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村落:参观宝鸡北首岭博物馆

关中拍客 2024-06-13 19:32:07

在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上,坐落着距今约7100年至5600年的北首岭遗址。这里是一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分布着大量房屋、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2006年5月25日,北首岭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9月12日上午,我和同学第一次参观宝鸡北首岭博物馆;2016年7月2日上午,我在这座博物馆旁边的宝鸡龙泉中学参加事业单位考试;2024年6月8日下午,我再次来到这座博物馆,旁边的中学校已经搬走,曾经的校园被划入遗址保护区范围之中。

宝鸡北首岭博物馆位于市区内偏僻的群建巷,门内矗立着一尊巨大的陶人面像雕塑,原物于1958年在北首岭遗址发掘出土。目前,这件陶人面像收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好像是原始先民给我们留下的一张照片,面部较宽,鼻梁高挺,绳纹发型,黑彩胡须。

2000年9月,宝鸡北首岭博物馆对外开放,利用龙泉中学原有的教学楼,新建起文物展厅和墓葬展厅,复原展示了中心广场、房屋、墓葬等重要遗迹。

1953年,原宝鸡市一中征用北首岭土地,进行基建时,发现该遗址。经过文物部门调查,确认这里是新石器时代遗址。1958年至1978年,在此地进行七次考古发掘,总共揭露面积4727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早于半坡类型的北首岭类型文化遗存。

走进宝鸡北首岭博物馆,仿佛置身于校园,没有景区的喧嚣。在路边的草坪之中,竖立着制陶雕塑群,反映了原始先民制作陶器的过程,体现了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典范,包括选择陶土、制作器型、描绘图案、烧制陶坯等步骤。

随后,按照路标的指引,顺着游览的通道,环绕博物馆内一圈儿,依次参观这里的文物展厅、墓葬展厅、遗址展示区等。绵绵瓜瓞,赫赫始祖,追忆七千年前“北首岭人”的生活场景和文化面貌。

1.文物展厅

北首岭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约5000件,以各种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器。这里收藏的324件(套)文物,采用通体弧形展柜,与背景画面相结合,展示了北首岭人耕种、纺织、捕鱼、狩猎、制陶等生活场景。

根据出土文物的特征,北首岭遗址分为下、中、上三层,对应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下层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其中,下层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三足器、钵、罐、三联鼎、杯等代表性器型。

2.墓葬展厅

北首岭遗址发现451座墓葬,分布于遗址的东部和东南部,包括385座土坑墓和66座瓮棺葬。绝大多数土坑墓为长方形竖穴式,有单人葬和合葬墓,墓葬多朝向西北方,仰身直肢葬最常见,还有侧身葬、俯身葬、屈肢葬、二次葬。

北首岭遗址发现4座窑址,分布于遗址的中部和西部。窑址保存状况较差,平面呈葫芦形,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组成。在遗址范围内,还发现75座灰坑,结构有袋状、筒状、锅底状。

3.遗址展示区

参观完展厅以后,走进遗址展示区,迎面是考古发掘场景复原。在考古探方之中,竖立着一组雕像,宝鸡市一中的历史老师李培基先生正在指导发掘工作。当时,李培基先生多次向上级文化部门反映情况,北首岭遗址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

北首岭遗址北部地势平坦,共发现50座房址,环绕着中心广场。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平面绝大多数呈正方形,面积约12至30平方米之间,由门道、墙壁、居住面、灶坑、柱洞等组成。

经过考古发掘以后,北首岭遗址发现的遗迹大部分被回填保护起来,只在地面标识或者复原展示了一些重要的遗迹,包括中心广场、77F3房屋、77M17墓葬等,再现了北首岭仰韶文化村落的基本布局。

77F3房屋发掘于1977年,位于中心广场西侧,门道朝向中心广场。它是北首岭遗址发现最大的一座房址,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米;77M17墓葬也发掘于1977年,墓主是成年男性,没有头骨,骨骼完整。在头部位侧放着一个画有黑色符号的尖底陶器,代替头颅,充满神秘。

考古发掘场景复原

中心广场

77F3房屋

77M17墓葬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