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会是从礼崩乐坏的周威烈王的颓废时期开始?

梦与少姩 2023-12-02 10:20:37

《资治通鉴》首次涉足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段,横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部宏大的巨著的起始年份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值中国历史上一场备受瞩目的事件——“三家分晋”,即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关键时刻。这一事件被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分水岭,也是《资治通鉴》的开篇之始。这部巨著一直承袭记录至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历史上众多重要事件和时期的全面了解。

历史上,尧舜禹时代被广泛认为是最为美好的时期,备受政治家和文人的高度赞誉。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这个时代被公认为道德高尚,实行推让让国;其次,文字记载简洁,几乎没有大奸大恶之徒,因为没有记录就等于不存在;第三,国家形态的一统天下将中央集权视为坚不可摧的基石。因此,在历朝历代,那些批评君主的臣子和谏官,在寻找最佳治理实践时,往往首先以三皇五帝为标杆。只要提及这个时期,君主也很难反驳,因为这被认为是不可挑战的真理。

然而,《资治通鉴》并没有选择从社会最美好的年代开始,而是从礼崩乐坏的颓废时期开始。在周威烈王死前的一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春秋时代,进入了战国时代。由于历史久远,史书未能记录详细的细节,败家的君主度日艰难。比如崇祯皇帝,虽然怀有治国之心,却力不从心。周威烈王也同样如此,或许早已怀有“恨生在帝王家”的遗憾。

实际上,周威烈王之所以陷入困境,并非全然是他个人的责任。由于皇室日渐羸弱,而诸侯则日益强大,他的祖辈对国家治理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司马光在一开始论证“礼”的时候就指出,诸侯并非没有足够的力量,也并非没有篡位的意愿,只是还没有勇气胆大到敢于谋乱。在通鉴开篇,司马光提到礼的约束力,举了晋文公的例子。晋文公在王室有卓越的贡献,但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时,被襄王拒绝了。然而,晋文公出于敬畏礼制而不敢违背。

司马光的初衷是表达礼的存在可以使社会自我调节,让君主无需花费过多的精力。然而,他也感到无奈,因为他深知后来南北朝、五代的那些军阀和流氓,完全不顾礼制,随心所欲。即便包括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不顾礼制,夺取了孤儿寡母的天下。从礼出发,司马光对君子、小人和愚人进行了定义。君子既有德行又有才华,小人有才而无德,愚人既无德又无才。小人尤为可怕,因为他们具备才华,却没有道德约束,不受礼的规范限制,容易成为祸患。

2 阅读:109
评论列表
  • 2023-12-02 22:38

    宗教解决了地广统治问题。同期罗马基督,中东伊斯兰,秦汉家族利益一统给了商代祭祀儒教复辟机会,都实现集权垄断资本文化。同时让世界文明黑暗千年,再宋代西方才打破集权,实现如周分权制春秋文明的大航海时代。儒教国度民众,从领先千年变成落后于人而不自觉,依旧维护集权,就是宗教魅力。

  • 2023-12-02 15:54

    [得瑟]

梦与少姩

简介:以史为鉴,学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