,却再也没能够亲自到父母坟前祭拜。

回到韶山的第三天,毛主席即将离开,几十年的往事回忆一齐涌上心头,他不禁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韶山》。这里面,包含了不知多少沧桑,多少感慨,多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参考资料:

张菂,张德兵.《毛泽东五回韶山》.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赵志超.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1 阅读:72

梦桃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