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听外衣下的顶尖HIFI音乐耳机——索尼MV1

李凌佳琦 2024-05-29 18:15:05

这篇文章,既是对官方宣传定调的唱“反调”,同时也是希望,MV1这款优秀的、好听的耳机,不要因为其专业定位的身份而被HIFI发烧友们忽略。在MV1诞生的时候,我是真的对它毫无兴趣,或者说,我本身对索尼的有线头戴式耳机从来都没有过什么兴趣,因为玩了一圈以后也没有发现很合自己胃口的东西,包括上古神器MDR7506、中端封闭Z7、旗舰大奶罩等,索尼全系头戴时产品里我曾经喜欢过的是当年的MDR-1A、1A DAC,前者具备无懈可击的佩戴舒适度和HUFI温暖的流行听感,后者则是塞入了一个远超其价位差的优秀解码耳放模块,让很多中低端播放器都难以望其项背的那种 。

(本文配图主要都是官方金宝线,原线为黑色)

可以说,索尼的头戴式耳机给我的感觉是,虽然7506这种经久不衰的专业型号具备长久的生命周期,但作为“音乐耳机”来说并不值得现在的发烧友去折腾,而其他型号有时候虽然看起来用上了很黑科技的技术结构,但以“唯结果论”的角度而言,好像和竞品们相比也没有什么突出优势。在MV1刚上市那会儿,我也因为它的监听属性给默认Pass掉了,包括也在几次展会中错过了,直到我发现这两年重度折腾黑胶的钰龙龙哥在展会上把MV1作为了他唯一的搭配PA1+黑胶系统展出的头戴,没错,就是那个做台机的钰龙龙哥。我一脸疑惑地戴上MV1以后,在深圳的SIAS展会上,我原本是全场唯一需要无死角报道所有展台的官方报道媒体,但也不惜时间代价在展台上坐了良久,松下SP-10MKII+PA1唱放耳放一体机+MV1这套的听感让我整个人陷了进去,这也导致我那天一个上午都没有把B区的展台给扫完,毒物真碍事啊!!

在展会结束以后一度陷入了高强度的工作中去,自己身上也发生了许多变故,所以我后来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添置大件设备,尤其是头戴式耳机不像我手头海量的便携产品,它不能够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想听就听。而在两个月前,我购置了松下Technics 1500C唱机+钰龙PA1唱放前级耳放一体机时,感觉购买MV1的时机差不多也到了,于是联系好基友甲苯针哥下了单。

喜欢MV1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在外形层面很有7506那味儿,比如侧边的professional标识,以及LR还用颜色做了区分,同时整个镂空的腔体结构也让它得到了极致轻量化,宽大的内部耳罩空间、不容易捂汗的绒布耳罩,让我这个眼镜党、大脑袋、招风耳再次在如此小体积的头戴里获得了完美级别的佩戴体验、以及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一致性。

MV1在官方详情页中最吸睛的是它的频响范围,达到了夸张的5-80KHz,虽然你可以说它在20-17Khz范围外的频响没有意义,但从玄学角度、经验主义角度来说,冗余的高频响应是能够带来更好的高频细节表现的,实际听音表现中,MV1的解析力表现在同价位一骑绝尘。而MV1外壳上的开孔数量、开孔大小、侧边格栅的数量都是经过了精密的声学阻尼/振膜形态/导音孔设计优化等一系列的声学计算的,而非单纯在外形设计层面的考量,同时索尼也在这里强调了他们在增强低频表现力层面的努力。

关于MV1和“监听”有关的属性,不止是它在素质层面的优秀,主要还是它能够支持到Sony 360RA临场音效,他们当年还在展会现场演示过protools和索尼开发的一套插件系统,该插件也能够几乎支持所有主流的数字音频工作站,音乐人可以在一个“球形空间”内进行器乐定位的分布创作,并且能够完美在MV1上进行调整的回放,其实这个特性不光光和MV1本身的空间感表现有关,也更是索尼从全盘的音乐布局层面在打造自己的“专业生态”的一环。而关于索尼所说的“无修饰的参考级声音”,这里我要打一个问号,因为在我眼里,MV1是一个典型的具备音色美感的“聆听型”音乐向耳机,也许它很适合创作,但它对普罗大众、HIFI发烧友、音乐爱好者而言,是一个适合听歌的、好听的耳机,这一点已经完全跳脱出了7506这类纯监听耳机的范畴。

常看我的头戴式与台式产品评测的用户应该都知道我有多么忠爱我手头的这副森海HD580爱尔兰版,但MV1的出现已经让它被的打入冷宫很久了,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其实可惜的“藏品”。可以说HD580身上我所喜欢的所有特质MV1都具备、甚至做的还更好,尤其是我这种在古典乐层面更追求细腻度、人声层面更追求情感表达的“听感流”用户而言,MV1可以说是超额完成任务。当然了,我肯定是认为音色美感的表达必然建立在足够的素质之上的,不一定非得拔尖、但得有个基准。MV1在三频均衡度、以及声场的表达层面(尤其是纵深),能够大跨度地向上PK更贵的耳机,尤其是那手头如果持有比较高阶的台式系统的话,你会发现很难摸到MV1的上限,因为有时候从手头的Dianna TC、LCD5再切换回MV1的时候,我感觉在声场层面的落差感很小。而和更高阶的耳机相比,MV1的主要缺陷在于密度不够高、低频的冲击力和落地感也不足。MV1密度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是中频、而且有着非常迷人的蓬松度加持,它的人声厚度本身在监听耳机里是比较激进的,但并没有影响到它非常夸张的球形声场的释放,音色打磨的是偏绵密、偏颗粒感的那种,而不是那种清甜润泽的路子,它好听的点主要在于演绎一些偏磁性、有醇厚度的嗓音,比如绝大部分的港台流行、爵士乐、民谣,而如果你本身喜欢的人声的方向和MV1相符,说它是一个足够杂食的人声头戴也没问题。

