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2:两次临场发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巴巴维维 2024-06-20 07:54:07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2:两次临场发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美国陆军有一位伯乐。他跟艾森豪威尔一样,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碌碌无为”。他曾长期担任教官,为美国陆军培养了众多指挥官,并“细心”地记下能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作用的军官的名字。

他就是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陆军的实际掌舵人乔治·马歇尔。

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相识于20年代,当时马歇尔在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教官,他的老长官潘兴寄给他一些文稿,内容是关于一战时期的作战笔记。与此同时,潘兴还特意提到了帮助其整理文稿的艾森豪威尔少校。

不知道马歇尔的“小本子”里是否记下了艾森豪威尔的名字。可即便有也对艾森豪威尔帮助不大。马歇尔当时的处境并不好,他与军中另一位如日中天的人物有旧怨,为此他一度被调离正规部队,去国民警卫师任职。而这位大人物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于1930年就任陆军总参谋长,1935年去职,在这期间马歇尔一直默默无闻。直到麦克阿瑟远赴菲律宾后,他才被继任参谋长马克·克雷格提拔到总参谋部任职。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当天,他被罗斯福任命为陆军总长。

马歇尔上任之初,就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他准备为美国组建一支500万的军队。在这个大背景下,昔日那些快要熬到退休的老家伙们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艾森豪威尔在这个窗口期无疑是最亮眼的。通过一次演习,艾森豪威尔让马歇尔想起了他;通过两次谏言,他给自己谋取了让所有人眼红的职位。并借此一飞冲天。

1940年1月,艾森豪威尔携妻子梅蜜和儿子约翰回到阔别4年的美国。此时的他,如果按照美军一贯的排资论辈来升迁的话,到60岁,也就是1950年时他能以上校军衔退役。

儿子约翰问他为什么还要留在军中,他给出了几个理由。其一他觉得军队里有很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其二他早已不会为晋升而苦恼,尽管他不认同美军的晋升制度。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候可以率领一支部队到战场打仗。

艾森豪威尔的愿望有一个很好的起点。1940年2月,他被任命为驻加利福尼亚的第15步兵团担任团副,并兼任第1营营长。

当时欧洲的战争已经打了半年,但美军军队仍旧没有绷起神经,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这场大战。一位资历很深的将军拿“法国撑不过6个星期”做赌注,应声者不乏其人。

艾克接到新的任命后就开始了疯狂的工作,他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部队训练中。他亲自制定了训练计划表,并监督执行。

很多士兵包括下级军官根本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而艾克严令他们坚持。他要在训练中寻找部队的弱点,然后再加以改进。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说:“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地做好工作。如果我们要证明自己对得起政府这些年来支付给我们的薪水,那现在正是时候了。”

艾森豪威尔痛恨低效,他认为通过高强度的工作可以发现那些无能的军官并将他们淘汰。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很多和平时期看起来很出色的军官因为无法适应战时体力和精神上的考验而离开了军队。剩下的则可以确保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

令艾森豪威尔没想到的是,他在第15步兵团的表现更加深了人们对他以往的认知——一位卓越的参谋军官。于是随着扩军的加快,他成了很多作战指挥官理想的副手人选。

最先抛出橄榄枝的是小乔治巴顿。1940年9月,正在组建装甲师的巴顿给老友寄来了一封信,他希望艾克可以辅佐自己,要么担任一个坦克团的团长,要么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在信的结尾,巴顿还提醒艾森豪威尔,如果感兴趣就赶紧运作,“如果你有门路就要走门路,因为我听说很多人都想谋求这两个职位”。

艾森豪威尔当然不想失去这个机会,他给华盛顿任职的好友马克·克拉克写了一封信,想让对方在马歇尔面前替自己说清。

信寄出去后他又后悔了,自己只是一个中校,如果担任师参谋长或坦克团团长至少要上校军衔,他认为自己的机会很渺茫。

此事果然不了了之。

对艾森豪威尔感兴趣的不只是巴顿。陆军作战计划处处长杰罗联系到他,打算邀请到作战计划处工作。这个机会没有提起艾森豪威尔的兴趣,他已经厌倦了后方工作,不想在一场大战来临时,还是坐在办公桌后面。

第3师师长汤普森是第三个抛出橄榄枝的人,他提议艾森豪威尔出任第3师参谋长。尽管这个职务比起坦克团团长的诱惑差一些,但艾森豪威尔已经很满足,于是他欣然受命。

好运气还没有用完。

1941年3月,第9军军长乔伊斯要求艾森豪威尔担任自己的参谋长。这样一来他再次升迁,于3月11日晋升上校。

三个月后,他又接到新的任命,出任克鲁格的第3集团军参谋长。

美军是有多缺人才。

1941年8月,美军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大规模军演,目的是找出部队目前存在的问题。此次军演共投入第2和第3集团军共42万人,是美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演习。其间,陆军总长马歇尔也亲赴现场观摩。

