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与王氏不共戴天,那么王敦攻打石头城时,周札为何不战而降?

寻根拜祖 2024-05-30 11:26:54

周札不出名,但他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就是“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周处。王敦发动叛乱时,负责镇守石头城的周札居然投降了仇人王敦,导致建康沦陷。

周札的投降行为很难用“贪生怕死”,或者“政治献金”来解释,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就得从耳熟能详的“周处除三害”谈起。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见于《世说新语》:

周处少年时期“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长桥蛟龙、南山猛虎并称“三害”。有人游说周处,希望他能为民除害,周处欣然答应。他首先上山刺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搏杀蛟龙。双方在水中游行数十里,恶斗三天三夜后都不见了。

当周处杀死蛟龙,一身疲惫地回到镇子里时,发现全体老百姓都在街上庆贺“三害”已除。现实给了周处当头一棒,也让他反思自己的过去,于是他决定向吴兴名士陆机、陆云兄弟求教。

经过陆云的点拨,周处幡然悔悟,从此他洗心革面,并走上了仕途,成为晋朝忠烈悍勇的将军。

元康七年(297年),周处奉命率军平定氐人齐万年的叛乱,在明知遭到奸臣陷害的情况下,他依然飞蛾扑火,血战而死,壮烈殉国。

不知道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有没有“开个小差”,问几个“跑题”的疑问:周处凭什么能横行乡里?他有什么资格可以跟陆机、陆云这样的名家交流?幡然悔悟的恶少年转身就能进入官场,而且成为名士,他哪来这么大的能量?

事实上,周处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个“出身低微”的恶霸少年,而是豪门子弟。他的父亲就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周鲂,他的家族就是“江南强宗义兴周氏”。

跟北方士族集团一样,江南也有地产高门,最出名的当属吴郡四姓张氏、朱氏、陆氏、顾氏,以及会稽四姓孔氏、魏氏、虞氏、贺氏。

这些家族具有鲜明的传统士族阶级特色,即以读书进阶为目标,而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他们以“武功”为主,被世人称为“江东之豪,莫强周沈”。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陆氏、顾氏等家族叫“文宗”,周氏、沈氏却是“武宗”、“强宗”。

武功世家出身的周处自幼好勇斗狠,咱们是不是找到根源了?事实上,周、沈两大家族的立足之根就是带有一定“黑色”标记的家族势力。

周处有三个儿子,十几个孙子,大多数都是武将,其中长子周玘名气最大。周玘一生“三定江南”,为西晋王朝在江南的统治立下赫赫战功。

周札也不遑多让,早年他曾经追随哥哥参加过“三定江南”的战斗。

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周札积极配合司马睿,平定了由侄子周勰策划的叛乱,为司马政权建立东晋朝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因此,他被晋元帝加封为右将军、都督石头水陆军事。

不久,晋元帝与王导、王敦兄弟爆发激烈的权力斗争,王导被废黜,王敦一怒之下在江陵举兵。王敦大军势如破竹,月余就抵达建康附近。

叛军将攻击点放在了周札所镇守的石头城。石头城地处秦淮河和长江的交叉口,它“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号称“第一军事要塞”。

然而,王敦还没撸起袖子,周札就宣布投降了。周札的不战而降使得建康门户大开。

晋元帝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他立刻派人前去攻打石头城,可惜被王敦击溃了,于是晋元帝败退台城。

不久,晋元帝被迫杀了亲信刁协,并将他的人头送给王敦,试图向王敦求和。但王敦并不满足,继续以武力威胁台城。最终晋元帝被迫低头,成了王敦的傀儡。

战后,王敦加封周札为光禄勋、尚书,不久又改任他为右将军、会稽内史。

周札不是晋元帝的“忠臣”吗?怎么会不放一枪一弹就投降王敦了呢?

史书的说法是周札“少恩,兵不为用”,因此没有战斗力,这就是王敦没有攻打金城,而是选择了石头城的原因。

为了佐证这个说法,《晋书》补充说:

“札性贪财好色,惟以业产为务。兵至之日,库中有精杖,外白以配兵,札犹惜不与,以弊者给之,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

原来周札贪婪,就想着将每一分钱往家里搂,库房里明明有精良的装备他也舍不得用,而是给士兵们配备劣质产品,导致士兵们很鄙视他。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士兵们是否“为之用”,是不是“有战斗力”,得通过实战才能检验,至少放两枪嘛,周札为何不做任何抵抗呢?难道他早已经与王敦沆瀣一气了?

