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缺镁的人抗癌能力或更差!其实常吃3类食物就能补

俊恩谈健康 2024-06-20 10:32:55

谈及营养元素的补充,相信大家先想到通常会是补铁、补钙、补各类维生素,很少人会提及补充镁元素(Mg),难道是因为它对人体不是那么的重要?

其实不然,Mg作为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参与人体几乎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甚至可以决定抗癌能力,一旦缺乏将会对我们的全身健康造成威胁。那Mg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补充它呢?

一、研究发现:缺镁的人抗癌能力或更差!

多项研究证实,人体血清中镁(Mg)的含量是免疫系统抵御病毒和癌细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表在《细胞》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研究者通过给患有癌症的实验小鼠喂食缺Mg的饮食后,发现在其体内的癌细胞的扩散速度明显比原来加快了。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在于免疫系统中的CD8+ 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只有在富含Mg的环境中才能有效消除被感染细胞,这项研究直接证明了体内Mg水平的高低可以决定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能力。

不得不说,Mg作为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在多种生命活动种扮演者核心的角色,它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

它参与着人体几百种化学反应,除了强大的免疫能力之外,它还参加蛋白质、脂肪合成,保证神经、肌肉、血糖转化等系统正常运作,一旦缺乏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如机体中约99%的Mg存在于骨骼、软骨和牙齿中,对维持骨骼的强度和密度具有重要影响,是仅次于磷元素(P)、钙元素(Ca)的存在,也是神经和肌肉功能调节的关键物质。

一旦缺乏会引起Ca代谢异常和神经肌肉系统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通常Mg作为Ca吸收“搬运工”帮助其快速参加骨骼的新陈代谢过程,二者正常的比例范围在两到三个单位Ca对应1个单位Mg,而日常中部分群体(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比较注重补Ca,但成效甚微,也正是这个原因,过量的Ca竞争性的抢夺了肠道对Mg的吸收,Ca是多了但Mg却越来越不足了。

而也正是这种两者竞争关系不仅影响骨骼,还对血压的波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旦Mg缺乏时,Ca代谢异常会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过度或是舒张不足,影响血液流速造成血压的异常波动。

发表在《美国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荟萃分析中提到,每天Mg的摄入量每增加10 mmol,收缩压会降低约4 mm Hg,而舒张压则会降低约2mm Hg,且这种降压效果与Mg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即摄入的越多下降的效果可能越显著。

不止如此,Mg的缺乏会加剧炎症的反应,增加甘油三酯、胆固醇的沉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引起一些列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房颤等。

美国FHS一项社区研究中发现,与血清中合理范围内Mg含量的人群相比,低Mg水平的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了约一半。

同时Mg的缺乏还会加速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Mg可以调节GLUT4的活性,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介导β细胞释放胰岛素,帮助传递胰岛素的信号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旦缺乏就会使血糖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增加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来自我国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与饮食中摄入Mg含量最低类别的对照组相比,最高类别组的人群发生脑猝死和冠心病的风险降低了约百分之十,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则降低了约四分之一;额外增加100mg/d的Mg则可将Ⅱ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再降低约五分之一。

而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研究人员发现:合理摄入Mg可以在老化前期保护神经,年轻时(≤40岁)开始补充Mg可以有效降低老年后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一旦缺乏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问题。

以上可见Mg的缺乏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Mg的推荐摄入量为成年人每天不低于0.35g。而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该国人均每天Mg的摄入量从19世纪到21世纪以来,由0.45g/d下降到了0.25g/d,其中约有十分之七的人群达不到每日推荐量,甚至约有五分之一的人群连推荐量的一半都达不到。

可见Mg缺乏已经成为一件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健康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般的体检中,通过血清中Mg浓度的检测并不能直观的作为衡量标准,因为其99%的含量存在于细胞、组织中,更容易让人误以为并不存在Mg缺乏。

我们不禁疑问,社会明明在发展,怎么Mg还越来越缺乏了呢?

这可能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的改变,个体差异化的吸收等有关。

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农业部对部分农作物营养成分进行为期50年(1940年至1991年)的对比研究发现,玉米和蔬菜中的Mg含量平均下降了约四分之一,这主要与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过度使用土地(地表灌溉、农药、化肥等)使其中的大量营养成分被降解,Mg也就随之而流失。

再叠加上现代加工工艺的进步,精炼等技术进一步的将部分Mg过滤出去,如Mg含量丰富的种子被加工成精细主食(大米、面粉等)或是植物油,再添加各类化学剂、糖等加工成各类诱人的食品,在这中间其实已经有约五分之四的Mg被损耗。

除了食物,水中本身也存在大量的Mg,但同样由于科技的进步,水的各种加氟处理、软处理(纯净水、蒸馏水等)去除了大量的Mg。

同时,Mg的吸收过程在人体内部也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如Mg需要在消化道内经过酶和酸的消化和分解然后由小肠进行吸收,但受生活中的慢性压力、中老年年龄影响各项身体机能都在下降,以及某些特定疾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胃酸分泌不足的情况,此时Mg就无法被机体正常吸收;