第3集团军的作战计划是艾森豪威尔制定的。演习开始后他就在“战场”搭建了一个帐篷,几乎没日没夜地工作。按照他的话说“从没有一觉睡过1个小时的”。

他的帐篷很快就成了军官的集散地,不论职衔高低,军官们可以在这里高谈阔论,话题有时严肃、有时轻松,但所有人都无拘无束。

这里还成了新闻联络处。大批记者汇集在这里,希望可以从参谋长口中获得最直接的信息。艾森豪威尔与记者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很多问题他都直言不讳,甚至不介意暴露美军存在的问题。因此,他跟媒体建立起了非常融洽的关系。

演习的结果是第3集团军如愿以偿地获得了胜利。马歇尔十分欣赏第3集团军表现,更是对艾森豪威尔制定的计划和出色的组织、联络能力大加褒扬。

演习有一个不和谐音符。第2集团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破坏了演习计划,让演习总评委麦克奈尔大为恼火。而指挥这个师的师长就是小乔治·巴顿。

不过这个插曲没有干扰马歇尔和众人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9月,在第3集团军司令克鲁格的推荐下,艾森豪威尔晋升准将军衔。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3集团军奉命驻守美国西部,战争爆发后,立即实施紧急动员开赴太平洋沿岸。

若是在平时,部队调动必须经过层层审批,作战命令必须详细规定所有细节,包括物资使用什么车辆运输,如何包装,如何标识等等。但战争开始后,一切都大大化简,驻地附近和沿途的所有资源都被征集起来,吉普车、卡车、轿车,甚至是废弃多年的客车都开动起来向西驶去。

12月12日,忙得焦头烂额的艾森豪威尔接到陆军部打来的电话。

“你是艾克马?”

“是的。”

“我是沃尔特·史密斯(日后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总参谋长(马歇尔)要你马上乘飞机到这里来,告诉你的上级,正式调令马上就到。”

马歇尔给艾森豪威尔的新职务是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副处长。在这通电话之前,马歇尔让助手马克·克拉克列出10个候选人名单,结果马克的名单上只有艾森豪威尔的名字。于是他就收到了一纸调令。

艾森豪威尔不想去华盛顿,因为它将意味着自己还是要围着办公桌度过这场战争。所以当他两天后出现在史密斯面前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到前线作战。”

“不可能。如果参谋长喜欢你,战争期间你就得坐在一张大办公桌的后面。”

“假如我让他讨厌我呢?”

“那你恐怕要待在一张小的办公桌的后面了。”史密斯不失幽默地说。

走进马歇尔的办公室时,总长用上司的姿态打量了一下艾森豪威尔。然后慢悠悠地开口说:“你希望到前线参加战斗的热情是值得表扬的,不过请你告诉我,你在实际战斗中指挥过一个师吗?”

“没有,先生。”

“那一个营呢?”

“没有,先生。”

“那一个连或者一个排呢?”

“也没有。”

“那你在战场上听到过枪声吗?”此时艾森豪威尔已经涨红了脸。

“从你的资历来看,把你调到这里是非常合适的。”

艾森豪威尔鼓着勇气打断了马歇尔的话,他说:“有两位上级军官推荐我去指挥一个师,他们……”

“在这里,决定谁去当指挥官的人是我,不是别人。根据麦克阿瑟将军的意见,你应该留在后勤和组织部门,我现在决定派你去计划处,你懂吗?”

马歇尔的话燃起了艾森豪威尔的怒火。一战时他多次申请去前线,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和平时期他也曾多次申请去作战部队,结果也没能如愿。现在这些都成了他去一线的阻力。

虽然马歇尔的话说得已经很明确,如果是其他人一定会服从命令,但艾森豪威尔还是打算抗争。他抱怨说:“您的意思是不是打算在战争期间一直让我坐在办公桌的后面?”

“是的。我希望你不要再有别的想法,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

马歇尔打算再试探一下艾克,于是说出了自己最后一个顾虑:“你现在是什么军衔?”没等艾森豪威尔回答,他就继续说道:“即使你被任命为一名师长,也别指望可以得到晋升!”

艾森豪威尔彻底被激怒了,他猛地站起身,大声吼道:“将军,我并不像你说的那样看重军衔。如果一定要我待在这栋大楼里,我就是为国家工作,让你所说的军衔见鬼去吧!”

说完他转身走向门口。

“亲爱艾森豪威尔……”马歇尔叫住了他,然后说:“你是不是忘记了到陆军部需要承担什么任务?”

