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敢把平生所学传给儿子诸葛瞻?有4个原因

一切回归史 2024-06-27 03:59:25

中国历史辉煌五千多年,前后经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极端,其中第三个阶段最为漫长,在历次的朝代更替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十分关键的人物,他们不一定是帝王,但却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风云人物的出现,大都是在一些时代连接的混乱局面之中,最典型的就是秦朝后的东汉末年时期,因为朝廷的昏庸而导致地方群雄并立,割据势力不断出现,彼此之间战争不休,很多枭雄都大肆笼络人才,诸葛亮是刘备势力之中堪称“智绝”的存在。

他凭借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帮助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基业,真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在刘备病故白帝城后,诸葛亮都在为蜀汉大业继续努力,只可惜自己在最后也是病痛缠身苦不堪言。

让人疑惑的是,诸葛亮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个继承人的排除

诸葛亮在一开始跟随刘备出山的时候根本没有寻找继承人的打算,因为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的他有十足的把握,真正是挥斥方遒的年纪,根据刘备对现状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此时的诸葛亮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乱局,帮刘备建立基业。

所以他才敢在离开茅庐的时候告诉隆中之人自己所耕作的田地不可荒废,这是因为诸葛亮觉得自己在有生之年还能回来,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帮助刘备建立基业的过程中,诸葛亮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事情就没有向自己所制定的隆中对计策去发展,刘备没有接受刘表的荆州导致自己初步计划实施失败,最后只能从东吴手中去借,这才有了后来关羽身死,关羽死后随之而来的是张飞的亡故,刘备直接调转枪头选择伐吴。

这时候诸葛亮已经十分清楚蜀汉的气数已尽,夷陵一战,不仅是刘备自己,蜀汉许多精兵良将都折损在这里,此时复兴的道路上就只剩下诸葛亮一人,他也开始意识到自己难以实现统一,又或许是为了寻求保障,从刘禅继位他就开始物色继承人。

诸葛亮对于继承自己衣钵之人,首先选择的是马谡,并开始有意对他进行锻炼,南征孟获的时候,诸葛亮就曾问计于马谡,马谡说“此次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很显然这是诸葛亮对他的一次考验,而这个回答无疑是满分。

平定南方途中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后续在渡过泸水和毒漳,甚至面对象兵和藤甲兵之时诸葛亮都曾问计于马谡,这既是对他考验,也算是一种肯定。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南方平定以后,诸葛亮自信认为马谡已经可以继承他的平生所学,所以带他参与了接下来的北伐,并将驻守街亭要地的重任交给了他,众人都以为马谡可以出色地完成这次的任务,但中途却发生了意外。

自以为熟读兵书的马谡在到达街亭之时将诸葛亮先前的叮嘱全都抛在脑后,放弃在五路总口下寨选择屯兵孤山之上,面对副将王平的劝解,马谡自傲不听,天真地认为一旦魏军将孤山围困,士兵会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一当百。

此举对于到此的魏军来说无异于画地为牢,司马懿很快下令魏军切断给水之道,马谡军队很快就因为缺少水源而发生动乱,最终不但街亭丢失,连自己也险些丧命。

这次失败导致了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马谡作为主要的负责人被诸葛亮斩首,这也代表诸葛亮对马谡这一继承人的彻底失望。

马谡死后,诸葛亮就更加着急,他十分需要寻找一位贤才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在后续的北伐战争之中,诸葛亮遇到了另外一人,天水姜伯约,他最初和蜀军处于敌对阵营,不仅一眼就识破了诸葛亮的计谋,还利用诱敌之计连诸葛亮都算计了。

更重要的是,姜维在和赵云的交战之中丝毫不落下风,如此罕见的文武全才让诸葛亮起了爱才之心,最终将他收为自己的继承人,平生所学计谋,阵法甚至兵器制造等全都交给了姜维,一同放在姜维肩膀上的,还有北伐的重任。

姜维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在其病故之后,姜维多次研究兵法之精要,先后九次带兵进攻中原,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果,但也收复了不少地区。

但昏庸无能的刘禅却辜负了这位尽心竭力的大将军,在奸臣的蛊惑之下,蜀汉朝政被宦官黄皓所掌控,姜维多次遭到陷害,甚至长年在外不敢返回成都,在这种君臣难以齐心的状态下,蜀汉的大祸来临。

