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大将灾难表现如犯罪,看完死刑判决,斯大林惋惜地划掉几个词

审时度势历史说 2024-05-18 19:57:00

1941年7月28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发布第0250号命令,决定处以西方面军4名高级将领极刑。

高层在这份命令中的措辞非常严厉,尤其狠批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在面对敌人时的表现愚蠢至极,简直给祖国丢脸,给领袖脸上抹黑。

而最令高层无法容忍的,是这位被给予厚望的苏军未来之星,开战后不久便干脆抛弃了麾下数十万官兵,如丧家犬一般躲进第4集团军司令部里“避难”。

敢问如此表现,军人气节何在?

讽刺的是,被捕后的巴甫洛夫反倒非常“稳重”,面对审讯时显得不卑不亢,回答得滴水不漏。审讯者指责他的战场表现之恶劣无异于叛国,他却辩解称自己没有一点罪过。

“这不过是一个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产生的困惑与错误决定,再正常不过了。”

被质疑指挥不力,所犯的过错几乎等同于向德军敞开防线时,他更是当即回怼道:“我再重复一遍,我没有背叛苏联,更没有向德军敞开防线。如果我要敞开防线,部队也不会执行,除非有莫斯科的命令。”

据相关资料记载,巴甫洛夫被捕后,在审讯中的表现堪称无懈可击,以至于斯大林都动了恻隐之心,曾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

巴甫洛夫被任命为铁木辛哥元帅的副官,一度得以重返前线。幸好仅2天后,内务部便再度将其逮捕。即便到这一步,巴甫洛夫依旧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自己大概率会遭降职,被全军通报批评,丢一回面子;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开除军籍。

因此,当第0250号命令出台后,不仅他本人大感意外,连许多同僚都觉得处罚有些过分了,忍不住站出来替他求情。在许多人看来,巴甫洛夫之死就是高层“杀鸡儆猴”的结果,特殊时期特殊处理,被抓了典型,纯属他倒霉。

然而事实上,此事背后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而得知这些真相后,倘若您处在当年斯大林的位置上,怕是下手会更狠,更加坚决。

何谓“厚颜无耻”?

在监狱里,负责审讯的苏军中将充满责怪地问道:“任何一个待在前线的士兵都嗅到了浓重的火药味,为什么您就视而不见?”

在中将看来,巴甫洛夫身为方面军司令,大战在即却无动于衷,置数十万官兵安危于不顾,其表现无异于草菅人命。

哪知巴甫洛夫的回答颇具艺术感:“在鼻子和情报之间,我更相信后者。”

他坚称自己在战争开始前没有收到任何情报,然而从发生的事情来看,他无疑是睁着眼说瞎话。

早在战争爆发前两天,也就是1941年6月20日,时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铁木辛哥元帅紧急召开了一场极为重要的电话会议。

会上,元帅忧心忡忡地表示,许多情报显示德军正在边境线上大量集结,并且还在拆除路障,大有进犯的意图。然而最高领导人却对局势仍心存侥幸,不想破坏苏德之间的“盟友”关系,下令前线部队不准轻举妄动。

即便如此,铁木辛哥仍叮嘱巴甫洛夫打起精神,紧盯对方一举一动,要做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的准备。

同一天,国防委员会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也打来电话,几乎将铁木辛哥所说的又重复了一遍。

随后,巴甫洛夫也组织了一场军事会议。会上,许多下属都袒露了自己的担忧——从眼下的情报来看,前线的局势当真不太乐观,一切似乎都指向了一个可怕的的可能,那便是德军将要发动进攻。

巴甫洛夫郁闷地听着这些汇报,满脸阴云密布,显然非常不满。直到有人提出了这么一种观点:德国方面集结这些部队并非为了进攻苏联,而是要将他们调到法国,以准备日后对英国的登陆作战。

此话一出,他总算如释重负,脸色也缓和了许多。

会后,按照两位元帅的指示,巴甫洛夫做了非常“谨慎”的安排,下令给每个连级单位再配给3卡车弹药——他所作的所有准备也就只有这些了。

讽刺的是,各单位同时收到了另一则通知:周末的娱乐活动照常举办,巴甫洛夫本人还在1941年6月21日晚光临明斯克剧院观看了一场歌剧,直到深夜。

22日凌晨1时左右,铁木辛哥元帅再次打来电话,向巴甫洛夫确认情况,后者表示目前一切正常;凌晨2时,面对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的询问,巴甫洛夫平拍着胸脯表示自己已做好了万全准备。

“我已经命令每个前线集团军都加强了戒备,并且叫军区空军司令立刻安排战机和飞行员进入战斗准备,飞机也正在加油……”

这样的答复令苏军高层非常满意,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巴甫洛夫所说的这些根本就没有发生——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他压根什么都没有做。

几个小时后,第4集团军司令科洛布科夫少将又给了一次机会,他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布列斯特方向发现有德军正在集结,火车站附近的电线遭到破坏,疑似有德国间谍在实施破坏行动。”他建议让部队立即进入备战状态,怎料巴甫洛夫断然拒绝。

“不能给德国人留下任何开战的借口。”

这就是他言之凿凿的所谓“事先没有收到任何情报”,而后来被审问时,他无意间表露出的真实想法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审讯人员质问,有说法称巴甫洛夫明明亲眼看到了德军集结,为什么不但不按照铁木辛哥元帅的要求,及时向总参谋部汇报,反而连相应的最基本的部署命令都不肯下达?

