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为什么是从治水开始的?

北斗维斟酌历史 2024-05-31 05:16:21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类是由女娲创造的。女娲造人不久,就发生了史前大洪水。所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此后,洪水才逐渐退去,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文明逐渐产生。

后来,又产生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女娲补天不同,大禹治水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只是其中的故事在口口传说中加入了许多神话的素材。大禹治水后,威望迅速提升,于是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王,建立了夏朝。

从以上的两个传说或者故事来看,中国古文明的产生和治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放眼世界,我们发现两河文明也产生了著名的洪水故事,欧洲诺亚方舟的传说源头就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有洪水传说,有治水故事,这说明了人类早期主要生活在大江大河流域,人类必须要和洪水做斗争,而这个过程又反对来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文明,是十分典型的农耕文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大江大河密不可分。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其季风区基本属于季风性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这种气候的好处就是雨热同期,适合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发展。弊端就是气候不稳定,容易出现洪水和干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发,自古以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和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的开发难度是较小的。这里的地形比较平坦,这里的土壤比较松软,非常适合原始农业的产生和进步。但黄河到了夏季就会水量暴涨,甚至会淹没两岸,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治水,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并非单个部落能够承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部落和部落就会联合起来,组成更大的部落联盟,共同应对洪水带来的威胁。当然,部落联盟能够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战争,但洪水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建设水利工程,排洪解涝,这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进行深度的修调,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和法规。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中认为东方专制国家的产生和治水有关系,他提出了“治水社会—东方专制主义”的互动逻辑。他认为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需要高强度的社会组织,由此产生了高强度的“治水社会”。魏特夫的观念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质疑,但也不无道理。中国、两河、古埃及都产生了高度组织的社会国家,而这些国家恰好也是农耕文明地区。

不管如何,治水活动一定会产生公共权力。所谓公共权力,就是每个部落或者家庭将一部分管理权拿出来,交给统一的组织、个人来统一管理。战争和抵御自然灾害都会产生公共权力。

经过长期的治水,一个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国家。大约在4000年前,大禹在涂山汇集诸侯,正是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涂山之会上,来朝会的各部落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这种进献就是后来赋税的前身,是剥削关系确立的标志。涂山之会被视为夏朝建立的重要标志,史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格斯认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据说大禹将诸侯进贡的青铜铸造为了九个鼎,象征天下九州。何为九州?最初的“州”和“洲”相通,泛指水中陆地。在大洪水时期,人们为逃避洪水,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就被称为“州”。尧舜之时有十二州的说法,到大禹时期为“九州”,“茫茫禹迹,划为九州”。这里的“九州”很可能是没有被洪水淹没的九个陆地,后来代指九个部落,或者九个方向的部落。因此,大禹治水也使得国家区划的萌芽,作家孙皓晖认为“大禹治水奠定了国家文明的根基”。

0 阅读:12

北斗维斟酌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