作为体积相对便携的开放式耳机,可能有人会担心MV1的低频表现不够劲,其实这一点我觉得是多虑的,它的低频表达方式和中频类似,结像都有一定的肉感、厚度,而且极低频的表达非常完整、同时还够干净,在下盘的纯净度与极低频的权衡方面是许多头戴式耳机厂家无法平衡好的矛盾点,包括开放式耳机的“开放程度”(开孔数量、面积大小、开孔方向等)都是很考验厂家的声学功底的,只能说索尼到底还是索尼,既能够满足对低频乐感的需求、又能够具备足够标准的低频响应。

在古典层面的表达,我平时都是把MV1搭配Technics 1500c+钰龙PA1唱放耳放一体机上使用,唱头更换为了天龙A110,有一张我近期一直循环播放的是来自齐默尔曼的肖邦第一、第二钢协,它和齐默尔曼年轻时与朱里尼合作的版本相比,听起来更加的奔放、潇洒,但是音色质感本身是更加厚重、有力量感的,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章节时更为明显。我个人是认为每一个黑胶系统玩家都不应该错过MV1的,它对于模拟音源的细节承载能力、以及那种特有的全频段颗粒感有非常完美的匹配、兼容、表达,并不会出现韵味叠加以后造成的那种冲突感,听感依然足够的细腻、流畅,而且能够吃进非常夸张的大动态表现。此外,MV1也极为适合现场录音的回放,这一点在听玉置浩二的SSAR-045这张精选集LP时有明显体现,里面所有的曲目都进行了精心的二次制作,市面上任何的数字音源都达不到它的空间回放能力、声像立体感,而除了对于纵深方面堪称“辽远”的回放,MV1对于高频氛围、器乐颗粒感的表达能够带来一种似有似无的空间混响增益,这一点虽然看似和“监听”有所相悖,但在现场录音中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元素。

至于缺点,如果说基于“硬素质”和“售价”之间的联系,我并不认为MV1是有缺点的东西,而且在佩戴、做工、前端适配性上也没什么好挑剔的地方,那只有几类不适合购买MV1的人,一类我认为是追求“现代声”的用户、或者奔着类似于“7506升级版”的期待来买MV1的,它会打破你的期待,绝非什么明亮通透、清新甜润的传统监听声风格。同时,它对声音密度的表达也是到了一定阈值以后就不再往上“加”了,听起来非常的自然、富有空气感的声音,而不是那种很强调框架的紧实度、高密度的刺激感的类型,低频算的上是有力有质、动态随叫随到,但不会给你带来很强的生理冲击感。

关于换线。

很难相信MV1这次给到的原配线用料如此足、或者说对于MV1的适配性近乎完美,如果你是台式耳机系统的用户,我是不推荐你换线的。ddHIFI的BC150B推出了MV1专用的版本,但它更多的意义还是给便携播放器用户增加一个4.4的选择,金宝线的声音我个人不喜,会让MV1听起来更加的“现代”,没有BC150B那么能保留味道。我目前听下来最完美符合MV1相性的还是万隆NEBC,但这是一根售价接近MV1的线,在便携上虽然能完美保留MV1韵味、同时提升声场,但在足够好的台机上,它和原线的素质差异是很有限的,也侧面佐证了这次MV1的原线用料非常有诚意、也一定是精心搭配过的,所以如果你换线预算不高的话,金宝线确实物美价廉(实际到手价很便宜),挺适合便携用户在小推力设备上获得更高的素质;BC150B类似于在金宝线的基础上韵味留的更多一些、并且定制了一个和MV1完美匹配的母座锁扣,NEBC的话土豪随意啦。但提醒一嘴,如果是在台式设备上,不论哪种升级线,我都推荐转接到单端来使用。

MV1,现阶段几乎是在万元内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副头戴,尤其是我希望各位手头拥有一套相对优质台机系统的用户,不要因为它的售价而看低了它,素质上限高、音色在(原线)各种搭配下也能够稳定表达出它应有的韵味。虽然便携播放器也能出好声,但如果你是纯便携的用户,那MV1竞品可就太多了,而且最好能换上平衡线来让他吃进更多功率。总之,不论你是古典乐迷、还是纯口水歌用户,只要你手头有一个正常的台式设备、或者偏大功率的播放器、便携耳放,我都把MV1作为一个“欣赏音乐”的首推选项,前提是你喜欢这种略带复古走向的厚声模拟味走向。如果它一直被归作专业线市场的产品,那真是民用HIFI领域的一个憾事。

1 阅读:33

李凌佳琦

简介:为你带来严谨但不枯燥的音频产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