巴甫洛夫做了许多辩解,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如果我这样做了,德国人没有进攻,那我就得掉脑袋。”

由此可见,巴甫洛夫非常狡猾:他深知最高领导人不希望看到战争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所做的正是斯大林所想的。巴甫洛夫所希望的是,假如战争真的发生了,秋后算账时,自己不会成为“引发战争”的那个人。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最终判决书时,斯大林的心情非常复杂,他思考了很久,终于拿起笔划去了判决书中对巴甫洛夫一些非常消极形容的字眼,如“愚蠢”、“昏聩”等。可事实上,用这些词来形容他其实并不言过其实。

此人的起点很高,他曾被视为苏军中“开宗立派”式的人物。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苏联派出一支军事顾问团,巴甫洛夫便是“首席装甲兵顾问”。在西班牙战场上,他研究出了步坦协同突击战术和一套坦克防御战术,被苏联高层视若瑰宝。

而更加广为人知的是,经过图哈切夫斯基、乌博列维奇等一众较为年轻的、远见卓识的军事战略家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斯大林终于被说动,批准组建机械化部队。而苏军最初成立了两个装甲旅,分别由朱可夫和巴甫洛夫担任旅长,由此可见后者在苏军中的地位。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没过多久,对于坦克的使用,巴甫洛夫竟然莫名其妙地得出了与主流相反的看法。

据说他在西班牙战场上亲眼看到几辆轻坦克在发动进攻时,被敌人的火炮轻而易举地摧毁,沦为废铁。他因此认为坦克不适合作为主攻,不应被集中使用,而应当分散使用,仅仅作为掩护步兵前进的工具。

而更深层次的观点认为,巴甫洛夫得出这一逆天结论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趋利避害心理:30年代的政治灾难发生后,图哈切夫斯基首当其冲。作为前者的“门徒”,巴甫洛夫担心自己受到牵连,匆忙与之划分界限,甚至在军事观点上也故意背道而驰。

倘若这种说法确凿,我们便可认为巴甫洛夫为了仕途,竟敢于置基本的军事常识于不顾,根本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

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强大的西方面军,居然被巴甫洛夫折腾的毫无作战能力。

西方面军拥有6个机械化军,装备格式坦克千余辆,武器数量方面,仅一个方面军就比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军队还要阔绰。然而,巴甫洛夫的操作却让人看不懂。

这6个机械化军可谓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其中第6机械化军装备有坦克1131辆,约20%为先进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此外,该军还配有各种军用车辆超过6000辆。事实上,这个军的装备水平已严重超编。

相对的,其他机械化军的装备水平就非常可怜,以第17机械化军为例:该军仅拥有落后坦克63辆、火炮12门,满编率只有12.2%,装备水平不如一个坦克团。不仅如此,西方面军从不注重武器装备的日常养护,坦克被随意地扔在库房中,导致相当一部分坦克根本无法发动。

战争爆发后,巴甫洛夫又做出致命误判:他认为德军在两翼的进攻为佯攻,会把坦克集群放在更加开阔的中路,因而错误地将主力集中在比亚斯托克突出部方向。

他天真地认为西方面军能够凭借自身实力硬扛住德军进攻,运气好点,说不定能通过一场强而有力的反击扭转局势,运气差点,硬拖几天,也能等来友军的支援。殊不知,他完全弄错了敌人的进攻方向——德军恰恰反其道而行之,祭出了教科书般的“钳形攻势”,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

更可笑的是,当意识到一切已无法挽救时,巴甫洛夫带着自己的电台逃离方面军司令部,却没有把电台频道告诉下属,以至于他“失踪”了3天,下属联系不上,大本营也联系不上,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受限于篇幅,许多细节笔者没有展开去写,但上述内容足以看出巴甫洛夫的昏聩。可即便如此,斯大林依旧划去了最终判决书中许多难听的字眼。

即便批准了巴甫洛夫等4位将领的最终判决书,斯大林恐怕也并非出自本意。他甚至试图给巴甫洛夫又一次机会,让他担任铁木辛哥的副手,险些重返前线——倘若当真如此,那些因他所犯的低级错误而白白葬送的苏军官兵会作何感受?

列宁就曾批评过斯大林太过“仁慈”,杀伐不够果断,以至于一些问题变得更严重时,才不得不以更难看的手段处理。这话乍听令人匪夷所思,可从上述来看,怕是所言非虚。

0 阅读:1

审时度势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