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可卿的高规格丧礼,隐藏着乾隆朝最大的宫闱隐私

王玄陵有笔札 2024-06-07 12:15:59

阅读提示:全文5700余字,写作时长3.5小时,阅读前请做好心理准备!

秦可卿的丧礼大到离谱,可能我单纯这样说,大家在心里面没有概念。如果我换一个说法,大家可能会有更直观的感受,这么说吧:

以《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家族背景,如果秦可卿的丧礼规格,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真实发生的,那么整个宁国府可能都要面临抄家的境地!

因为在古代,国家的丧葬制度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超过规定的丧礼规格就是僭越愈制的行为。《红楼梦》虽然是一部小说,但是作者毕竟是清朝时期的人,不管他对朝代背景如何杜撰,总不可能完全脱离时代的烙印。

更何况,作者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文字狱最严重的雍正、乾隆年间,他写下的这些内容在当时本身就是违法的。纵然《红楼梦》早期只是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可毕竟还是有流出去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即便按照最朴素的认知常识,也能得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判断:

曹雪芹冒着巨大的“文字狱”风险,写下了这篇不符合生活常识,而且是严重愈制的丧礼场景,必然是有他特殊的目的。

那么,这个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丧礼规格

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想要解决这个谜团,我觉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由果及因的去梳理问题的真相。

根据脂砚斋的大量批语,我们知道,作者在小说中采用了很多“史笔”,也就是说很多故事情节是有其现实参考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所描绘的秦可卿的丧礼规格,在作者所处的清朝时期,大概是什么属于哪个等级。

这里,我们就要参考小说,寻找丧礼过程中的一些标准性礼仪,我这里把最主要的一些列举如下:

一、“樯木”棺材

“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

“樯木”是个什么木,史书之中没有记载,现实生活中也不存在这种木头。

但是根据文中薛蟠的描述,我们就可以感受出来,这个“樯木”的规格是非常高的,至少是亲王级别的。

而对于这副“樯木”棺材的外观,作者也专门进行了描写:

“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我们不懂棺木的品质,但是从这段刻画,以及小说中所描写众人的反应,也同样说明这个规格是非常高的。

清代棺木尺寸的规制,我没有查到。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晚清时期的慈安太后,也就是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她的棺木厚不过才一寸八分。

我们不清楚清代皇帝棺木尺寸是多少,但是根据古书的记载:“天子的棺木厚八寸,士大夫厚六寸”,也就是说古代的天子有过棺木厚八寸的制度。

如果按照这个记载,小说中的那位义忠亲王老千岁,使用厚八寸的“樯木”棺材本身也已经是愈制了。

除此以外,根据《清会典则例》的记载:按照朝廷规制,皇帝的梓宫材质用楠木,皇太子的金棺同样也可以用楠木,而皇子的彩棺则只能用杉木。

而小说当中,贾政在看到这副“樯木”棺材的时候,说道:

“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

根据贾政的话我们可以判断,秦可卿所使用的“樯木”棺材,要比杉木的规制要高得多,而上等杉木在清朝则是皇子才能使用的规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贾政的话我们可知,以秦可卿的身份,是可以配得上“上等杉木”棺材的。

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可卿所用的“樯木”棺材,是作者所杜撰出来的,其规制级别大概在亲王到皇帝之间,与皇帝梓宫所用的楠木或许也在伯仲之间。

二、停灵四十九日

小说中借王熙凤之口,三次说秦可卿的丧礼办了“一个月”。

据我查阅《明史》和《清史稿》,明清以来的丧仪制度,皇帝、皇后的丧仪基本上都是素服二十七日。也就是说,在明清史上,二十七日举哀是最高的丧仪规格。

秦可卿的丧仪,也是以这个标准作为参考的,但实际上却是进行了四十九日,也就是远高于皇帝、皇后的规格。

“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

小结:秦可卿丧仪的素服时间,超过一般的皇帝、皇后规格。

三、钦天监择日

秦可卿死后,宁国府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

钦天监是明清时期的国家天文机构,主要负责国家的天文观察和历法修订,除此以外,也作为皇家御用的“择日”机构。

秦可卿死后,由皇家御用的钦天监来选日子,可知这场丧礼应该是跟皇家有密切的关系。

而在《红楼梦》的另外两场丧礼中,贾敬和尤二姐死后,都是请“天文生”给挑的日子。贾敬是宁国府的当家人,也是整个贾府的族长,他的地位要比秦可卿高的多,可是死后也没有资格请钦天监挑日子。

由此可知,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有着特殊的身份或意义。

四、亲王百官素服

秦可卿的丧仪中,参与送葬、路祭的队伍声势浩大,如同“压低银山”一般,而且与会者都身份极高。

在曹雪芹所罗列的一大串名字当中,其中包括王、公、侯、伯、将军等官爵,可以说囊括了所有权贵阶层。

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其中东、南、西、北四王中,身份最为尊贵的北静王水溶,竟然亲自素服举哀。