诸葛瞻的轻易失败

在蜀汉和魏国的对峙之中,邓艾选择兵分两路,一路在剑阁正面牵制姜维的主力,另一路大军偷渡阴平,神兵天降成都,此时的姜维虽然意识到危险,但自己一时难以抽身,无法救援。

得知魏国大军兵临城下的刘禅十分慌乱,在群臣的建议之下,他派遣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在绵竹迎敌,其实此时的局面对于蜀汉来说是有利的,因为邓艾大军是经过悬崖绝壁而来,已经死伤惨重,自己属于以逸待劳,但可惜这场仗诸葛瞻还是打输了。

双方主力在进行决战之前,诸葛瞻的手下将领黄崇曾多次劝说他率先占领险要之处,和敌军对峙后实施消耗战的打法,虽然有些浪费时间,但必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诸葛瞻原本也打算据守,但此时的邓艾却送来一封劝降书,并在信中对诸葛瞻进行贬低,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邓艾的激将法,奈何诸葛瞻偏偏中计,看过劝降书之后竟然直接选择出兵。

于是决定蜀汉命运的最后一战就这样提前爆发了,面对诸葛瞻时,邓艾曾派出左右两路人马进行偷袭,但最终都失败了,就在蜀军沾沾自喜的时候,邓艾大军再次出击,对胜利的渴望让他们爆发了空前的战斗力。

诸葛瞻父子在猝不及防之下就已经溃不成军,眼前的惨败让诸葛瞻十分无力,他表示自己诸葛一氏身受国恩,今日已经是竭尽全力,随后就自刎了。

到这里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自己的父亲诸葛亮此前在很多兵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轻易取胜,如今占据绝对优势的诸葛瞻却从惨败,这就表示诸葛亮没有将自己的用兵精要传给诸葛瞻,哪怕是一丝一毫也没有透漏。

原因之所在

作为自己的儿子,按理来说都应该亲自指导,为什么诸葛亮却对诸葛瞻不管不顾呢?

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诸葛瞻的年龄太小,诸葛亮在出兵北伐之前曾给自己的哥哥诸葛瑾写了一封家书,其中提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儿子,当时的诸葛瞻只有八岁的年龄,身心还处于一个十分幼稚的阶段,根本没有时间对其进行专门教育。

后续诸葛亮对姜维的培养都是随着战争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传授是需要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的,将诸葛瞻带上战场很容易发生意外,所以诸葛亮干脆选择另寻他人。

第二点原因就是诸葛瞻的心智不够成熟,在朝中容易招致祸患,其实诸葛亮也知道,自从荆州丢失,蜀汉朝政就不再像之前那么团结了,主战的荆州与主和的益州两派在朝中对立,自己尚在时还能控制,自己若不在就可能失控。

如果过早让诸葛瞻成为主战者,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之中,年幼的他或许在自己亡故之后没多久就被陷害了,所以诸葛亮需要找一个将来能镇得住局面的人才,最终才选择了姜维。

第三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如果侧重培养诸葛瞻,不利于他的长远发展,按照诸葛亮在信中的意思,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蜀汉的未来,他虽然呕心沥血,但认为这一代有自己吃苦就够了,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进入到政治和战争旋涡之中,即使非进不可,也不要那么早。

所以诸葛亮才选择了姜维,另外还有最后的第四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的身体问题,如果他没有得病,完全可以等待诸葛瞻成熟之后在战争之中慢慢传授,起码可以成为日后姜维的一大助力。

只可惜诸葛亮因为连日征战,身体积劳成疾,没多久就病倒了,再加上好几次的北伐都失败了,诸葛亮也病故在了五丈原,他纵然有心传授,时间也不允许了。

这对于诸葛瞻来说或许就是某种层面的错过,注定自己和父亲产生了时间差,如果二人的人生能够多一些重叠,蜀汉的命运或许会改写。

参考文献

[1]郭露葳.钟会考论[D].(null),2014.

[2]王炳庆.邓艾灭蜀评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3):4.

[3]林集友.绵竹诸葛瞻父子墓考析[J].四川文物,1990,(04):3.

0 阅读:74

一切回归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