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看懂太监盗宝人贩横行衙门草菅人命,才明白清末有多乱

阿朱看剧 2024-03-09 10:32:55

文|阿朱啊

看了《宣武门》4集,最大的感受就是乱,朝廷乱,平民乱,当官的更乱,那些执法衙门更不堪一提,给点钱就能草菅人命。

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很多人不喜欢,那是屈辱史,是复杂又模糊的,一个小小的电视却能窥见一斑,可见真实的清末有多乱。

太监盗宝

昆仑宝玉很难得,雕成世间独一无二的玉石榴更难得,慈禧爱不释手,不料兜转一圈却在运回紫禁城的时候差点被劫,慈禧计划再雕一玉,重任落在了李天顺身上。

不料,玉石榴交给李天顺的第二天就消失不见,李天顺成了盗玉贼,被赐杖毙,要不是贝勒溥兰亭赶来救人,恐怕玉石榴真丢,人也真杀了。

案情推理到一个叫小喜子的太监身上,结果没等调查,过了一晚上就畏罪自杀了。慈禧看着失而复得的宝物,没再继续追求,李天顺在溥兰亭的求情下去西陵当石匠。

这里有个细节是慈禧近身太监崔铭贵,在羁押李天顺当天,曾提一个包裹出宫门,由于溥兰亭向慈禧请旨要查门禁,他又折返回去,第二天才有了小喜子自杀宝物寻回的事情。

很明显,崔铭贵是监守自盗,明知道慈禧很喜欢这个代表国运昌隆的玉石榴,但就是栽赃陷害、找人顶包杀人灭口。

他这是顶风作案,慈禧是谁,是权力最高统治者,握有生杀大权,但他还如此胆大妄为,说白了就是不怕,就是利益大于皇权。

慈禧喜欢这个玉石榴,但皇宫内的宝物数不胜数,多一个玉石榴不多,少一个无关紧要,这是崔铭贵盗宝的动机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内只有太后没有皇帝,也就是说慈禧和光绪帝闹矛盾,而且光绪帝已被慈禧赶出紫禁城,那么诺大的皇权中心,大小事务都慈禧一人说了算,对于丢东西这种小事不会太上心。

从一个太监敢盗宝也能表明那个时候的管理混乱,似这种有名目的宝物,一般会登记造册,还会有专人保管,但崔铭贵能避开层层守卫,说明守卫人员玩忽职守,不尽其责。

在皇权专制时期,竟然出现太监盗宝这种丑闻,还真是贻笑大方。

衙门草菅人命

光天化日之下,竟有人贩子当众拐卖妇女,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当恶劣的,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发指的。

李天顺救了黄禾香,又搭伴来到老街,也就是他的家附近。

佟军校竟然带领一众衙役当街抓捕李天顺,即便黄禾香一再证明李天顺不是歹人,但佟军校却搬出了那两个人贩子做人证,还真是世风日下,毫无王法可言。

与李天顺相比,那两个人贩子贼眉鼠眼,点头哈腰,一副小人样,即便黄禾香不站出来,打眼一看就能明白谁是人贩子,谁是路见不平的英雄。

这里有一点要提,官民争执发生在老街,也就是说住在这的人大多都认识李天顺,更知道李天顺的为人,如此被按上“拐卖妇女”的罪名,本就是无稽之谈。

那么,作为老街官衙的佟军校就没有基本判断吗,而且他对于老街上的每一户人家都是相熟的,为何还能听信谗言违逆王法瞎办公?

首先站出来的是大刀王五,老街上开镖局的,佟军校一开始并不惧怕,直至手底下那些衙役都不抵王五,没接两招就倒地不起,才服软没抓李天顺,但威胁之意很明显。

僵持不下之际,戏班老板杨尚德也站了出来,以一句“同罪”才算撵走了佟军校。其实杨尚德也没多大面子,但因为戏唱得好得慈禧喜欢才有两分薄面。

最后以黄禾香的姑姑丁老太出来相认,这场闹剧才算画上句号,但佟军校却把李天顺给记恨上了。

这里有几个滑稽的地方。

其一佟军校为了赚取利益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虽说他有军职,但他毕竟是老街的官,也就是说他是官不假,但要在这里混,不说为老百姓做实事,至少不能肆意欺凌,但他却如此做了,而且肆无忌惮。

