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力争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

光荣笑新安 2024-06-23 08:02:08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

洛阳市拥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51处全国文保单位、9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02座博物馆、纪念馆星罗棋布,“五都荟洛”举世罕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众多。

近年来,洛阳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理念,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不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发展互促共赢,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守正创新,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

登上应天门阙楼,坐看《唐宫乐宴》,沉浸式体验“唐代人的一天”;走进明堂天堂,欣赏洛阳首部融合人偶互动与高科技的沉浸式话剧《明堂幻像》,一睹盛唐风貌与丝路繁华;来到九州池,体验“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穿越到1300多年前的“神都”,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奇幻冒险之旅……

“进入景区,换上汉服,身临其境感受盛唐风情,仿佛穿越了。”近日,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游览体验后,湖北游客陈晓玲感叹道。

作为隋唐时期都城的隋唐洛阳城始建于公元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北宋,历时530年之久,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年,洛阳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力争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着力保护活化固态、创新发展业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游客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脚印、车辙印、骆驼蹄印……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千年前的唐代路面上,清晰可辨的历史印迹,让人仿佛听见千年前从丝路而来的阵阵驼铃。结合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保护利用规划,洛阳依托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嵌入打造隋唐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又一处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再现盛世隋唐气象。

五都荟洛,一眼千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沿洛河密集分布的五大都城遗址,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更是河洛大地最具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

当前,洛阳正有序推进以洛阳博物馆为龙头引领,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为亮点支撑,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建设。

结合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建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不断丰富展陈内容,让参观者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最早的中国”;东周王城遗址博物馆,将统筹利用周王城广场和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地上地下空间,着力展现“周公营洛”对后期都城格局的深刻影响……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将为古都洛阳增加新的打开方式,也为文化传承写下鲜活注脚。

“创意+科技” 让古老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站在“船头”,通过现代科技的光与影,与千年运河邂逅;触摸互动屏,在“唐代物产地图”上查询各地的产粮种类及分布情况;背起粗重的纤绳,铆足劲迈开大步,尝试将“运河”内的大船拉至千米之外……

走进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展厅,一个个数字应用场景,让大遗址上的文物变得生动、鲜活,可触、可感。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

牡丹文物展陈多元纷呈,结合高清激光投影融合拼接、全息成像等技术,美轮美奂地展示众多牡丹元素……作为国内唯一的牡丹专题博物馆,洛阳牡丹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全面系统展示牡丹栽培历史、牡丹品种演变、牡丹文化文物等,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牡丹文化。

从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到洛阳博物馆“河洛之光”,再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最早的中国”……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洛阳各博物馆统筹实物展陈和信息化手段,通过科技引领、跨界融合、视听化表达等多种体验方式,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随着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被不断发掘,在洛阳的各大博物馆里,除了观赏文物,解谜、看戏剧、玩游戏等“新玩法”层出不穷。

“我是东汉石辟邪。”“这便是我,白玉杯。”……去年,“神秘客·洛小文夜探博物馆”大型沉浸式讲解活动在洛阳博物馆亮相。在5个历史小剧场中,博物馆内的珍宝纷纷“幻化”为人开口说话,将历史变迁、家国情怀一一铺陈开来,在时空交错中为游客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沉浸式体验。

今年4月,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妙游——北邙千秋”系列沉浸式实景互动解谜游戏,该游戏依托博物馆内的古墓文化元素和相关历史背景推出的一款沉浸式实景游戏,玩家代入角色,在与“墓主人”的对话中一步步解开谜题、走近历史。“比起传统的游览方式,这一方式趣味性、沉浸感更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体验。”该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借助“创意+科技”,洛阳各大博物馆跻身“顶流网红”,为传承千年历史文化找到了“流量密码”。如今,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洛阳,穿梭于各个博物馆中,在虚拟和现实、科技与历史的交错中,赏文物、品文化,感受古都洛阳的魅力。

深度融合,再现历史文化遗产新光彩

前不久,全省首批14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名单公布,我市4家单位入选。在省文旅厅展示的部分文创产品中,洛阳博物馆的“爆款文物”朱颜镜、龙门石窟研究院的“龙门解密书”等引人关注。

在洛阳各大景区、博物馆附近,经营文创产品的店铺人气十足。不少游客表示,虽然带不走洛阳的名胜古迹,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文化符号——文创产品“打包带走”。

从简单的文物复制品,到手机壳、钥匙链、冰箱贴,再到充满创意的考古盲盒、国潮手办、数字藏品……在创意的加持下,洛阳文创产业经历了从“1.0”到“4.0”的发展,文创产品也在更好地讲活“洛阳故事”。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洛阳发展文旅产业的最深内功、最大优势、最强底气。

洛阳坚持创新引领、创意驱动,在保护传承、活化创新上下功夫,让“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可触可视、可感可知,点燃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引擎。

夜幕之下,洛邑古城华灯璀璨,古色古香,身穿汉服的游人,罗衣飘飘、团扇遮面,怡然漫步于青砖黛瓦之间、琴声悠悠之中,沉浸式体验古都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

“在洛阳穿汉服,更有‘沉浸’味道。”前不久,趁着端午节假期来洛旅游的山东游客何瑶说,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很多,从丽景门到洛邑古城,从应天门到天堂明堂,都是穿汉服出游最好的打卡地。

游客因汉服而来,又为新场景、新体验留下。走进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身着霓裳的舞娘裙裾翻飞,姿态灵动;步入大河荟《寻迹洛神赋》剧场,孔子、老子与李清照、李白等各朝代“顶流”正在进行跨时空对话……

近年来,洛阳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厚积淀,持续丰富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打造非遗体验、沉浸互动、古风演艺等文旅消费新场景,融入厚重历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让众多年轻人“心向往之”。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因创新而致远。当前,洛阳正着力打造以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洛南里坊区和老城古城片区为核心,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片区为重要支撑的“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推动洛阳文旅持续出圈、叫响品牌。在这里,历史文化遗产将彰显出更加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洛阳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来源:洛阳网

2 阅读:183
评论列表
  • 2024-06-24 18:54

    这放在抖音上,能被西边的喷死

光荣笑新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