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十几年才回一次老家,深秋却穿着单衣,还拒绝姑姑做的棉服

典赛谈过去 2023-09-01 00:53:1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郁叶小多

编辑|阿荣

徐向前是开国元帅中,命最“苦”的一位。

他长相苦寒、面色忧郁,差点进不了黄埔军校;

他在宁夏苦战4个月,几乎把自己埋葬在祁连山;

他十几年才回一次家,还要被农村姑姑心疼“穿的不如农村人”;

就连贺帅的女儿追忆徐帅,也是忍不住用“苦”来形容他。

但是这样一位一辈子都在过“苦”日子的元帅,却把“甜”带给了无数的人民。

坎坷征战

徐帅是山西人,幼年家贫,很小就失学了,辍学之后,为了生计到处打零工,当过杂工、教员。

他因为思想觉悟太高了,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宣传爱国思想,就被当时敏感的单位给裁员了。

也就是这次裁员,给了徐帅了一个专职干革命的契机。

1924年1月,黄埔军校成立,徐帅和十几个同乡的朋友,早早就到了上海,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料刚到面试就遇到了阻碍。

面试官看徐帅脸色蜡黄,眼窝还陷,显得极度疲惫,当时觉得这个病秧子怕不是来混国家饭的。

徐帅连忙解释,说自己身体很好。虽然自己看起来很瘦,但是力气很大,干个农活、担个重物都没问题。

面试官听他说话中气十足,想着身体大抵是好的,但还是被他深陷的眼窝给吓住了,怀疑他是不是有抽大烟的恶习。

还是徐帅的同乡站出来替他作证,才打消了面试官的疑惑,让他得以通过面试。

1924年5月9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徐帅成了第一批学员。

在开学典礼上,孙先生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中国的军人有好的军人,也有不好的军人。不好的军人,要么口蜜腹剑,表面上维护革命,背地里搞破坏;要么就直接否定革命,只想着维持专制那一套,好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财富。你们这批学员,就是要消灭这样不好的军人。”

孙中山的这些话传进了学员的耳朵里,也印在了徐向前的心里。

在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排长,后来又在国民二军第6混成旅中任职,可是这支军队的状况让他看清了国民党与军阀并无本质区别。

1926年11月,他来到武汉这个国共合作的大本营,接触到了共产党,在1937年3月毅然加入共产党,并在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时立场坚定,参加了广州起义,后又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

1936年10月,徐向前被任命为西路军总指挥。也就是这次任命,给他带来了生死一线的大战。

当时,徐帅领命去打通外蒙古的路线。他带着西路军,渡过黄河后,就到达了河西地界。

当时河西的环境很严峻。除了寒冷的天气外,还经常挂起狂沙,这让衣着单薄的士兵很不适应。

再加上当地是荒凉的戈壁地形,物产十分匮乏,当地民众担心徐帅的2万多士兵会和抢粮吃,又受到封建专制势力的影响,对于徐帅的部队很是抵触。

徐帅也看出了当地人的不友善,他就问在场的士兵,有没有熟悉当地地形或者对当地民俗、政治信仰有所了解的。

但是大家听了,都纷纷摇头,徐帅翻了翻手头的资料上,也没有获取到有用的信息。

就在他思考撤离行军计划时,军队又遇到了马家军的围攻。

马家军在当地很有威慑力,就连蒋介石到了这里,也得给马家军面子。徐帅自己也评价对方是“装备精良,骑兵居多“。

这次围攻,马家军投入了5个旅、4个民间团,在兵力上更是碾压西路军。就在徐帅渐渐摸透地形,有了反扑趋势时,西安事件爆发了。

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徐帅不知道是继续之前合作时期的行军计划,还是等待进一步的战略调整。

也就是这个空档,马家军又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西路军战士的尸体铺天盖地地倒了下去,有的甚至被割了头颅,拿去领赏。

秦基伟对这次厮杀记忆犹新,他心有余悸地也回忆:“我们拼尽全力,带着伤员行军一夜,对方仅仅用两个小时,就追上来进攻。”

经过4个多月、300多公里的浴血奋战,21800名西路军,最终只剩下了447人。

1937年4月,徐帅拼着最后一口气,带着仅剩下的战友们找到中央汇合。

当时负责接应的耿飚回忆,当时的徐帅仅仅离开大部队还不到一年,可整个人看上去,就像老了20岁。

一向严格的主席,看到几乎连命都丢掉的徐帅,也说不出责备的话,只是安慰他“回来了就好”。

落魄回乡

1937年9月5日,担任129师副师长的徐帅领命和周总理去太原,拉拢阎锡山加入抗日的队伍。

谈判结束后,周总理找到徐帅,贴心地给他下达了新任务:“咱们下一步是要扩大统一战线,你的家乡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你去给咱们宣传是最合适不过了,顺便还可以回家看看。”

9月16日,徐帅带上组织上的任务,早早就出发了。他们走到村口的时候,徐帅突然就看到了一个佝偻的老人,他正吃力地背着一个口袋。

徐帅一眼就认出,这人是自己的老父亲,连忙快步走上去,接过老人身上的口袋。

那个老人错愕地回过头,看到的是一个瘦削的军人,正憨憨地冲他笑。

“爹,我是象谦。”徐帅对着老人叫了一声。

老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赶紧擦了擦眼睛,当他看清徐帅的脸庞时,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这可不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儿子吗:“象谦”正是儿子的乳名。

