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挖出李卫墓,金银满地规模不逊于和珅,专家:被雍正给骗了!

典赛谈过去 2023-09-01 07:43:0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十年

编辑|t

1972年春天,安徽徐州丰县乡的几位农民正在卖力地耕田,当时气温已有所升高,农民们为了能早些回家,都在卖力耕种着。

在松土时,一位农民用了很大劲,他一锄头下去,只听“哐啷”一声,传出了瓦片碎裂的声音。

这位农民没有太在意,他只管埋头干活,于是又他又几锄头下去,又传出了瓦片碎裂的声音。

于是这位农民感觉到下面有东西,于是他招呼附近的几位农民,他们一起乡下挖,很快就挖到了一块厚碑。

后来研究,这是一块“圣旨碑”,是皇帝御赐的墓碑,这个碑长4.83米,宽1.2米,厚0.34米,是个十足的“大家伙”。

见墓碑如此巨大,村民们觉得是挖到大墓了,于是赶紧上报了当地公安局。

在当地公安局、文物局的共同挖掘下,一个清朝中期的大墓赫然显现在众人面前。

(此次出土的墓碑)

因为墓碑是覆盖在墓地上,所以,这座墓没有被盗被保存的很完好,挖掘人员发现了三座墓室,这三座墓室的墓主人分别是一男、一女、一儿童。

挖掘后,挖掘人员发现女性墓室仍有骨骼,骨骼上佩戴者纯金的金冠,造型精美,上面不仅有一颗巨大的宝石,还有“奉天诰命”四字,专家们称了称这个金冠足有两斤重,是无价之宝。

(此次出土的金冠)

很快挖掘人员又打开了男主人的棺椁,相比而言,男主人的棺椁较为简单,只有一顶金帽子和一对金镯,每个重量都在一斤左右,工作人员在棺衣上发现了 “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的字眼。

通过陪葬品和棺衣,挖掘人员判断墓主人的身份在身前十分显赫,于是挖掘人员很快将出土物品送到南京博物院,以供研究,并核实墓主人身份。

半年之后,墓主人身份真相大白,他就是“雍正三杰”之一李卫。

然而在民间描述中,李卫一生清廉,而且不畏权势,甚至敢直接与和珅抗争,可为什么李卫墓出土的文物如此奢侈?

(李卫)

历史上李卫究竟有何经历?他是如何辅佐雍正皇帝的?他到底是贪官还是清官?要回答这些,还要从头开始讲起。

孤儿出身

李卫字又阶,1668年李卫出生在徐州丰县的一个富庶的乡绅家庭中。

(李卫的影视形象)

李卫家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明朝时期,李卫的先人就当上了国家将领,此后虽然王朝更替、朝代变化,但李家在当地的地位丝毫未受影响,这点我们能看出李家人头脑清晰、处事人情世故上游刃有余。

虽然是明朝大员,但清朝入关后,李卫的先人仍然受到重用,特别是李卫的祖父李藻,被清顺治皇帝任命为通奉大夫,享受五品待遇。

后来李卫的父亲李宗靖虽然延续了李藻的待遇,但他却有些不争气,文、武都没有学好,不仅连马都骑不上去,而且大字都不认一个,李藻辛苦创下的家业也基本上被他挥霍一空,不到三十岁李宗靖就去世了,留下了十岁的李卫。

虽然缺少父亲的庇护,李卫的叔叔们对他都很好,不仅将他养大成人,还一起凑了钱,给李卫买了“兵部监生”的官做,所以历史上李卫当官并非出自于科举正途,也因如此,李卫的文化水平不高,经常会在文件上写出错字、漏字,但这不影响李卫成为一位好官。

(李卫的影视形象)

为了办案,李卫会让助手把案件要情念给他听,李卫十分聪明,能一下点出案件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大家对李卫都很佩服。

