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请回纥帮忙平定安史之乱,却毁誉参半,这么做是高招还是臭棋

寻根拜祖 2024-06-08 10:58:18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系列战斗中,回纥人仅除了4000骑兵,付出的代价可以用“屈辱”二字来形容。这种代价是否值得?空费口舌无益,让我们回到那段沉痛的历史吧。

01.回纥是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回纥是一个生活在伏尔加河以南的一个草原部落,是铁勒诸部的一部分,与高车、狄历、铁勒、丁零等部落存在交叉融合关系。

早年,回纥臣服于突厥,天宝年间,唐玄宗为了消灭后突厥,同意回纥建立汗国,并建王庭于鄂尔浑河流域。从那以后,回纥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唐德宗年间,回纥改称“回鹘”,是我国维吾尔族的先祖。

02.唐朝联盟回纥经历了多少波折?

至德元载(756年)十一月,也就是唐肃宗登基的当年,在河曲地区发生了一场规模不算大的战争,那就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打败了六胡州诸部,平定了河曲之乱。

很多人没太留意这场战争,其实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当时,房琯兵败陈涛斜,丧师三万余,满朝震惊。要知道,为了凑齐平叛大军,大唐放弃了西域、河西走廊,好容易才凑够四五万精锐,这一战就折损大半。

叛军乘势北上,挑动六胡州作乱,并攻打凤翔。此时唐肃宗的行宫就在凤翔,那里就是唐朝的临时政治中心。所以,郭子仪平定河曲之乱等于拱卫了“革命圣地”。

此战还有第二层意义,郭子仪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联合了回纥人。这是唐回双方以非正式的方式第一次合作,它为后来的联盟关系拉开了一道门缝。

郭子仪是“唐回联盟”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安禄山最精锐的部队就是“曳落河”,回纥骑兵与之相比丝毫不落下风,这叫“兑子战术”。

九月,敦煌王李承寀、名将仆固怀恩奉命出使回纥,向英武可汗提出合作事宜。英武可汗提出了一个条件:和亲,将我女儿嫁给李承寀。

应该说,英武可汗相当有分寸,没有要求将女儿嫁给皇帝或者太子,仅仅是与宗室藩王和亲,唐朝应该可以接受。可是此后一年多时间双方却搁置了议题,这是为什么呢?暂且先卖个关子。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唐肃宗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发动了第二次收复长安的战争,即“清渠之战”。岂料,这一战跟“陈涛斜之战”一样,以失败而告终,至少损失万人以上。

两次失利让唐肃宗意识到叛军的实力不可小觑,于是郭子仪主张的“唐回联盟”再次被提上日程。

于是唐肃宗大笔一挥,不光同意让李承寀“为国献身”娶了回纥公主,还下旨册封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为公主,嫁给了英武可汗的次子移地健。

一年后的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在下血本,让自己的女儿宁国公主和亲回纥,新郎官是行将入土的英武可汗。可见,唐肃宗为了达成联盟,拿出了“舍不得女儿逃不住狼”的决绝。

03.回纥对平叛工作做出了多大贡献?

唐肃宗的努力终于促成了“唐回联盟”,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回纥太子叶护率领4000精锐骑兵奔赴关中,被编入郭子仪帐下效命。

九月,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打响了。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叛军与唐军轮番对决,展开肉搏战,唐军靠猛将李嗣业的冲锋暂时稳住了针脚。可就在双方咬牙坚持的时候,叛军的同罗骑兵却悄悄绕向身后,准备从侧后翼对唐军发起包抄。

这个变化没躲过郭子仪的目光,他一声令下,仆固怀恩率领回纥骑兵迅速向两侧转移,从身后对曳落河发起了冲击。

回纥骑兵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一个冲锋就击垮了同罗骑兵。叛军的最后一张王牌完了,唐军士气大振,全军一起压上。

在巨大的压力下,叛军全线崩溃。这场耗时八小时的鏖战,唐军斩首6万,俘虏2万,叛军的尸体填平了壕沟。

战败后的叛军弃城出逃,沦陷两年四个月的长安再次回到大唐手中。

三天后,郭子仪再次踏上征程,他率领大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华阴、弘农与武关,并打响了“陕州之战”。