徐帅一边帮父亲背着口袋,一边搀扶着父亲,询问母亲的近况。徐老刚收住的眼泪,又冒了出来:老伴已经在三年前,离开了。

徐帅听到这话,也哽住了,说不出话来。

父子俩走进家门后,家里人也很欣喜,徐帅的大女儿松枝连忙跑出来看父亲。

松枝是徐帅亡妻朱香蝉留给他的唯一念想。在他考上黄埔军校的时候,发妻就生病了。可是因为纪律的关系,徐帅不能回家探望,他连发妻的最后一面都没能见上。

这一次他回来,女儿已经十几岁了。可是因为营养不良的关系,松枝整个人干干瘦瘦的,看着比同龄孩子还要小一些。

松枝还没有见过徐帅,她想过来和爸爸说话,但是又有些害怕,只是躲在一旁小心地看着父亲。当徐帅和她说话的时,她怯怯地捏着衣角,声音软软糯糯的。

徐帅的姑姑听说侄子回来了,也赶紧回来看望。

当她看到侄子穿着单薄的衣服,衣服上还贴着补丁时,忍不住心疼起来:“你都是副师长了,怎么穿得还不如我们农村人。你等着,我马上给你做件厚衣裳。入秋冷了,可千万别冻着了。”

徐帅呵呵一笑,很认真给姑姑讲起了军队的现状。几万士兵都是上下一条心,吃穿都是一样的。姑姑如果真的要给自己做棉衣,就得做好几万件,才够所有士兵一起穿的。

闲谈之后,徐帅就把带来的士兵,分散安排到乡亲们的家中借宿。而他,则开始准备后面的宣传工作。

17日,徐帅就赶紧在沱阳学堂开讲。他跟乡亲们分析现在的抗日形式,还把组织上的统一战线,深入浅出地讲给乡亲们听。

通过这次宣讲,让原本有些害怕日本兵的乡亲们,更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徐帅的两个外甥,也积极地报名参军,要为打击日本鬼子,出自己的一份力。

9月19日,徐帅他们离开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门口送别。徐帅饱含热泪地看着乡亲们,端端正正地行了个军礼。

徐帅他们离开没多久,村子里就听到了远处炮火声。他们知道,徐帅和日本军打起来了,这就是著名的忻口会战。

在这次战役中,徐帅带领129师,捣毁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销毁了现场所有的飞机,给忻口战役的胜利,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徐帅又参与了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徐帅的苦日子还没结束。

忆苦思甜

1955年9月27日,徐向前被正式受封元帅。

元帅都是配有专车的,一辆公用,一辆私用。就算是家境富裕的人,也都愿意接送孩子,不愿意让下一代吃苦。而徐帅的独子徐小岩,却是个例外。

徐小岩的专车是公交车,要排队加买票。有时候他嘴馋了花掉车费,就只能靠自己的双腿走回家。

遇到儿子上学快迟到的时候,徐帅的司机都觉得,接送下孩子没啥。又不是乱用职权,也不违反国家政策。

徐帅还是还是不肯通融,甚至很不高兴。

徐帅觉得公家配的车,就只能办公家事的时候坐。儿子既不是公家的人,也不办公家的事,压根就没有权利坐。

等徐小岩长大,带女朋友王彦彦来家里看望徐帅,徐帅没有顾虑,即使对方是个高干子弟,徐帅也不客气地上了一盘“野菜开会”。

在少将家里长大的王彦彦,哪儿见过这样招待人的,又惊又懵。

从徐帅家里回来后,有人调侃王彦彦,问她徐帅给准儿媳准备了什么好吃的。王彦彦只能一脸无奈地说:“我只记得,吃了一大盘绿油油的菜叶子。”

徐帅对独子严格,对女儿也是如此。

徐帅女儿出嫁的时候,本想着父亲好歹会给点儿像样的嫁妆。没想到徐帅大手一挥,就给了一根钢笔。

给完钢笔,徐帅还不忘说给女儿上一课。他觉得现在家里的条件已经很好了,吃穿不愁,比很多群众的日子都好得多。那些面上的东西,老徐家没必要跟风。

甚至连让徐帅一直愧疚的两个姐姐,他也不给任何照顾。

当年,随着徐帅一起抗日的两个侄子,都倒在了一线,这成了徐帅内心过不去的痛。徐帅的两个姐姐思想觉悟很高,虽然内心悲痛,也没有责备徐帅。

后来,她们找徐帅,想领一些队里闲置下来的家具。徐帅却严厉的拒绝了:“这些都是公家的东西,就算是烂了,也是公家的木头,哪能给你们拿去。”

1984年,徐帅将自己的军事岁月,写进了《历史的回顾》。

在这本书里,徐帅把自己终身难忘的西路军,写了进去:字字血泪。

1990年9月21日,徐帅离世。

女婿张元生按照徐帅生前的意思,和家里人商量后事。徐帅不喜欢铺张,不想开纪念仪式。他只希望火化以后,就把自己骨灰撒到大别山、太行山,撒到那些流着战友鲜血的地方:陪着他们。

在别人眼里,徐帅一辈子都在“苦”自己、苦家人。可只有徐帅自己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同志用鲜血换回来的。现在的所谓“苦”,和当年的那些苦难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

见过徐帅的杜重远先生,曾经这么描述徐帅:长得像一个教书先生,张嘴就是“效死而去”。

这也许就是这些革命先辈,把爱国情怀融进血液里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学习强国-《徐向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新闻网-《贺龙的女儿为什么说徐向前“命苦”?》

读者报-《徐向前平生的最大憾事》

人民网-《周恩来曾支持徐向前回乡探亲:回家也是工作》--金台资讯

中国网-《徐向前参加革命后仅探亲三次:最长一次只住10天》

中国台湾网-《李蓉:英雄史诗 人间奇迹——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宣讲家网

人民出版社-《跟着信仰走——我们家的长征故事》 --徐小岩

《历史的回顾》人民出版社

0 阅读:221

典赛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