解析案件时,李卫才思敏捷、口若悬河,所说之话无一句无用,所有人都看不出他的文化素质不高,反倒对他的能力表示称赞。

所以李卫虽然未受过系统的教育,但他完美继承了家族的特点,他办事灵活,处理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相比“之乎者也”死读书的庸才,李卫身上的闪光点更难得可贵。

然而因为由于当官的手段“不正规”, 李卫虽然在兵部任职,但他并不被重用,一连坐了五年的“冷板凳”,也就是被“边缘化” 了。

但李卫并没有灰心,他广交好友,其中有不少学富五车之儒,砥砺明节之辈,从中我们能看出李卫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臣奠定基础。

(李卫的影视形象)

1717年5月,报效国家的重任终于落到李卫的肩膀上,李卫和其他五人一起被任命为员外郎,相当于兵部的“储备干部”,当时李卫已经年近30岁,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员外郎。

虽然与年轻人一起竞争,但成熟老道的李卫丝毫不落下风,很快李卫就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他的名臣之路缓缓打开。

贵人相助

被重用后,李卫就十分珍惜这个机会,根据记载,李卫“裁定案例,贿请不行”,也就是在办案期间,他公正廉明,不偏不倚,而且业务能力很突出,因此深受上司的赏识。

当时兵部右侍郎田从典曾夸奖他,此子非常才也,此席他日必为君矣。大概意思是李卫的才华不是一般的好,自己右侍郎的位置未来就是他的。

所以,李卫攒下了进入封建政权权利中枢的第一个口碑。

两年后,李卫又调任户部广西司郎中,主管西南政事,李卫兢兢业业,留下了好口碑。

张廷玉曾经评价李卫“遇纠纷,恒之委裁决,悉合条理”,意思是遇到纠纷之事,大家都愿意把这些事交给李卫处理,而且每次他都处理的很好,很合理。

(李卫的影视形象)

特别是在康熙六十年,李卫和御史朱轼一起去山西治理洪灾,把李卫正式推到了权利的前沿。

李卫是掌管西南政务的,为什么要去山西救灾?因为治理洪灾需要大量现金,由于封建政权的不完整性、缺乏对救灾官员的监督,在治理洪灾的过程中势会滋生大量腐败,雍正帝不放心,于是特批清廉的李卫前往。

后来的事情也不负雍正所望,李卫与御史朱轼一起出谋划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久就治理了洪灾,而且李卫分文不收当地官员的贿赂,还拒绝各类酒席,十分清廉。

(封建社会的救灾)

李卫的才干、廉洁深深折服了朱轼,回京后,朱轼给雍正帝上书力荐李卫。

早朝中,雍正当着众人的面朗读了朱轼的奏折,然后感慨地说到,实心任事者,盖无几人。

大概意思是能够如此诚心推荐别人的,我之前几乎没有遇见过,随后李卫担任直隶巡道,不过雍正帝不准备“放人”,仍然要求他在户部办公。

可以看出,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别人能够认可你、推荐你更重要,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靠自己的才华、能力,更应该靠贵人相助。

李卫即使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情商很高,懂得如何如何借力他人。

在户部工作时,李卫刚正不阿,也留下了一段美名,根据《袁枚记事》记载,八王胤禩主持户部全面工作,每逢官员上交税银,只要过千两银子就多交十两作为“平库银”。

(八王胤禩)

大家都知道,这些“平库银”都进了八王胤禩的口袋,可大家都不敢说,但这时李卫站了出来,他多次对八王胤禩表达不满,表示要撤销 “平库银”。

可胤禩态度强硬,一直不让步,而且多次向李卫试压,最终李卫做出了一个极其冒险的行为,他把一个钱柜放到走廊上,然后贴上“某王赢馀”的字条,要求大家把“平库银”直接放到钱柜中。

李卫的态度很明显,一是坚决反对征收“平库银”,二是广而告之所有人,“平库银”就是胤禩的“小金库”。

胤禩知道后大吃一惊,赶紧把“平库银”取消,有了胤禩做表率,户部贪污的风气得到了遏制,雍正帝知道后很高兴,从此,李卫频繁被提拔,意气风发。

(李卫的影视形象)

