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的12味药验方,清散夏季湿热、多汗、倦怠乏力、脘腹胀满

安风的备忘录 2024-06-28 02:56:19

一旦盛夏来临,许多人可能都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和不适。一旦天气炎热,气温升高以后,出汗多,导致身体乏力、不愿意活动等。此外,由于消化不良,我们往往不想进食,这又将进一步加剧了身体的不适感。接下来,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一旦盛夏来袭,身体出现的不适这个问题。并且用一个真实的医案来引出改善之法。

有这么一位40来岁的男性患者。其主要症状表现就是胃胀和肚子胀,且非常难受。此外,他还特别容易出汗,稍有活动或是劳作就会大汗淋漓。患者本身是从事户外体力劳动的,但现在身体的这种状况让他非常痛苦,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医生告诉他,一切指标都是正常的,回家休息休息就行。没办法,要养家糊口,该工作还是得工作,于是他决定找一个中医看看。当时找的是谁呢,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浙江著名的中医老前辈范老先生。

刻诊,范老先生发现,患者脉象缓弱,舌苔厚腻且干燥少津,面色较为暗黄。经详细询问后得知,患者不怎么口渴。此外,患者还表示,自从有腹胀和出汗的问题后,他就感到比以往更加的乏力。

范医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就给患者开了一张方子。其组方为: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玉竹30克,黄精30克,党参20克,麦冬20克,石斛20克,白术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女贞子12克,墨旱莲12克。据医案记载,患者在服用了4剂后,所有症状基本都消失了,且腹胀、出汗和乏力等不适也都完全消失了。

这则医案,就是在十多年前,记录在《浙江中医杂志》中之一。而这也是范老先生在治疗夏季湿热的典型案例之一。

可能有人会问,拿出这样一则医案出来分析,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将一一为您分析。

首先,在医案中,就明确提到了这位患者是在户外工作的。而且,还是在炎热的夏季时的户外工作。必然就少不了炎热和酷暑的刁难。那么,大量出汗就势必不可避免了。当然,不可否认,大热天里,适度的出汗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但是,过度的出汗,容易耗伤气血。从而,就容易造成气阴两伤的局面。

我在前面的内容里经常提到,我们的汗液,主要是源于体内的津液,而津液的充足与否,又是气的基础所在。因此,过度的汗,就会导致津液的流失,进而导致气阴两虚的局面出现。而所表现于外的,就是阴津亏少和气虚。

而这类患者的脉象,常常显得很是虚弱。与此同时,可能伴有口干、舌面干燥少津、身体倦怠乏力、懒言等症状。尤其是患者一旦出汗,就容易大汗不止。且明显比别人出汗多,身体乏力感也十分明显。长期在户外工作或运动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在上述的医案中提到,患者的舌苔干燥少津、体倦乏力、汗流不止,且又长期在户外的高温环境下工作,显然患者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出汗过多和气阴两伤。然而,到此处问题并未结束。

因为气阴两虚,也就意味着患者的正气虚弱。而正气虚弱的人,也就容易受到夏季湿热之邪的侵袭。再由外湿引动内湿,从而导致患者湿困中焦的局面,出现了腹胀和胃脘痞闷的症状表现。

可以说,患者先是气阴两虚,然后感受到湿热。而外湿引动内湿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患者正气耗损。因为正虚则邪恋。因此,调治的关键所在是补气阴。要先改善气阴两虚的局面,同时还需要芳香化湿,醒脾畅中。

而范老先生所开的方子里,其中的太子参、黄芪、黄精、党参和白术,则主要用于健脾益气;而太子参和黄精搭配呢,又能滋阴;白术主要在于去除脾湿;搭配玉竹、麦冬、石斛、女贞子和墨旱莲,则主要用于滋阴。一旦这样搭配,基本上就能实现气阴双补了。

方中的藿香和佩兰则主要用于芳香化浊,行气醒脾,在搭配白术燥湿,就可以可以有效地改善脘腹胀满和纳差、不思饮食的现象了。这其中的佩兰,则是化解暑湿之邪的重要药物,就算是单一的一味药服用也可起效。

不难看出,这则医案反映了夏季湿热之邪较重的问题。若是我们在户外或是高温环境容易大量出汗,汗液流失过多,就容易导致气阴两伤。与此同时,患者难受,容易大量饮用冷饮、瓜果。这样一来,就可能在气阴两伤的同时,还会令湿气困阻中焦。一旦外湿引动了内湿,两两相合而为患。那么患者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胃中不适等症状。

而范老先生当时所开的方子就恰到好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夏天出汗多了,身体不爱动弹了,就一定就是气阴两伤。因为气阴两伤的人,脉象是虚弱的,舌苔干燥少津,体倦乏力、出汗不止、口渴气短、懒言心烦。这个证,可不是谁都随随便便就能体会的。若要判断自己是不是气阴两伤,须在中医师的详细辨证和结合舌脉来确定的。

所以说,通过上述的医案分享,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夏季我们容易出现的的一个问题就是:气阴两伤、外受湿热、湿困中焦。说夏天难受,最难受的,可能莫过于此。而医案中的组方配伍,留给大家做个思路参考。也建议大家做个保留。如果有机会,或是有需要,可以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夏天即便出了再多的汗,再口渴难耐,也不要就着空调或是风扇直吹,更不要一次性地吃过的冷饮和猛喝凉水等。这样做,就很容易感受湿邪,令中焦脾胃受困。越是伤津耗气的时候,我们就越容易为湿邪所伤,而且伤了以后还不容易好。这个事儿我们必须警惕起来。

此外,炎热的夏季,可以说是对人体的双重考验;一方面是外在的暑热,另一方面则是人体内部的湿热。在中医看来,夏季属火,火性炎上,容易扰动心神,导致心火亢盛。而心火亢盛就极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同时,夏季多雨多潮湿,湿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湿邪重则易出现身体困重、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

在中医经典中,如《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等,都有对夏季病症的详细描述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大意是,强调了夏季养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来调养身体。

在《金匮要略》中,则有对夏季常见病症的具体治疗方药。如“湿家病,身重,腰下冷,如坐水中,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宜利小便。”这是对夏季湿邪侵袭人体的一种治疗建议,即通过利小便的方法来排除体内的湿邪。

回到我们之前的医案,范老先生的方子实际上也是遵循了这些中医经典的原则。方中的太子参、黄芪、黄精、党参、白术等,都是健脾益气的良药,能够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湿热的能力。而玉竹、麦冬、石斛等,则能滋阴润燥,补充夏季因出汗过多而损耗的津液。藿香、佩兰等药材,则有芳香化湿、醒脾畅中的功效,能够帮助脾胃运化湿邪,减轻腹胀、胃脘痞闷等症状。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在治疗夏季病症时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中医治疗疾病,注重的是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而不是单纯地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在夏季,我们容易出现气阴两伤、外受湿热、湿困中焦等问题,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出适合的方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中医的这些原则和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夏季的不适。例如,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等,以补充体内的津液。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在户外活动时,要注意防晒和补水,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导致的气阴两伤。

总之,夏季的炎热和潮湿对人体的健康是一个考验。通过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夏季的不适,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无论是在古代的经典中,还是在现代的医案中,中医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帮助我们度过一个健康、舒适的夏季。

0 阅读:0

安风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