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包大人出殡当天,大张旗鼓用21口棺材,公正清廉都是“装”的?

荧幕故事君F 2023-05-06 22:27:5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他,28岁考中进士,38岁开始为官,做官25年升迁26次,享年64岁,是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最为清廉公正的一位名官。他就是后世之人所熟知的包拯,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大清官。作为开封府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断案高手,包拯自幼饱读诗书,聪明过人。

他曾彻查狸猫换太子的案件,将后宫滞留几十年的奇冤昭雪天下,让皇帝能够接回自己的生母李娘娘;在割牛舌案时,因为宋代法律规定宰杀耕牛犯法,所以他反其道而行,让农夫杀掉牛,从而引出凶手;审问新科状元陈世美时,他不惜自摘乌纱帽将意图杀妻灭子的陈世美铡于龙头铡之下。

毫无疑问,包拯是一位出色的朝廷命官,非常善于处理各种冤案奇案,因此一度有着铁面无私“包青天”的赞誉。

然而就是这个以“清廉”著称的包大人,为何在出殡当天大张旗鼓的用21口棺材下葬?难道他平时的公正清廉都是“装”的吗?

包拯一生清廉为民,始终坚持“法不阿贵,富不淫贫”的行事作风,不仅凭借高超的才能和严明公正的品德,受到后人的崇尚和敬仰,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清廉、公正、勤政的“清官楷模”,所以他的清廉的确是货真价实的。

包拯自38岁正式踏入官场开始,便将循法严谨、公正无私的态度展露的淋漓尽致。他在审判案件的时候,不会受到任何财力的诱惑或者贵族权势的干扰,也不会碍于人情或者所谓的面子就被量化,反倒是严格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保证每个案件都能得到公平正义执行和审理。

当然在包拯注重审慎严谨的执法作风的同时,也不忘勤政爱民的推法思想,除了一心用法律维护着社会稳定,履行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北宋百姓疾苦。

包拯在端州主政的三年期间,为了惠及千万百姓,一直秉承着“加钞敛财”的原则,将省吃俭用“挤”出来的钱修建水利工程、兴办学校,做了诸多实实在在让百姓感激涕零的务实之事。

除此之外,包拯在为期25年他的官场生涯中,从端州知府到监察御史,再从河北都转运使到开封府府尹,连续升迁了26次。

而这“步步高升”的官道,其实都归结于包拯对廉洁自律的坚守。包拯不会与资本和权贵勾结,更不会以权谋利收受贿赂,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曾经把别人送他的银子当面退回,还要求送银子的人签署收据。

但就是这么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场楷模,却在嘉佑七年,因为身患重病去世了,尊为天子的宋仁宗悲痛欲绝,不仅亲自到包拯家中吊唁,还专门辍朝一日,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以表示内心对包拯的敬意和哀思。

但同样为包拯的噩耗感到悲痛的,还有那些受包拯多年庇护的北宋百姓们。他们个个泣不成声的跑到包拯的葬礼上,却在看见包公府门前的那二十一口棺材时,突然心头一颤,纷纷感到疑惑和不解。

看着那明晃晃的21口价值不菲的棺材,百姓心中一面胡乱推测哪个才是成殓包公的棺材,一面又禁不住怀疑曾经那个顶天立地、一生清廉为官的包公,为何会允许自己的出殡日如此盛大和奢靡?