这场战斗几乎是“香积寺之战”的翻版,叛军趁郭子仪进攻的时候,以同罗骑兵绕后袭击,而郭子仪则派李嗣业率领回纥骑兵绕后袭击了叛军的伏兵。

曳落河的主力是同罗、奚族骑兵,他们在草原与回纥人长期作战,早就患上了“恐回症”,所以,他们一见到回纥骑兵就下意识地双腿打颤。

由于回纥人的加持,唐军又赢得了陕州之战的胜利,叛军惊慌失措地弃了洛阳北逃。至此,两京都被收复。

很多人都认为,回纥一共才出了4000骑兵,鸡肋而已,尤其是在后来的“相州之战”中,回纥人毫无作为。但从战况来看,回纥人数虽然不多,但确实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相州之战”的失利是唐军内讧的结果,责任不在回纥人身上。

更重要的是,在安史之乱的末期,回纥十万骑兵的助阵,是彻底平定叛乱的重要力量。

“相州之战”后不久,唐军又丢了洛阳。宝应元年(762年)十月,总指挥仆固怀恩率领40万大军出河东,发动了二次收复洛阳的“昭觉寺之战”,其中,回纥骑兵竟然达到了惊人的10万人。

这个情形对史朝义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为这10万回纥骑兵原本是他招来对付唐军的,此刻竟然被仆固怀恩策反了。

此战,回纥骑兵包抄迂回到洛阳东北侧,与西侧的唐军一起夹击叛军。在联军潮水般的冲击下,叛军全线败溃,史朝义弃城北逃,并在唐军的追击下自杀,安史之乱彻底被平定。

即便如此,依然有人认为,回纥的参战所带来的恶果难以想象,这是一件极不划算的买卖。

04.回纥的介入给大唐带来哪些恶果?

回纥人当然不是慈善家,也不是什么国际友人,他们之所以出兵助唐是有条件的。

最早谈判为何会被搁置一年多,难道就是因为不想“牺牲李承寀”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回纥人的要价太高。

首先,回纥原本是大唐的附属国,此番联盟的第一个条件是将双方的关系从“父子”改为“兄弟”,也就是说,从此咱平等了,这对大唐帝国来说有点难以接受。

咱们今天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请别脱离历史环境,即便今天恐怕也不算过时,不信你就看看某些活得如哈巴狗的国家。

但陈涛斜、清渠的两连败打醒了唐肃宗,他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了回纥为兄弟之国。这个“承认”,后来给大唐带来了现实性的侮辱。

在二次收复洛阳之战前,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婿)原本受史朝义挑唆,准备率10万大军与史朝义合作瓜分大唐,却被仆固怀恩说服,反过来助唐。

谈判后期,太子李适(后来的唐德宗)亲临馆舍,登里可汗却要求李适下跪,理由是我们是兄弟之国,我跟你爹是兄弟,你是侄子,那就得跪。

大唐太子是“君”,怎么能跪番邦?双方争执起来,登里可汗竟然打死了两名朝廷的使臣,并扣留了李适。

这种事简直骇人听闻,亏得登里可汗的母亲出面协调,老太太亲自出面给李适道歉,并且将儿子一顿臭骂,算是赔罪了,这才没让局面不可收拾。

如果上述问题纯属“面子”,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大唐的“里子”丢得更多。

史书在字里行间不太经意的地方透露了一个细节:两次联盟,大唐都答应了回纥人一个条件,即城破之后,“金帛女子归回纥”。

什么意思?人家要回报嘛,大唐拿不出足够的钱财,就只好答应回纥人随意劫掠,城内的所有财物、人口都归回纥人。

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合约,但大唐竟然答应了,于是回纥两次清洗洛阳。

第一次富豪们集体出血,加上叶护太子没那么残暴,洛阳损失不大;第二次登里可汗几乎将洛阳变成了废墟,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在返回草原的途中,他们还一路走一路抢,将沿途百姓祸害够呛。整个过程,朝廷只能在一旁当看客。

这样的代价,你说值不值?

05.唐回联盟到底是高招还是臭棋?

这个问题从军事角度看很容易回答,回纥骑兵的加入确实对平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否认这个事实是不客观的。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唐回联盟”的另一个作用:分化叛军联盟。

郭子仪不傻,当初平定河曲之乱,他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为何非要拉回纥人一起参与?原因很简单,回纥人一旦站到大唐这一边,就断绝了他们与叛军勾连的可能性。

这太重要了,你可以说,回纥人对大唐帮助不大,但反过来说,如果回纥人帮助叛军呢?比如登里可汗10万大军如果真的帮助史朝义,对大唐岂不是灾难?

所以,联盟不光是获得4000骑兵支持这么简单,它具有双重价值。

至于百姓所承受的苦难,作为朝廷来讲,这么做确实令人愤慨,那是朝廷的问题,而不是联盟的错。

我们不知道朝廷是不是真的山穷水尽到了那种程度,对此我们只能感慨李唐王朝的衰败速度太快了,您怎么看呢?

0 阅读:46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