后来的事实驳斥了这个观点,才过了一年,王敦指使庐江太守李恒诬告周札以及他的子侄们勾结道士、图谋不轨,并突然发兵围攻会稽。

周札猝不及防,仅带了一百多人垂死抵抗,结果兵败被杀,他的子侄们也遭遇杀害:

“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札及其诸兄子与脱谋图不轨。时筵为敦谘议参军,即营中杀筵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札兄弟子,既而进军会稽,袭札。札先不知,卒闻兵至,率麾下数百人出距之,兵散见杀。”

可见,周札与王敦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他虽然为王敦打败晋元帝立下大功,却很快就被王敦排挤并杀害。

这就怪了,周札凭啥在关键时刻帮助敌人呢?

有人抛出了另一个观点:周札其实就是政治投机客,他预料到晋元帝不是王敦的对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及时倒向王敦。

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似乎又缺了点什么。

晋元帝与王敦的矛盾不是一天爆发出来的,既然早就看出结果,他为什么不早点投靠呢?临阵倒戈虽然有功,肯定比不上同盟关系。

这个问题的根还是要从周札的出身找答案。

东晋时期的社会矛盾很复杂,既有皇权与南渡北方豪族的矛盾,又有北方士族集团内部的矛盾,还有北方士族集团与江南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王敦与晋元帝的矛盾其实就是前两个矛盾的总爆发,以琅琊王氏为代表的北方士族集团是东晋建立的功臣,也是阻碍晋元帝皇权独揽的害虫。

晋元帝为了摆脱王氏兄弟的掣肘,不得不采取拉拢江南集团,排挤、打压王氏兄弟。那么,江南士族集团是什么态度呢?

中国的政治中心历来在北方,因此北方士族集团才是政治核心,江南士族始终就是个地方性的利益集团。

地域的差别,让江南士族集团相对封闭,并形成独特的生存方式,他们不愿意到北方做官,喜欢守着家乡的巨大庄园,豢养佃客家奴,甚至私家武装。当年周玘能“三定江南”,仰仗的就是强宗的个人实力。

但江南士族集团与朝廷之间有合作,他们需要朝廷的承认,并为江南的稳定奉献自己的力量。

周玘“三定江南”所征讨的对象既有农民起义,也有朝廷反叛的官员。用私家武装帮朝廷排忧解难,这就是一种合作,朝廷在不动用国家力量的情况下就能维持南方的稳定,而南方士族集团虽然没有官方身份,但却可以获得朝廷的认可,甚至超越法律层面的特权。

但这种稳定的结构随着“衣冠南渡”被打破了,大批的北士“侵入”江南,极大地伤害了南士的利益。

举个例子,北士来到江南就要有封地、建府衙、蓄私奴,从哪里来?不得从南士的口中夺食吗?

另一方面,朝廷中枢虽然被移到了江南,但南士却无法占据核心地位,依然像以前一样扮演北士的跟班角色。

也就是说,随着东晋政权的建立,南方士族集团的家园被侵占了,付出的也更多了,但实际收益却丝毫没增加,沦落为受害者。

“三定江南”的周玘就率先跳出来,他暗中联络镇东将军祭酒王恢,准备发动兵变诛杀北方士族,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北士非常警觉,提前侦查到了这个动向,但又不敢跟周玘撕破脸,便用软刀子杀人,他们将周玘频繁调动,让他一直处于赴任的途中,又趁机诛杀跟他有关联的王恢等人。

周玘忧愤成疾,临终前叮嘱儿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子(对北方士族的蔑称),能复之,乃吾子也。"

周勰继承父志,再次联络各方势力准备诛杀王导等北士集团,却不料被叔叔周札发现,并被告密。周勰虽然功亏一篑,但晋元帝依然不敢对周氏下手。

问题来了,周札为何在本族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选择站在晋元帝一边呢?

其实也不复杂,朝廷的矛盾太复杂,不能仅仅以黑白论,比如晋元帝,他对南方士族总体上采取的是拉拢政策,但周氏跟一般的南士不同,他们是“强宗”,本质上跟王敦差不多。

也就是说,假如晋元帝扶植周氏,他们就是下一个王敦。

周札的立场大体上跟谢氏、顾氏、陆氏这些南士一致,即跟皇权合作对抗北士。只是周札因为“强宗”的身份,一直很难得到晋元帝的信任,所以显得很孤寂。

当王敦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你是周札会怎么抉择?拼死效忠晋元帝?周札连侄子都出卖了也没能获得晋元帝的信任,再尽一次忠就能改变吗?不可能的,除非周氏抛弃强宗的身份。要是那样的话,他周札不就相当于自宫了吗?

既然在晋元帝那里找不到希望,那就在王敦那里碰碰运气呗,至少没必要为晋元帝做无谓的牺牲,于是他投降了。

0 阅读:72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