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从不重用赵云,临终前才告诉赵云原因

一切回归史 2024-06-12 11:52:20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连日天灾导致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举行起义,朝廷震动,想平定叛乱但无可用之兵,只能下令各大州郡自我招兵驻守,这便预示着将来更大的动乱。

前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霸京师,最终引起了十八路诸侯的联合讨伐,因为不能齐心,各路诸侯自乱阵脚,在后来的发展中,董卓,吕布,二袁,刘表等势力全都灭亡,北方朝廷被曹操所掌控,江南有孙权借助长江天险固守,刘备则占据两川之地。

刘备是三大势力之中地盘最小的一个,但麾下人才众多,文有诸葛亮庞统作为他的智囊团,武有五虎上将为他南征北战,但值得一提的是,身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似乎并不太重用五虎上将之中的赵云,这是为什么?一直到刘备临终之前才告诉他。

历史上的赵云形象

三足鼎立这一事件以及赵云这个人的事迹早在秦朝后的东汉末年阶段就出现了,但《三国演义》这本堪称世界名著的书籍也只是创作于明清时期,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影响力很大,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但在他之前,很多三国时期的形象已经出现了。

赵云这一形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十分受欢迎的一个形象,他的故事早在三国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记录,因为时代相差不大,所以可信度和准确性也会有所提高。

这一时期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赵云的形象进行了首次描写,不仅有相关的事迹描写,还有性格刻画,《三国志》中的赵云所呈现出的是尽职尽责和勇猛敦厚。

而后因为陈寿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所能参考的史料有限,此后由裴松对其进行标注,赵云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丰富,名义上是标注,实则为对赵云形象的一种补充。

裴松对赵云增加了一些形象描述,对其本人的事迹也叙述地更加完整,除此之外,还对赵云增加了许多的对话,总而言之这时候的赵云不但有了忠信的品质,还有了仁政理想的萌芽,“一身是胆”的独特作风也在这一时期具备。

从情节上看,当时正是夏侯渊战败,曹操想要出兵夺取汉中,所以派遣了粮食补给和运输队先往前线去,刘备一方自然要出手阻止,便派遣赵云和黄忠一起去袭击曹操运送粮草的队伍。

按照最初的任务分配,黄忠所担任的是主攻任务,而赵云主要负责的是支援,但黄忠这一去很长时间,到了和赵云约定的期限也没有返回的迹象,赵云据此便判断一定是出现了意外。

当即决定前去接应,中途和曹操的先锋队相遇,后因为赵云只有一人,所以选择回撤,当被曹操追赶的时候,明知兵力不足的赵云偃旗息鼓,故意打开营寨大门,曹操最终因为担心有伏兵未敢擅自进入,赵云凭借强大的胆识获得了胜利。

这里所体现的已经不仅是曹操在武学上的造诣,还有他的智谋和处事时候的冷静。

隋唐时期对赵云的形象进行了进一步强化,在肯定了赵云智谋的同时再次对其的勇武进行赞扬,最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的诗歌,作为当时最活跃的体裁,诗歌这种短小精炼的文学形式中也会有对赵云的描写,这是作者歌颂意图的最直接体现。

到了宋元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出现了腾飞,各行各业全面发展,司马光在这一时期编写的《资治通鉴》对赵云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刻画,对武艺方方面的描写逐渐减少,更加倾向于赵云在文臣方面的塑造和建设。

这时候赵云的形象不仅偏向于文官,还是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文臣形象,元朝时期编写的《续后汉书》也对赵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大致可以理解为,赵云是一个虎将,并且十分明事理,不仅心系百姓,还将主公所赏赐的钱财等全都赏赐给手下士卒。

此前这些描述都是十分接近史实的,但后续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就不是如此了,它对赵云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虚构,尽管可信度比较低,但也算是对赵云的正面塑造。

三国演义中的不受重用

从这部明清时期的作品来看,前期刘备对赵云这个人还是十分看重的,并非是推算而得之,乃是刘备亲口描述,当时刘备兵败被曹操追杀,入夜更是遭遇偷袭,人马全都被冲散,有人见到赵云向北去就说他投靠了敌人。

但刘备却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反驳,他表示赵云是自己的故交,是一定不会背叛自己的,后来赵云也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件事,他此去不是投敌,而是去寻找刘备的夫人和小主人。