1723年,雍正亲自召见李卫,特授予他南盐驿道的职位,全面负责西南地区的盐业收入。

从此,李卫和雍正帝的命运牢牢绑在了一起,他成为雍正帝的心腹、能臣,他也得以全面施展自己的才华。

李卫到任之前,西南的盐业十分混乱,当地官员贪污横行,甚至有些官员私吞盐矿,占为己有,导致西南盐业一直亏损。

到任后,李卫从吏治入手,大刀阔斧改革,短短八个月,西南盐业从亏损就实现了盈余,不久之后,西南盐业就富甲一方。

因为高强度的工作模式,李卫三次咳血,雍正知道后感动得对别人说道,李卫为人正直、忠诚勤敏,朕深知。

(雍正的影视形象)

于是雍正亲自派人送药,并写上手谕,关怀地劝李卫道,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意思是不要太拼命,要懂得休息。

1725年,37岁的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成为一代封疆大吏,他火速提拔的经历在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后继无人。

治理浙江时,李卫整肃吏治、兴修水利、开拓荒地、发展教育,在他的努力下,浙江一片繁荣。

不仅对下治理上有成效,在对上迎合方面,李卫也很有一套,举一事例说明。

李卫查粮

一天雍正帝觉得全国粮食亏钱许多,决定派出钦差大臣清查,这让各省官员十分惊慌。

李卫知道虽然浙江富饶,但存在不少问题,于是他把幕僚们召集起来一起商议,但一来二去,幕僚们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卫与其他官员的影视形象)

思索了很久,李卫决定做双手准备,一是主动请缨,主动向雍正要求清查浙江,二是让手下官员提前自查,看都有多少欠缺。

于是李卫给雍正帝写了一封信,首先称赞了雍正帝正确的决定,随后要求主动清查自己,李卫这样写道,

浙江钱粮废弛已久,我们恰好可以借此契机治理一下,不过考虑到钦差大臣初到我们这里,恐怕清查不得力,所以我想一同办案,请皇上同意。

雍正帝看后龙颜大悦,既然李卫都肯定自己的决策,拿看来自己的执政水平也很高,至于李卫主动要求一起查案,那就同意了吧,随后他回谕李卫,表示同意。

这里可以看出李卫求人办事都是先夸奖,再表达自己的真实目的,雍正帝也是平凡人,正所谓“抬手不打笑脸人”,雍正帝顺水推舟,就同意了。

有了皇帝的支持,李卫觉得事情好办多了,于是他开始让手下官员逐一清查内部粮食缺口,可自查过后,他们纷纷表示没问题。

这样结果李卫事先已经料想到了,谁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贪污受贿,侵吞国家粮食。

(李卫的影视形象)

一次李卫以为自己庆生为契机将所有官员叫在了一起,在宴会期间,李卫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然后用半威胁的口气警告他们,钦差大臣马上要来了,你们要尽快坦白自己的粮食缺额,如果被钦差大臣抓住了,那就是死罪一条,我想帮也帮不了你们。

众官员听后战战兢兢,纷纷表示听从李卫的一切安排。

于是李卫拿出一个本,让所有人都写下管辖区域的粮食缺口情况,这些人老老实实写下,李卫研究了一晚上,最后记上心头。

很快钦差大臣彭维新到了浙江,根据记载,彭维新性格耿直、办事不留情面,而且主张重罚,他的报告上基本都是以“斩、流、监、削”等字眼结束,所以官员们见到他都不由自主的打哆嗦。

见到咄咄逼人的彭维新,李卫让他看了雍正帝的亲笔手谕,有了皇帝的批示,彭维新的态度就谦和了不少。

随后李卫给彭维新接风洗尘,酒足饭饱之时,李卫笑着对彭维新说,我这个人性子急,经常容易和别人起争执,这次和您共事,我怕伤了咱们之间的和气,所以您觉得我们该怎么查?