虽然作者对这一不合理的情节进行了一番注释,说北静王因为和宁国府是世交,所以“不以异姓相视”、“不以王位自居”。

可即便如此,也透着相当的不合理之处,毕竟秦可卿只是宁国府的孙媳。就连宁国府的当家人贾珍,也不过就是个“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和北静王已经是极为不对等了,更何况是他的儿媳妇。

由此可见,这也是作者的欲盖弥彰,为了不引起麻烦而给小说加的一点保护色而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判断:秦可卿的丧仪,应该是属于国丧级别。

五、声势浩大

在整个送殡的过程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注意,原文写道:

“手下各官两旁拥侍,军民人众不得往还。”

也就是说,在秦可卿出殡的过程中,道路两旁有官员“拥侍”,而且有军队在维持秩序,让道旁观看的百姓们不得来回走动穿梭。

这个阵仗,绝对不可能是小说中的贾府能配得上的,这也从从一个角度说明:这是一场国丧!

孝贤皇后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秦可卿的丧礼,是一场国丧级别的丧礼,鉴于这极有可能是曹雪芹的“史笔”,那么秦可卿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应该实有其人。

除此以外,根据上面的资料分析,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如果不是皇帝,就应该是皇后、太后级别。

而曹雪芹生活在雍正、乾隆年间,这场丧礼很有可能是他亲眼见过的,所以人物的原型可能就在这个时期。而且,如此超规格的丧礼,应该是一位有特殊地位的皇后或太后。

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一位皇后或太后,符合我们上面所说的条件呢?

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

根据《清史稿》记载,有清以来,自康熙皇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没后,历代皇后死后丧事都从简,以至于成了定例。直到七十四年以后的乾隆十三年,乾隆为了孝贤皇后富察氏打破定例,为她举办了一次超越规格的盛大葬礼。

这位富察皇后也就是乾隆朝忠臣傅恒的姐姐,也就是福灵安、福康安兄弟的亲姑姑,她是乾隆在当太子时候的嫡妃。

据史料记载,富察皇后是一位出名的贤后,她“恭俭平居,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而且她和乾隆皇帝的感情非常和谐亲密。

只可惜这位富察皇后命苦,她先后生了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永琏还被立为太子,结果数年之间她所生的两儿一女先后夭折。

因为这个原因,富察皇后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陷入到了巨大的悲伤之中。可是为了不影响到乾隆皇帝的情绪,她还是每日强打精神、强颜欢笑,私底下却是神情恍惚、以泪洗面。

乾隆十三年正月,富察皇后随皇帝东巡,乘坐画舫沿着大运河巡视。二月份抵达济南,在济南阅兵,游历下亭。回銮途中,三月三十一日,画舫泊于德州。

可突然就传出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富察皇后于当天晚上,在德州的画舫上暴毙!

富察皇后死后,乾隆皇帝万分伤痛,定谥号为“孝贤”。乾隆皇帝一反康熙以来的丧葬规制,从《大明会典》中翻出了嘉靖皇帝孝洁陈皇后的成例,为孝贤皇后举行了规格盛大的葬礼仪式,并且令全国内外一致服衰。

然而,对于孝贤皇后的死因,从始至终乾隆皇帝都只字未提,这也成为了乾隆朝的一个著名的宫闱谜案。

不久之后,坊间就传出了很多流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孝贤皇后暴病而亡,另一种说法是,孝贤皇后撞破乾隆皇帝与傅恒妻子的偷情,结果气愤之下自缢而亡。

可卿之谜

我们已经找到了秦可卿那场盛大丧礼的历史原型,那么,历史上的孝贤皇后,是否就是小说中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做比较,看看小说中的秦可卿和历史上的孝贤皇后,二者之间有没有关联。

答案当然是有,那么,我们就把比较的结果列举在下面:

一、死因成谜

和孝贤皇后一样,小说中秦可卿的死因,也是“红学”之中一个巨大的谜团。

关于秦可卿的死因,现存的《红楼梦》版本中,说她是因病而亡。小说中有关于她生病过程的描写,而且她的病显然和“忧思”有着重要的关联,秦可卿还对王熙凤说过这样的话:

“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这都是我没福。这样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婶娘的侄儿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就是一家子的长辈同辈之中,除了婶子倒不用说了,别人也从无不疼我的,也无不和我好的。这如今得了这个病,把我那要强的心一分也没了。”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两段话后,有没有感到似曾相识,秦可卿的这两段自白,跟孝贤皇后的命运极为相似。

她们两个人都是有命无运,明明找了个好人家,琴瑟和谐,又有公婆善待,偏偏就没有运气。因为某些原因,经年累月内心忧思,病也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治得病治不得命”。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位有“东府蓉大奶奶品格”的香菱,在尚未被拐走的时候,那个癞头和尚也说她是“有命无运”,不知道作者有什么深意。