阿斗作为刘备将来的大业继承者,虽然年幼但十分重要,所以赵云才选择在乱军之中逆行,更是赵云战斗力的最佳体现,这一段在《三国志》中的描写很少,极有可能是基于对赵云形象的塑造故意加上去的,那就是长坂坡前的七进七出。

当时赵云找到了阿斗,但因为时间上的延误,自己准备撤退的时候已经身陷重围,所以只能将阿斗抱在怀中突出重围,这一战赵云应对的是曹操八十万大军。

来回之间是真正做到了血染战袍,为了不被敌人完全包围,赵云只能选择往敌军较少的地方且战且退,一人一枪一匹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神威,根据统计,赵云这一战砍倒大旗两面,曹操麾下有名有姓的将领被杀了五十多人。

尽管是这样,战至最后的赵云依然带着熟睡中的阿斗潇洒离开,这次战役彻底打响了赵云的名号,不仅是恐怖如斯的战斗力,还有他的赤胆忠心和沉着冷静的思维方式。

和刘备手下的关羽和张飞相比,赵云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傲上而不辱下,最终中了敌人的骄兵之计而城破身死,张飞敬重一些大将,但私下喜欢鞭打士卒,最终被范强张达二人加害。

从这里来看,赵云就是当时少有的完美武将,更是军师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其实诸葛亮十分清楚关羽和张飞的性格和脾气,但因为刘备的原因又不好直接明说,所以干脆将赵云当成自己的亲信。

赵云也从来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在平常的战役之中,对诸葛亮的将令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赤壁之战的七星坛接送,以及后续战役中的诈败,都体现了超强的执行力,这也是诸葛亮对他委以重任的原因,军师虽然如此,但身为主公的刘备却没有重用赵云。

原因之所在

先从取川的道路上来看,最初跟随刘备一起取川的乃是军师庞统,庞统死后,分两路入川的乃是军师诸葛亮和张飞,就连攻取长沙的时候,都是把关羽从荆州调了回来,似乎赵云在赤壁之战以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后面刘备想要起兵讨伐东吴的时候甚至直接没有提到赵云,并不是因为赵云在讨伐东吴的问题上提出了反对意见,而是因为刘备根本就不想重用赵云,至于原因,刘备在临终的时候才告诉了赵云。

夷陵之战中,陆逊一把火将刘备前半生的积累烧了个一干二净,刘备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诸葛亮赵云等全都从益州赶来见刘备最后一面,刘备在此时也告诉了赵云不重用他的原因。

原因就是赵云的忠心,刘备正是因为知道赵云的武艺高超,执行力强才没有重用他,目的就是让赵云在自己去世后多照顾自己的儿子,此时的刘备虽然在弥留之际,但他十分清楚蜀国的现状,自己的失败打光了所有的家底。

丞相诸葛亮有才华,但始终是文官,夷陵战后,蜀国除了赵云已经没有可以作战的武将了,而阿斗的昏庸无能也是刘备最在意的地方,尽管自己这个儿子是太子,但没法和自己一样震慑群臣。

尤其是荆州丢失之后,原本主张作战的荆州官员全都涌入益州,在这样的相处之下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朝廷之中的对立仅靠诸葛亮一人是无法解决的,能够协助诸葛亮的就只有赵云了。

也就是说刘备对赵云的忽视是希望他藏锋守拙,今后直接帮助自己的儿子,如果此前就锋芒毕露,那么就会被针对,如果出现意外,那么刘禅身边很可能只剩下诸葛亮一人,并不利于蜀汉的延续,这不是刘备想看到的,所以才留下赵云这个定心丸。

刘备虽然遭遇了失败,但依然不能否认他是高瞻远瞩的一代枭雄,即使不重用一个人,也有自己的理由,赵云这个全能选手之所以不被重用,也是因为刘备有自己所谓考虑。

参考文献

[1]费靖博.蜀汉关张马黄赵五将比较研究[J].孙子研究,2022,No.40(04):53-61.

[2]杨建高.《三国演义》赵云形象演变史[D].渤海大学,2021.

[3]王前程.论赵云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成因[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7):9-13.

1 阅读:258

一切回归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