其实这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是包拯在生前特意安排的,因为他早料到在自己出殡的当天,一定会有无数的百姓前来悼念和送行,于是为了不打扰到百姓们正常的生活的秩序和安稳,便特意安排了21口棺材,让抬棺之人在同一时间将它们送往不同的方向。

而百姓们定然无法从同样的21口棺材中,分辨出哪个才是真正装有包拯的棺材,也就不会出现在街上一路跟随的状况。

不得不说,包拯真的把一生为民的精神和信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啊!但是除了包拯爱护百姓这一层原因外,也有古代风水迷信的影响。

在古人的认知中,他们认为先人的肉体会随着事物 的更迭而渐渐消逝,但他们的灵魂却会永存,还有着为子孙后代庇护的作用,反之如果逝者的坟墓被发掘或者损坏,其子孙后世便会遭到巨大的噩运和灾难。

再加上包拯知道自己在世时,那一向雷厉风行又铁面无私的执法风格,定会遭致无数人私下的埋怨和愤恨,所以他一方面为了避免自己遭到那些“有心之人”的报复,另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庇佑和保护,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安稳顺利。

于是包拯便“”借鉴了三国时期曹操的做法,以防“敌”去毁坏自己的坟墓。当时曹孟德为了保护自己的坟墓不被人盗取,曾用了72口棺材来迷惑外界的“耳目”。

由于包拯是出了名的清官,于是没有“照抄照搬”曹公的72口棺材,而是低调的放出了21口棺材,去迷惑那些自己在为官期间曾“故意”得罪过的人,让他们不知道自己墓地的确切位置。

不过据相关史料记载,包拯在真正下葬之后,将剩余的20口棺材重新收了回来,而一些盗墓者也有迹可循的找到了包拯的坟墓,可“无所不盗’的盗墓贼们却为何不敢靠近它一步?

众所周知,盗墓者的一生都在为盗墓而奋斗,可以说为了盗取神秘又珍贵的宝藏无所不用其极,而传说中被的金丝楠木包裹的包拯墓,自然是众多盗墓大佬争相竞逐的“香饽饽”。但当时的盗墓者在得知包拯的墓地下落时,直接在整个盗墓界立下了一条行规。

一方面是盗墓者知道包拯在位时是个为人刚毅、敢于替百姓申不平的好官,所以在生前都两袖清风的他,死后的陪葬品也定会十分“寒酸”,怕都是些不值钱的陶器或是铜钱,可能零零碎碎加起来还没有盗墓者挖墓的“成本”高。

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些用来迷惑“坏人”的棺材,在包公彻底下葬之后被重新收回,送给了彼时有需要的北宋百姓。而一口棺材的费用在众多平民百姓的眼中,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那些得到棺材的百姓都对包拯万分感谢。所以盗墓者考虑到众人对包拯的感激之情和敬重之意,便留下行规:“盗谁的也不能盗包拯的墓”。尽量避免自己以及后世在盗了包拯的墓之后,遭到全部北宋百姓的批判和责骂,成为背负千古骂名的罪人。

与其说北宋时期的盗墓者有良心,不如说没有几个盗墓者能抵挡得了金钱的诱惑和心中的贪婪。果然在北宋灭亡之后没多久,一些”狼心狗肺“盗墓的人便开始对包拯的坟墓进行大面积的地毯式搜寻,甚至为了得到包拯的坟墓的真实下落,曾残忍的挖开包拯夫人的坟墓,但经过一番痛苦的追寻和挖掘之后,终究还是没有找到包拯的墓地。至于包拯到底葬在什么地方,无数盗墓专家在多年争吵和辩论后,推算出包拯真正的下葬地点。

一队考古专家在百般困苦的搜查和研究后,认定包拯的墓地其实是在安徽合肥。因为在1973 年合肥钢铁二厂为了生产发展急需扩建,于是省博物馆便在施工的过程中,在一个葬墓群之中发现了12座包拯的家族墓。由于其中的陪葬品只是一些低廉的瓷器和银器,并没有任何的金银珠宝,再加上当时的墓志上也确实记载了包公的生平,以及包拯的灵柩被运会合肥的详细叙述,所以这些考古专家便认定这里便是包拯真正的坟墓。

不过也有一些盗墓专家认为,鼎鼎大名的包公其实葬在河南巩县,大家对与包拯墓地的真实下落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0 阅读:18

荧幕故事君F

简介:经典永不褪色 一部电影 一个故事 带你一起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