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待业青年”的包装,先树名再找工作,曹操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审配说过去 2024-06-06 02:35:20

东汉末年,在汝南郡有个奇人叫许劭,此人曾得到春秋时阴阳大师鬼谷子的一本《转丸》秘籍。他潜心研究阴阳子数后,开办了一个叫“月旦评”的媒体,专门评论当代人物。

因为许劭评价人物相当准,所以很多被他评价的士人都认为许劭有独特的识人眼光。他的“月旦评”享有很高的盛名。比如:袁绍、樊子昭、和阳士等人。他们在当时,都是名士。而最有名的就是曹操。

一、包装自己,靠名人评语,出名进京城

这天,许劭正在客厅太师椅上闭目养神,门童来报说:“一个叫曹操的低级军官来拜访。”许劭对这种身份卑微的人向来不理睬。就叫门童打发曹操回去。

可带着厚礼的曹操却不肯回去,足足等了两个时辰,还不见许劭接见自己。于是曹操大吼一声。许劭不得已才出来。

曹操恳求许劭为自己做一个评价。许劭却鄙视曹操的为人,不肯评价。

曹操无奈多次上门,逼着许劭评价自己。许劭无奈只好说:“君在清平世界,可以为奸贼;在乱世中,可以成英雄。”曹操听完,大喜过望。日后果然得到应验。

许劭对曹操的评语,很快登上“月旦评”,从此,朝廷内外都知道有曹操这个人。

曹操出生在安徽亳州的一个宦官家族。他的养祖父曹腾历侍四代天子,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曾官至太尉。他的家世非常显赫。

由于曹操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从小便机灵能干,而且遇事会随机应变,武功还非常高强。他曾在10岁那年击退过一只蛟龙。

但年轻得曹操身上还带有纨绔子弟的恶习,他意气用事,不注意品行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曹操的叔父见他吊儿郎当,便多次在曹操的父亲曹嵩面前数落他,曹操听到后心生不满。

有一次,叔父经过时,曹操突然假装中风,叔父急忙去找曹嵩,曹嵩赶来时,曹操却一点事都没有。曹嵩很奇怪,便问这是怎么回事。曹操却说:“自己压根没什么病,只是叔父不喜欢自己,所以就胡乱诅咒自己罢了。”从那以后,叔父再去告曹操的状时,曹嵩都不相信他的话了,曹操也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了。

 虽然年轻的曹操有些放荡不羁,可作为官宦子弟,他在18岁就被推举为“孝廉”。汉灵帝熹平三年,还没满20岁的曹操又被推选为郎官,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拿着长矛给皇帝站岗。

年轻的曹操,能得到这份给皇帝当近卫兵的工作。当然与他的家世有一定关系。因为门第族望的子弟才能有被推举的资格。

不过,郎官只是曹操的一份“临时”工作。郎官这样的门卫工作没有定员,多的时候皇宫里高达有数千人。他们除了站岗执勤,其他的任务就是学习朝廷的事务。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会依照各位郎官的表现授予正式的官职。

二、贴近实权人物,让自己进入他的视野中,展现才干

由于曹操家庭背景和本人的才干,他干郎官没多久,就主动拜见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

曹操雄才大略,很快赢得司马防的好感,不久,司马防就提拔曹操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管理县城治安的武官。

当时,曹操只有20岁,而京兆尹司马防也才25岁。热血青年曹操上任洛阳北部尉后,准备大干一场。

当时的首都洛阳是贵族豪强聚居之地,作奸犯科、鱼肉百姓的王孙贵族子弟不在少数。于是,曹操准备严格执法。

曹操首先在官署门口放置了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的“五色棒”。凡是有违反禁令的人,无论是谁,都按照规定处以刑罚。

有一天,一个叫蹇图的官二代深夜喝酒回城违禁夜行。这个蹇图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叔叔是宦官蹇硕。蹇硕不是普通宦官,而是权宦里的“十常侍”之一,握有实权。可曹操毫不徇私情,当即下令将其处死了。

蹇硕得知侄子被曹操处死,对他咬牙切齿,可是曹操依法而行,有理有据。蹇硕又无法中伤诋毁曹操,只好表面称赞他执法公正、守正不阿,可背地里,将他视作眼中钉。

不久,蹇硕向皇帝举荐,说曹操的能力出众,可以升职了。这样,曹操便被任命为顿丘令。表面上看,曹操是升职了,可实际上是被外放了,远离朝廷中枢,属于明升暗贬。

没过多久,宦官集团就对曹操进行诋毁,最终他被罢免了顿丘令的官职。

丢了工作的曹操回到洛阳无事可做,他只好回到老家谯县闲居,成为了一名“待业青年”。  曹操在家待业整整两年,直到光和三年,他终于又得到了一个工作的机会。由于他精通古学,被朝廷征召为议郎。议郎没有实质工作,是个闲官。

有一天,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密谋清除宦官,不料消息走漏,反被宦官所害。曹操气不公,就上书汉灵帝,说窦武等人为官正直,反遭小人陷害,要讨个说法。

可是当时朝政腐败,朝廷的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等人,不仅对朝廷的弊病熟视无睹,反而与他们沆瀣一气,尽管曹操的言辞恳切,可是汉灵帝并没有采纳。于是,愤怒之下的曹操,准备直接上书举报三公。

当时的太尉是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司徒是主管民政的官员,相当于宰相,而司空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三公”无疑是当时最显赫的三个官职。

曹操虽然热血,但不是愣头青。有一次正赶上天灾,曹操借此机会再次上书进谏,说这是上天的警示啊,说明朝政不够清明,平日里三公上奏章检举,都是在做做样子罢了。那些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他们一个都不得罪。而那些恪守正道的官员,却常常受到打击。

由于当时正值天灾,汉灵帝看后,似乎有些感触。于是,就把曹操的奏章发给三府讨论,并狠狠地斥责了他们一顿,但是并没有采取其他过多的有效措施遏制不良的风气。

从那之后,朝政反而越来越乱了,不法之徒越来越猖狂。

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心灰意冷,即使是这样投诉三公,都没有任何效果,看来汉朝的确是江河日下、气数将尽了。从那以后,他也就不再上书了。

三、不见兔子不撒鹰,伺机而动、一蹴而就

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曹操因为讨伐颍川的黄巾军立下了军功,被升为济南国国相。

当时的济南国辖有十几个县,各县长官大都攀附皇亲国戚,贪赃枉法,民怨滔天。

曹操到任之后,当即上奏罢免了其中的8个官员。同时严令禁止过分祭祀鬼神,使当地的作奸犯科之徒威风扫地,一时之间,济南国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没多久,曹操就被调任为东郡太守。不过,他并没有去赴任。  因为曹操知道自己在担任济南相期间的行为,侵犯了朝廷宦官集团及地方豪强的利益,他害怕调任后遭到宦官集团的报复。于是,就称病回乡了。

回家待业的曹操沉下来,他在谯县东部五十里的一个清静山林处建筑了一处茅舍,开始研读经典名人传记,闲暇时以打猎为娱乐。

这一年,曹操刚满30岁,他等了四年,一直到中平五年,汉灵帝组建西园军之后,他才被重新起用为典军校尉。

一开始曹操不愿接受征招,后来在桥玄门生王儁的劝说下,他才前往沛国相袁忠处办理了入京文书。之后便是组建盟军、讨伐董卓建立伟业的故事。

  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受到挫折、排挤、失业、待业都是正常的。但并不如意时不迷茫,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目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0 阅读:17

审配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