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坑自己人!印度三代半“光辉”MK-1A首飞,为何对中国是好事?

角逐有星间 2024-04-02 10:23:04

赶在3月31日截止日期前,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在28日完成了“光辉”MK-1A首飞。只要HAL能在剩下两天时间内,说服印度空军接收这架编号LA-5033的“光辉”MK-1A,价值62.5亿美元的订单就不算违约。对此,美国“The Warzone”网站的评价是“the program is starting to show dividends”(项目开始显现红利),但真相可不是这样。

编号LA-5033的第一架“光辉”MK-1A

第一架“光辉”MK-1A看起来和之前变化不大(“The Warzone”网站原话),按照HAL的说法,这是因为改进主要集中在机载雷达、航电设备和电子战领域。后两者暂时看不出来,机载雷达确实很瞩目。HAL声称“光辉”MK-1A搭载了其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其实就是仿制以色列埃尔塔公司EL/M-2052雷达的产物。问题在于,大改型号搭载相控阵雷达后,一般都会取消有负面影响的机头空速管,改用大气传感器取代。而“光辉”MK-1A机头空速管依旧,这很难让人相信真的安装了新雷达。最奇怪的是,本来应该作为技术原型机的首架“光辉”MK-1A,应该是白/黄/绿色原始涂装,以更准确地收集试飞数据,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印度空军现役标准涂装。

印度“光辉”MK-1的技术原型机

按照HAL以往行事风格,不禁让人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架“光辉”根本不是所谓的三代半MK-1A型,HAL纯粹是看到交付日期临近,所以拿了一架外形微调的原始MK-1型撑场面。之所以用现役涂装,当然是为了快速交付,而所谓的印度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根本就没上机。三代半战斗机之所以和其他三代机有本质区别,其中一半原因是搭载相控阵雷达带来的态势感知数据暴涨,外界也普遍以其来区分是否达到三代半技术标准,其中空速管恰恰就是最简单的辨识方法。一般来说,相控阵雷达和空速管不会同时出现,但也有几个特例。

F-2搭载机头空速管是那个时代有源相控阵雷达不成熟的体现

像日本在90年代发展,号称搭载全球第一款有源相控阵雷达的F-2,以及俄罗斯为印度打造,搭载无源相控阵雷达的苏-30MKI,因为当时技术不成熟,都搭载了机头空速管。美国在升级F-16B、中国改造歼-11B时,考虑到换装机头雷达罩太浪费,成本过高,也没有取消机头空速管。但在2015年之后,不管是全新设计还是后期升级,只要是从零开始生产的三代半战机,都遵循机头空速管和相控阵雷达不共存的原则,这也是印度第一架“光辉”MK-1A问题所在。

歼-11BG出于节省成本考虑,留下了机头空速管

印度空军早就对“光辉”性能不满意,所以2015年HAL就提出了MK-1A型方案,试图通过三代半技术改造,获得印度空军认可。这是条表面非常合理的技术路线,从最初的MK-1,到初入三代半的MK-1A,最后到性能完善的MK-2,两次迭代和中国歼-10A到歼-10C的发展路径非常相似。问题在于,中航工业是真能组建起成熟的生产/改进体系,在歼-10A生产200多架后,迅速推出成熟的歼-10B量产,再之后是最强悍的歼-10C。HAL在9年前开始预研发“光辉”MK-1A,拖到2021年才签单,面对2024年3月交付截止日期的限制,拿出来不堪入目的型号试图蒙混过关,可谓是荒唐至极。

“光辉”MK-1A的理论设计定位与歼-10B相当

但更荒唐的是,不管HAL怎么拖延,在其军事武器国产化的大潮下,“光辉”MK-1A都能稳稳拿到空军订单,甚至单价能高达7800万美元,比重型苏-30MKK还要高出近2000万美元。HAL这次毫无诚意地拿出所谓“光辉”MK-1A交差,把核心的雷达升级项目继续往后拖,也依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毕竟没有什么拖延,能和“光辉”之前延误20年服役,40年发展至今服役仅40架(不久前还摔了一架)相比。“The Warzone”网站认为“光辉”MK-1A首飞,意味着印度政府的投资终于开始收获红利,“光辉”也终于摆脱尴尬地位成为主力,显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光辉”MK-1A的问世,是为HAL和印度政府官员,又找一个可以大肆消耗国防开支,从中谋取“红利”的项目。

“光辉”在印度境内的地位非同一般

当然,站在中国的角度,对于“光辉”MK-1A这种型号的问世,还是非常赞同的。毕竟这个与中国西部接壤,并且并不安分的国家,预计前后要支出超过200亿美元,去发展和装备性能战术极其低下,只和普通教练机相当的“光辉”,显然是件好事。别的不说,印度空军要是把这笔钱拿去采购法制“阵风”,或者升级苏-30MKI,给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压力,显然要比“光辉”高很多。从这一点来说,“光辉”MK-1A问世给各方都带来的很多好处,唯一不开心的大概就是印度空军。

0 阅读:0

角逐有星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