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嘴馋?5个“假性饥饿”了解一下

健身教练young 2024-06-22 11:05:25

饥饿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感知。每天进食后,食物大约在4-5 小时内就会被消化完毕。这时,胃开始抽搐,向我们发出进食的信号。有时候,我们并非真的需要进食,而是受到美食的诱惑。

不过,除了美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我们的饥饿感。

1、你把“渴”当成了“饿”

当我们感到渴时,大脑有时会将其误解为饥饿。这种情况下,明明是身体正在传递“需要喝水”的信号,但饮水机可能就在百步之外,而眼前却放着诱人的零食。这时候,大脑会调皮地让你误以为自己是饿了,让你觉得有一种需要进食的欲望。

然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种错觉引导去吃零食,而是要确保足够地喝水。只有喝够了水,身体才能得到滋润和养分,大脑才能清晰地传达正确的信号。所以,在这种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摒弃即时满足的诱惑,而是让大脑和身体都得到真正所需的养分和补给。

2、你把“馋”当成了“饿”

甜食有时会误导我们产生虚假的饥饿感。常言道:“今天的命都是这块蛋糕给的!”在疲惫或压力后,一口甜食能让整个人感到愉悦。这是因为甜食中的单糖能迅速提升血糖水平,瞬间缓解疲劳感。

然而,甜食带来的快感是短暂的。血糖的迅速上升很快会被同样迅速的下降所跟随,使你在不久后感到更加饥饿,食欲也会像过山车一般波动起伏。

因此,选择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和富含纤维的复杂饱腹型食物是明智之举。例如,苹果和坚果富含的纤维有助于延缓消化过程,维持血糖稳定。这种搭配不仅能够持久地满足你的饥饿感,还能提供长效的能量支持,避免血糖急剧波动所带来的不适。

3、你把“无聊”当成了“饿”

当感到无聊时,很容易误以为自己是饿了。周末独自一人或者一周忙碌后,人们往往倾向于待在家里,这时会忍不住囤积食物,坐在电视前大快朵颐。

又或者是工作到了下午,任务基本完成,但离下班还有一段时间,这时人们常会想要用美食来奖励自己。注意力分散时,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摄入大量热量。

然而,这种时候并非真的是饿了,而是情绪或环境引起的暂时感觉。要避免无谓的进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整理居住空间,或者看电视时偶尔活动一下身体。找到让身体或头脑活跃起来的事情,能有效地分散注意力,避免不必要的吃东西。

保持身体活动可以帮助稳定情绪,而非食物奖励。

4、你把“困”当成了“饿”

在睡眠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大脑有时会混淆“困”和“饿”的信号,这可能导致饥饿激素(如胃饥饿素)的增加和瘦素(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的降低。胃饥饿素是一种促进食欲的激素,通常在进食前增加,进食后降低,它传递出饱腹感的信号。

高水平的胃饥饿素会增加对食物的注意力,促使人们摄入更多能量,即使在实际上已经感到饱腹。与此同时,瘦素则通过多种途径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它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还能直接影响脂肪合成和分解过程。

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疲劳和脑雾,即使身体并不真正饥饿,也会产生对碳水化合物和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因此,确保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对于维持能量需求和胃饥饿素水平的正常状态至关重要。

维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有助于避免误食和过量进食,还能提升身体和大脑的整体健康。通过充足的睡眠,能够有效减少对不必要高热量食物的依赖,从而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和良好的代谢平衡。

5、你把“累”当成了“饿”

在情绪低落或压力大时,常常会误以为自己是饿了。这种“负能量”会激发胃部反应,使人不由自主地寻求食物来缓解情绪。然而,这种时候的饥饿感往往是心理上的需要,而非真正的生理需求。

要避免不必要的进食,可以尝试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例如,听听音乐、散步、做一些瑜伽或冥想。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平复情绪,改善心情,从而摆脱假性饥饿的诱惑。

通过寻找真正能够放松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带来的不良饮食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全面平衡。因此,当你感到“饿”时,可以先尝试进行一些愉悦的活动,看看是否能够消除这种假性的饥饿感。

喜欢本片干货的话,可以点赞支持一下哦,辛苦原创码字不容易,如果你能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成长,也算是我坚持更新中的小小力量。

0 阅读:86

健身教练young

简介:国家二级运动员,健身教练,专注于减肥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