于是,艾森豪威尔转过身坐下来,开始和马歇尔讨论起工作。

马歇尔宣布他掌管作战处远东科,然后简要介绍了太平洋的总体局势。随后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你认为,当前我们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

艾森豪威尔一时无法回答,他想了想,然后说:“可以让我考虑几个小时吗?”

马歇尔点点头,目送艾森豪威尔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

黄昏时,艾森豪威尔再次走进马歇尔的办公室,他提交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鉴于日军的攻势已经势不可挡,有长驱直入的趋势。而美国海军在珍珠港遭遇惨重损失,缺少支援舰船。他建议把物资和军队调到澳大利亚,在那里建立新的军事基地。

马歇尔虽然不动声色,但内心非常惊讶,因为这个构想和美军的顶层设想不谋而合。他打算继续考察一下艾森豪威尔,于是问道:“你的意思是放弃菲律宾?”

“不,将军。在目前的形势下,对菲律宾的大规模支援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岛上的部队是无法坚持到底的。我不是主张放弃菲律宾,相反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那么在澳大利亚建立军事基地的理由是什么?”

“只有在澳大利亚站稳脚跟,我们才可能设法增援菲律宾。至于为什么选择澳大利亚,理由有三个。其一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适合,它距离美军在远东的基地很近,与美国之间有可靠的航线。其二是日军进攻重点在东南亚,打到澳大利亚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那里有2万公里的海岸线,日军无力对它实施全面封锁。其三是已经有一批物资因为无法送到菲律宾而改道澳大利亚,这项工作其实已经开始了。”

听完艾森豪威尔的话,马歇尔说:“我同意你的意见,马上开展工作吧。”

在艾森豪威尔的主持下,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澳大利亚。截至1942年2月21日,美军派驻到海外的兵力达到24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送到了太平洋。澳大利亚基地已经颇具规模,陆海军及航空兵陆续完成部署。

1942年初,美军内部为战略方向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大多数将领把日本视为头号敌人,要求尽快结束欧洲的行动,然后把大部分海军从大西洋调到太平洋,尽快集中力量对日作战。

那段时间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他们倾向于“美军在远东采取守势,以退为进。美军的重点仍然在欧洲,争取尽快打败德国。”

但众多高级将领开会讨论时,马歇尔不好过早亮明态度,只能耐心听取各方的意见。

艾森豪威尔坐在马歇尔的身后,他此时还只是准将,在出席会议的人中军衔最低。

当大多数将领都主张“教训小鬼子”的时候,艾克在后面忍不住嘟囔了一句:“十足的傻瓜。”

这句话被马歇尔听到了,他转过身看了看艾克,然后问道:“我听到的是你的声音吗?艾克。”

“对不起,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能不能把你的看法讲出来?”

“将军,在座的各位都比我有资格讲话——如果用军衔来衡量的话,我不够资格。”

“艾克,你的话使我吃惊。是你自己说的,你不看重军衔。”

此时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艾森豪威尔。于是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

“只有俄国有足够的力量在欧洲大陆和希特勒对抗,使德军疲于对俄应付而无力入侵美国。同时也只有这样,美国才能赢得足够的时间武装起来。如果俄国在战争中被打垮,我们最好现在就开始学习德语。”

艾森豪威尔语惊四座,但他没有给大家发问的时间又继续补充道:“俄国、英国必须变成前所未有的军事作战基地。这样我们就能投入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力量,通过英吉利海峡,解放法国,进军德国。这是我们通往柏林,彻底打垮德军的最短途径。”

马歇尔问:“你是说彻底打垮德军?”

“是的,将军。”

“你是不是在拣好听的说?”

“不,将军!如果我们让德军在他们本土之外投降,就像上次大战那样,他们将再次声称是本国前线崩溃才造成的失败。不把他们打得一败涂地,让他们的人民亲眼见到自己彻底垮台,那这次大战就不会结束,因为用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东山再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用强大的进攻进军欧洲的理由。”

马歇尔又问道:“我们很有经验的将军说,越过英吉利海峡,从正面进攻德军坚固的工事无异于自杀。”

“我并不主张明天就进攻,但这一天不会太久,我们应该尽快生产飞机,在进攻前夺取制空权。”

在座的高级将领终于抓到了“漏洞”,原来艾森豪威尔的设想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基础上——掌握战场制空权。于是众人开始交头接耳,不时发出嘲笑的声音。

马歇尔认为观点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而且他意识到艾森豪威尔的意见已经超出了他们讨论的范围。

马歇尔突然发问:“艾克,你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动身去伦敦?”

然后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对众人说:“总统和我已经跟英国人讨论过一个类似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位有经验的军官对我们在英国的部队进行认真地评估,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艾克,你的背包打好了吗?”

艾森豪威尔抑制住内心的狂喜,然后回答道:“将军,我的行李从来没有打开过,因为我是一名军人。”

1 阅读:44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