除此以外,虽然两个人都有病的过程,可真正死亡来临的时候还是很突然。孝贤皇后是这样,秦可卿也是这样,所以总给人一种暴病而亡的印象。

王熙凤听到秦可卿死亡的消息后,“吓了一身冷汗”,而其他人在得知消息以后,也是“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秦可卿死因的第二种说法,据脂砚斋的评语,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虽然有很多猜测,但是我们不做定论。我们能够确定的一点就是,在所谓“淫丧”的故事当中,自然少不了偷情的桥段,我们可以暂时概括为“因情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可卿的判词当中,我们知道她的死亡方式是自缢而亡,这和孝贤皇后的另一个死因传闻又是一致的。

总结一下:秦可卿和孝贤皇后的死因,同样都是谜团,同样都有两种猜测,而且两种猜测的原因又都是一致的。

二、“如坐舟中”

张友士给秦可卿诊脉之后,描述了秦可卿的病状,其中有一句形容词叫做“如坐舟中”。

这一种非常奇怪的形容方式,为什么偏偏要说在“舟”中呢?

无独有偶,秦可卿死后,使用的那口豪华棺材是“樯木”的,这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一个名字。而“樯”字的本意是指船的桅杆,“樯木”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一艘船,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是用“樯橹”来代指船。

而脂砚斋在这个地方,也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他注解道:“樯者,舟具也”。

也就是说,秦可卿的“樯木”棺材,其实是一艘船!

画舫船

为什么会用船来做棺材呢?

根据清人笔记《啸亭续录》记载,因为孝贤皇后死在了画舫上,所以乾隆皇帝下旨,将皇后的遗体和她生前所乘坐的画舫一体运回北京。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经引起巨大的轰动,因为画舫的体积太大,在进入北京城之后,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城门洞。

万般无奈之际,时任工部尚书海望给乾隆皇帝出了个主意,直接把船从城墙上翻了过去。

海望因为有过很多工程经验,所以他让人在城墙的两侧搭起了斜坡架子,然后在架子上铺满蔬菜叶子润滑,让一千多人一同把画舫拉上了城墙,这才把孝贤皇后的遗体和画舫运进了北京城。

用船做“棺材”,这么稀奇的事情,翻遍历史书籍,恐怕也就只有孝贤皇后了。

所以,说孝贤皇后是秦可卿的人物原型,应该是很有道理的。

三、四海同哀

在写到秦可卿的丧礼时,其中参加送殡的宾客,小说中提到了“八公”。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

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

在这段名单的旁边,有脂砚斋的一段批示,他告诉我们:这六个人名,实际上可以拆成“十二地支”。

比如:牛是丑,清是子;柳是卯,彪是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作者为什么要把“十二地支”隐藏其间,原来“十二地支”代表的是康熙年间最有权势的十二门王爷,康熙曾经规定:在这十二支当中,任何一支办丧事,只有本支穿素服,其他十一支都不需要,当官的只要去掉冠缨就可以。

除了寓意为“十二地支”的“八公”以外,小说写参加路祭的名单中,专门提到了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

其中,地位最高的北静郡王水溶,亲自素服举衰。也就是说,“四王八公”中地位最高的人都服衰,作者虽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其他王公也服衰,但这是不是一种代表性的暗示呢?

而且,更明显的暗示是“四”和“十二”这两个数字,“四”代表的是“东西南北”四方,“十二”代表的是“十二地支”——也就是“十二生肖”。

那么,四方和十二生肖又代表着什么呢?

四方往往是国家的代名词,而十二生肖代表的是所有人的生肖属相,那么“四方”和“十二生肖”合起来不就是整个国家和全部臣民吗?

换句话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秦可卿的丧礼是国丧,而且是全国上下一起服衰!

整个乾隆年间,有这种待遇的后妃只有孝贤皇后。

总结

类似的对比不止这三处,但是我已经写了五千多字,篇幅原因,就不再一一罗列。

根据我们整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原型,或者说至少是原型之一,是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富察氏。

那么,作者把孝贤皇后的历史隐藏到小说间,到底有什么用意呢?

首先,因为家族的原因,作者对于雍正、乾隆父子应该有着强烈的厌恶。

而在富察皇后死的时候,正好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高峰期,曹雪芹可能亲眼目睹了当年富察皇后盛大的丧礼,所以出于某种原因把她写到了小说当中。

小说中秦可卿的原型,最初可能并不是富察皇后,但是因为原来秦可卿“淫丧”的有关情节,和富察皇后死因的传闻很相近,所以曹雪芹把两个“秦可卿”融合到了一起。

目的,或许是出于厌恶,或许是为了向后人揭示孝贤皇后的真实死因。

后来,出于某些原因的考虑,在脂砚斋的建议之下,曹雪芹又删掉了关于“淫丧”的情节,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秦可卿形象。

也正因为如此,秦可卿这个人物身上,有非常多的矛盾和不可解之处。

【原创】王玄陵

原创不易,请多多关注!

0 阅读:0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