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塌房背后,是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围晃情情 2024-06-04 01:59:51

最近一个因为招聘而引发的社会现象,引发了很多网友深入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有人看到王妈公司的招聘信息,赫然写着:招一位编剧,运营四个号,负责剪辑,大小周,薪水为每月4000元。

要知道4000元放在上海,连一个小套间都租不起。于是这条招聘信息被安上一条罪状:剥削打工人。

再然后,王妈被神通广大的网友扒出:1秒钟的广告费高达60万、却不给员工交社保、前员工称在职时天天加班、23岁的时候送了父亲一辆保时捷……

01

这样的信息,无非是一个年轻人创业成功,赚了不少钱,却对员工极尽剥削的故事。

后来这件事在网络上被发酵,王妈为了自己的正面形象,道歉、整改、提薪,连人民日报都下场批评,引发了一场关于打工人劳动保障的大讨论。

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单休、或者大小周、以及大学生工资低,在城市中养不起自己的现象普遍存在。

02

2020年新浪湖北的调研数据显示,武汉平均月工资为8399元,而工资中位数仅有3984元,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武汉人的月工资不足4000元。

我生活在山西太原,这边的工资水平,普遍是3000元左右,如果是和销售类挂钩的工作,工资普遍在2000元以下。

这个工资水平,肯定是就业的大学生和民营企业,博弈过后的结果,因为一个岗位如果能用更少的工资,招聘到人来干活,那企业为什么要花更多的钱呢?

招聘与应聘本来就是一件双向选择的事情,如果一个很低的薪水,却要求很高的技术含量,自然是很难招聘到符合用工单位要求的人才的。

很长时间招聘不到相对应的人才,那势必就要涨薪,既然用工单位能长期就保持一个很低的工资水平,还能招聘到人来干活。

显然是这个工作岗位,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且找工作的人要比招聘的人多,所以用工单位根本不愁招不到人。

03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某大使馆要招聘一名司机,要求能开7座的商务车,5年以上驾龄,且会说英语,月薪四千。

这条招聘信息也导致了很多人的吐槽,显然招聘的人不了解我们国家的国情,普通的司机并不难找。

可是你要求对方会说英语,月薪却只有四千,那显然在北京是招不到人的,除非有其他的附加待遇,可以吸引到招聘者。

货币是市场供需失衡和企业内部利润最大化的体现。

拿月薪3000和4000的人群画像,普遍是卷国企和外企没机会,考公觉得自己又没什么胜算。

那就做某电商的运营,做做客服兼销售的活,要不然就是各种类型的快消品销售、服装、化妆品导购之内的。

还有一种就是行政类的文员,每天负责管理公司的考勤以及公司团建活动,小公司还要兼当做保洁、每天给老板端茶倒水、点外卖、订机票、取快递之类的工作。

如果这个年轻人,家是本地的,不需要独自租房,那赚个三四千,自己生活节俭点,到是也够花,可是如果不是本地人,涉及到租房的问题。

二线城市普遍好点的,一居室租金都在1000元到1500元之间,这类型的工作,也只有在二线以上的城市才有大量的用工需求。

所以如果是作为一个工作的起点,或者当你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时,寻求先谋生后发展的途径,这种工作在市场上并不稀缺。

为什么大学生的工资普遍如此,本质还是你所做的工作决定的,如果你的专业含有计算机编程,或者电路维修等需要专业的学习,才能胜任的工作。

那你的工资水平在二线城市,至少也能拿到5000元到10000元之间,这也是学文和学理的最大区别,学文科的人,好像学的是素质教育,拼的是更大的平台和资源。

04

如果卷不到某些好的平台,你能找的工作就是客服、销售、行政、这类服务行业的工作,想要试图突破收入的天花板,只能好好做销售。

学理科的人,某些工作没有专业化的学习,别人就是上手干不了,所以只能寻找专业人员去做,这就会有专业门槛,自然会产生溢价。

你想要做自己理想一些的工作,或者赚取自己理想的收入,只能向这两个方向去努力,收入是市场博弈之后决定的。

想要拿高薪,那就势必要先突破自己的短板,有自己的职业壁垒,你总的有自己拿的出手的专长,才更有竞争力。

0 阅读:94

围晃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