李卫主动将问题抛给了彭维新,其实李卫曾经认真分析过彭维新,此次全国清查中彭维新身挑重任,已经好久都没有回家,浙江作为最后一站,彭维新希望能早点结束。

事情果然不出李卫所料,彭维新给出了意见,两人一人一半,分开清查各县。

李卫怕彭维新反悔,当即将各县的名称写在纸团上,然后装到盒子里,两人用“抓阄”的方式来挑选清查的县城。

(李卫查账的影视形象)

另彭维新没有想到的是,李卫事先给盒子做了手脚,这让他挑选的都是没有亏欠的县城,李卫挑选的都是有亏欠的县城。

后来彭维新虽然事无巨细,一查到底,但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反观李卫,虽然面上很忙碌,但他对所查县区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地方筹钱补粮,以备下一次检查或者彭维新搞“突击”。

清查完后,李卫和彭维新开始对账,李卫主动问彭维新查到的情况,彭维新有些惊讶地说,我查的地方没有亏欠。

李卫故作高兴,然后说,恭喜恭喜,我这里也没有。

事后,两人一起向雍正帝报告,说浙江粮食没有亏欠。

雍正帝看完两人的报告后大喜,没想到李卫自己清廉,还能带着上下官员一起清廉,这很难得!

(李卫的影视形象)

于是雍正帝封李卫为太子太保,然后浙江大小官员直升一级,从此之后,浙江各官员对李卫彻底服了。

所以工作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如何应对复发情况,如何让领导、同事们放心你、维护你,这是一门大学问。

李卫就是把这个学问学精了,所以在雍正时期,李卫与鄂尔泰,田文镜一起成为“雍正三杰”之一,很受器重。

在雍正帝和清朝官场上,李卫的形象都是清正廉明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代社会给与了充分的答案。

真实的李卫

1972年,一位徐州丰县的老农意外发现了李卫墓,里面出土的凤冠、金顶堪称无价之宝,还出土了玉带和大量的金银珠宝。

(老农挖到墓地,非本次图片)

所以李卫果真如历史上记载,清廉无私吗?答案是否定的,人无完人,玉无完玉,李卫同样如此。

根据《清史稿·李卫传》记载,乾隆三年,因憧憬江南美景,乾隆皇帝开启了为期十二天的“微服私访”,他沿着杭州、西湖吃吃玩玩,不停写诗抒情。

临近末期时,乾隆帝准备去西湖的花神庙拜访,可以看出,乾隆很有闲情雅致,他和普通人一样追求自由,也信仰神灵。

然而一进花神庙,乾隆帝的脸色就变了,原来在花神庙的诸多神像中竟然有李卫的塑像,上面还刻着“湖山神位”几个字!

乾隆帝立刻质问浙江官员,是谁把李卫的塑像放在庙中。

浙江官员战战兢兢地说出,是李卫在任期间,自己加进去的,不仅如此,李卫一家人的塑像都被摆进了花神庙中。

(如今的西湖花神庙)

乾隆帝听后怒不可遏,要知道皇帝只是真龙天子,不是神仙,可李卫竟然自称神仙!还给把自己的塑像放在神殿中!

于是乾隆帝下令让左右把李卫一家的塑像从台子上拽下来,然后当即捣毁、焚烧。

出了花神庙,乾隆帝越想越气,于是下了一道谕旨,怒斥李卫“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本非公正纯臣”。

意思是李卫擅自给自己立庙,他肯定有异心,他仰仗皇考(雍正)的信任肆意妄为,所以他绝非公正、善良的臣子。

这件事被记载在官方文件清史稿中,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所以李卫外表忠诚,其实也有小心思,他对名利也有很强的追求,只不过凭借着极强的情商,李卫得以瞒天过海。

(李卫与雍正)

其实李卫的行为也属正常,他本身是封疆大吏,又是雍正帝的宠臣,肯定是无数清朝官员巴结的对象,所以他墓中出土的无价之宝也就不足为奇了。

4 阅读:2446

典赛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