除了胃部问题还有各类肠道功能障碍(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同样会阻碍Mg的吸收,还会通过腹泻等形式加速Mg的排除;还有各类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等)的代谢功能障碍也会增加Mg的流失。

再有就是一些药物,如H2阻滞剂(如西咪替丁)、抗酸剂(如氢氧化铝)、抗生素( 如阿莫西林)、皮质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等会与Mg结合转化成其他物质,或是与其争抢转化通道来影响人体对Mg的吸收。

而且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户外运动少,会造成体内维生素D不足,Mg的吸收率也会随之而降低;

吸烟会使血清中Mg浓度降低,摄入大量酒精、咖啡因类饮品,或是高强度的运动导致的大量排汗,都会造成大量Mg的流失。

所以正是这些原因让缺Mg变得越来越普遍,而Mg的补充则变得尤为重要。

二、医生提醒:常吃3类食物就能补镁

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人量》中提到,成人膳食Mg的参考摄入量为0.35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0.7g/d,对于健康群体而言通过合理的膳食,从食物中就可以达到每日所需。

以下为大家列出三类含Mg丰富的食物,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适度补充。

第一类、坚果种子类

坚果种子类食物(如腰果、瓜子等)作为当下颇具人气的小零食,受到男女老少的喜爱,饿的时候来一把瞬间活力满满,通常这类食物的饱腹感都很出众。

除此之外大家可能不知道,它们还是Mg的重要来源之一,如腰果(熟)中Mg含量高达595mg/100g,而葵花子中Mg含量为264mg/100g,杏仁中Mg含量为178mg/100g。

而这也成为了此类食物一吃就上瘾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Mg可以增加使人放松的神经递质水平(γ-氨基丁酸),有效缓解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而且,美国相关研究发现,与几乎不吃此类食物的人群相比,多次(≥5次/周)食用的人群发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约五分之一。

在我国的膳食指南中也曾建议每周尽量食用50g至70 g 的此类食物,有益身心健康。但要注意,此类食物Mg含量高的同时其他物质含量同样很高(如热量、脂肪等),每次食用不要贪多,控制在30g以内就刚刚好。

第二类、未加工的谷类

未加工的谷类含Mg量也很高,如荞麦中Mg含量为258mg/100g,藜麦中Mg含量为159mg/100g,燕麦中Mg含量为116mg/100g等。不仅如此,与我们常吃的精米精面相比,未加工的谷类含有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如VE、VC、VB等)、不饱和脂肪酸(Ω—3、Ω—6等)、多种矿物质(钙、铁、锌、铜等)等。

有助于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维护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各项功能;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肠蠕动;维持皮肤和肌肉的健康等。

而且此类食物的GI值普遍都比较低,增加饱腹感的同时还能稳定血糖,可谓糖尿病患者的佳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为50g/d至150g/d,可将每日主食的三分之一替换成此类食物,但对于肠胃比较虚弱的儿童、老人、特定疾病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减量食用。

第三类、绿色蔬菜类

绿色蔬菜,特别是深绿色的叶菜类同样是补充Mg的优质来源。

绿色蔬菜中富含丰富的叶绿素(chl),而Mg是构成它的核心的元素。chl由卟啉环(Por)和叶醇两部分组成,其中Mg与Por中的N形成离子键,是chl中唯一的金属元素,在果实和贮藏器官中Mg的含量通常高于Ca,通常颜色越深的蔬菜Mg的含量也越高,如在苋菜中Mg含量为119mg/100g、在瓢儿白中Mg含量为91mg/100g、在金针菜中Mg含量为85mg/100g。

而且此类蔬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各类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天然色素(如β-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花青素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年人每日深色蔬菜的摄入量应大于150g,超过500g则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食物中含有草酸,会影响Mg的吸收,所有食用时建议烫一下水。

总而言之,相较于钙铁锌,镁元素(Mg)同样应该是被大家重视起来的对身体有益的元素,其不止在抗癌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参与多项生命活动,一旦缺乏会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多器官的正常运作。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如增加坚果种子类、未加工的谷类以及绿色蔬菜类食物的摄入来补充人体所需的Mg元素。

参考文献:

[1]李军.矿物质总动员之七镁[J].饮食科学, 2011(5):1.DOI:CNKI:SUN:YSKX.0.2011-05-012.

[2]李惟怡,王志宏,王惠君,等.加强膳食镁摄入与慢性病风险研究,不断提升镁需要量修订的科学性[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2, 39(9):3.

[3]郭朝霞,汪君民.膳食营养因素对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影响[J]. 2021(2010-3):-.DOI:ConferenceArticle/5aa03453c095d7222069f403.

[4]本刊编辑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权威解读[J].饮食科学, 2022(8):4-7.

1 阅读:1160

俊恩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