说明当时的官场风气极其恶劣,为了银钱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即便是人贩子,只要给钱,黑的也能说成白的。

其二是民众的反抗。

要知道独裁专制的封建王朝,当官的说话办事就是圣旨,不可能有平民站出来反抗。但佟军校逮捕李天顺的那一幕,首先围观的人就很多,而且大多都站在李天顺这边。

其次似镖局王五、戏班杨尚德都是生意人,按照士农工商的说法,他们是最下等的,平日里见了当官的都得躲着走,哪能路见不平为他人出头。

还有李天顺一家,虽无官职,但父子俩都在皇宫里当玉工,其中李天顺父亲李云棉是雕刻玉石榴第一人,在慈禧面前还能得一座,如今退休了却任人欺负。

衙门办差的肆意妄为,人贩子的胆大包天,平民的敢于反抗,无不彰显清末时期的混乱,权不成权,官不是官,民不聊生,黑暗又腐败。

慈禧擅权

慈禧的日子还算清闲,平日里听听戏,看看玉,但也有烦心的时候,如果不是荣禄一再汇报“戊戌六君子”的事情,估计都不关心什么维新变法。

她的处置方法是抓住人不重罚,毕竟是读书人,不想太激化书生与皇权的矛盾。

但她很上心谁与光绪帝亲近,因为在她看来与其费尽心思处置外敌,不如放在内贼上。

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物袁世凯,握有军队实权的大都督,一开始是支持变法的,但骗取了谭嗣同等人的支持,后又向慈禧告密,导致维新派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在慈禧看来不过是读书读的得了妄想症,而且袁世凯作为背叛者,更是变法的头号敌人,所以,慈禧愿意实施仁政。

同时发生了一件事,是光绪帝和变法派有联系,那么这个讯息对于慈禧里说是危险信号,她曾对荣禄直接表明要严加看管光绪帝,言外之意就是她的皇权不能动摇,即便是皇帝也不行。

康、梁等人的维新派主张的是“抑君权,伸民权”,与传统帝制的“天下有道,庶人不议”是完全反着的,一旦变法成功,不乏出现刁生劣监,那么社会上会出现除皇权、民众的第三种力量,其定然要偏重皇权的分裂。

可慈禧不在乎维新变法,也不怕读书人能闹出什么幺蛾子,毕竟没钱没人没权很难成事,同时她也没想过要做什么实事,或者说固步自封、维持现状就是她想要的。

玉石榴被盗轻飘飘解决就是最好的例证,也是她多次提及内贼的原因,不管是皇宫里这些有野心的奴才,还是那些拥护光绪帝的大臣们,才是她惩治的对象,小事无关痛痒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影响皇权就胎死腹中。而至于发展国力,根本不在她考虑范畴内。

清末有多乱

有个词叫“上行下效”,上面人糊涂,下面人疯狂。

清末时期,尤其是慈禧掌权最后那十几年间,全中国基本处于一个混乱的局面。

李天顺一个玉工,为了求娶黄禾香,哪怕慈禧已经给杨尚德和黄禾香赐婚了,他竟然还大胆到故意破坏玉器,以此达到面见慈禧的机会,一计不成竟然跪在皇宫路上,想直接拦住慈禧出行的驾撵。

李云棉一个在皇宫里谨小慎微了一辈子的人,为何教导出来的儿子却莽撞无知又胆大妄为?

最大的原因就是民不怕官,官权不实。

慈禧想做第二代武则天,掌控了实权,却不思进取,明知道下面那些官员从上到下,不是贪生怕死,就是滥权揽财,她不但不想管,也没有能力管,还任其肆意蔓延,导致整个官场都乌烟瘴气。

一个军衔次等一级的军校,先为人贩子乱扣罪名,又和汪同人合伙诬陷黄禾香是杀夫毒妇,妄图制造一个英雄救美从而抢占良女。

真的难以想象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平民是如何活下来的,别说有冤无处申,就是走在大街上也会被扣上罪名。

没有法可依,没有人可说,没有官为民,混乱不堪,污秽乱流。

作为后人,真的不敢揭开这段历史,但我们的祖辈们又都是从那一段黑暗里走来,再次面对,只有满腔的愤慨和无奈,只能和张之洞同一声叹息,“国运尽矣!”

0 阅读:1

阿朱看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