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看现代战争13•屈人之兵

程远鹰眼观 2024-06-13 13:23:33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中的第三段: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军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

如此用兵,军队锐气不减,又可保全利益,这才是谋攻之法呀!

在此,孙武继续阐述他的“善之善”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此处的“利可全”的全字,并非仅仅是”万全“、”保全“之意,主要还是体现孙武”善之善“的战争思想或战争方法。

关于“善用兵”,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最能代表当时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战国,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于是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秦两国,以防止被兼并;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而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现代社会,战争的组织领导者已经更多地被“文职”官员或政府所代替,他们成为“善用兵者”。

比如俄乌战争,有人认为“善用兵者”不是普京或泽连斯基,因为普京属于“伐兵”“攻城”而且“久也”,泽连斯基又属于被动防御作战。所以提出一个乌克兰的支持者——拜登。

一个博主认为:拜登有意无意之间布了二战之后最狠的局,俄国被咬住喉管放血,咬的深度,放血的力度,整体把握在拜登手中。

最新的尺度是俄罗斯边境300公里范围允许乌军使用美援武器打击,这样一来,俄罗斯支持前线的基地悉数被覆盖,基本锁定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的俄军失去大后方的直接依托。

但300公里之外的莫斯科暂时还是安全的,一切看后续俄军会不会退兵与和谈。一石数鸟,如此战争布局会打垮或拖垮俄罗斯与绑在俄战车上的盟友,而美国只需每年军费百分之几的零头却不费自己一兵一卒。

美国认为,这将是二战以后美国成本最低的一场胜局——不战而屈人之兵。

0 阅读:0

程远鹰眼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