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61岁担任副总参谋长,67岁授上将,71岁退役,儿子是少将

悟空谈历史 2024-06-20 08:33:33

1955年,我军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授衔仪式,这次授予的军衔也被称为“55式军衔”。“55式军衔”一共存在了十年时间,于1965年6月1日正式取消。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军一直没有军衔,直到1988年才再次恢复军衔。

在1988年的授衔仪式中,一共诞生了十七位上将,在这十七位上将之中,有一人名叫徐信,曾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总参谋长助理以及副总参谋长等职务。那么,徐信的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徐信出生于1921年,河北省灵寿县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徐信的家乡犯下了累累罪行,徐信也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9月,他参加了八路军,投身抗日救国的时代号召之中。

参加八路军之后,徐信主要活跃在晋察冀根据地战斗,1938年2月,他曾率部伏击了定县的日伪军,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不仅给予敌人痛击,打击了敌人嚣张的气焰,而且还增长了我军的信心,缴获了一批战斗物资。

徐信是天生的军人,他不仅有勇,而且还有谋。1941年9月,日本侵略者偷袭了一分区的机关,徐信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即便遇到如此突发事故,徐信依然发挥出自己的才智,率领警卫连阻击敌人,掩护机关撤退,并圆满完成了掩护任务。另外,1944年,驻藁城的日伪军突袭马庄,徐信将计就计,设好埋伏圈,大获全胜,而且歼灭了一百多名日伪军。

解放战争时期,徐信参加了解放华北地区的一系列战斗,比如绥远、大同、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庄疃、平津、太原等战役,尤其是在太原战役中,徐信所率领的部队主攻首义门,他们将第一面红旗插上太原城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解放太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太原解放之后,徐信又马不停蹄地奔赴西北,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扶眉战役、兰州战役。西北解放后,他担任了63军教导团团长,主要负责培训军队基层干部。在这之后,徐信参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期间,徐信担任了187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中,他率部出其不意地穿插,重创英军29旅,全歼格罗斯特营和一个炮兵队、一个坦克连,受到通令表扬。

从朝鲜回国后,徐信投身我军的正规化建设,陆续担任了63军副军长、军长以及北京军区参谋长等职务。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浩劫时期,徐信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努力整顿军队秩序,力所能及地减小“四人帮”对军队的干扰。

1980年,徐信升任总参谋长助理,两年后,61岁的徐信担任了副总参谋长。在总参谋部期间,他主要负责作战、情报和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工作,徐信重视全军作战、战备工作,集中精力筹划全军军事建设,同时,他还亲自参与了一些重要政策法规的制定修改,为我军的正规化与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8年,我军恢复了军衔,也是这一年,67岁的徐信被授予上将。此后徐信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我军的建设,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2年,71岁的徐信退役,晚年他主要生活在北京,并力所能及地为我军的建设献言献策。2005年,徐信因病去世,享年84岁。值得一提的是,徐信有个儿子,名叫徐京明,是我军的驻外武官,陆军少将军衔。

1 阅读:241

悟空谈历史

简介:带你看沧海桑田、如梦似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