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4:点燃“火炬”前,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有一个小本本

巴巴维维 2024-06-24 08:28:26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4:点燃“火炬”前,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有一个小本本

1942年7月22日,罗斯福的一封电报结束了英美军事首脑长达半年的争吵。最终美方做出重大让步,决定暂缓实施登陆法国的计划,转而采纳英国人提出的在北非登陆的意见。

得知此事后,一直活跃在前台的艾森豪威尔非常沮丧,他把这一天称为“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不过他没有时间调整情绪,很快他就得到通知,经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荐,由他担任“火炬”计划的盟军总指挥。

此时的“火炬计划”只有一个空壳,英国人最初是打算在北非东面的埃及登陆,从而彻底解决英军第8集团军面临的困境。但美国人的妥协并非没有底线,他们坚持在北非西面登陆,进而直接威胁轴心国在北非的基地。

高层定下基调后,轮到执行者犯了难。盟军面临着一个极其复杂的局面——登陆地区属于法国殖民地,陌生的地形、态度不明的当局和为数众多的驻军。沿岸气候如何?哪里适合两栖登陆?盟军将走哪条路线?动用多少舰船和兵力?德军提前获悉登陆怎么办?登陆后如何保障后勤等等。

上述困难必须一一克服,而且还要制定出一套容易执行的方案。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他遇到了一次真正的考验。

“火炬行动”原定于1942年10月7日实施,但直到7月底它还只是一张白纸。盛夏的伦敦,艾森豪威尔独自埋头于办公桌前,旁边是一大堆资料和地图。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20万分之一的北非地图,他首先要选定登陆地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投入的兵力、装备,并制定相应的登陆方案。

北非的西面绝大部分地区是法国殖民地,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1940年法国投降后,上述地区继续受法国维希政府的管辖。

摩洛哥位于最西端,面积45万平方公里。那里有漫长的海岸线,被直布罗陀海峡一分为二,西面临大西洋,东面临地中海。摩洛哥境内有一个可选的登陆地点——临大西洋的卡萨布兰卡。他的价值有两个,其一是盟军舰队可以不必冒险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其二是卡萨布兰卡是穿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铁路的起点。夺取了这里,就可以利用这条铁路线从海上为登陆部队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补给。退一步讲,即使盟军日后在陆地上的行动遭遇重大挫折,这条铁路线还能作为重要的撤退路线。

摩洛哥以东是法国的另一个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它的面积达到238万平方公里,但除了北面临地中海地区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和戈壁。

阿尔及利亚境内有两处大型港口——奥兰和阿尔及尔,战前这里就建有法国海军基地。从卡萨布兰卡至突尼斯的铁路线也途经这两座港口。此外,临近突尼斯的布尼也是一个备选登陆地区

最东面的是突尼斯,这里与意大利隔海相望,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这里可供选择的登陆地区是比塞大港和突尼斯城。

北非还有一个地理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地中海西端的咽喉直布罗陀海峡。这条海峡全长约90公里,北面是西班牙,南面是突尼斯,海峡平均宽度43公里,最窄处仅13公里。自从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它就成为地中海航线上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

海峡两岸陆地的归属非常复杂。在南岸,西班牙人占领了一块土地,从而死死掐住了航道。英国人早在19世纪就夺去了海峡北岸的一处要地,并在那里修建了直布罗陀港。尽管西班牙人多次索要,也没能抢回来。德国人为了控制地中海航线,经西班牙独裁领袖弗朗哥的同意,在这里修建了一处雷达站,监视往来的船只。所以盟军的大型舰队要想悄无声息地通过这里是不可能的。

艾森豪威尔在选定登陆地点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它应在直布罗陀港英军陆基飞机火力掩护的航程范围内”。因为盟军手上的航母很少,所以必须依赖陆基航空兵的力量。

参谋人员曾提出在比塞大或突尼斯城地区实施登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威胁轴心国在北非地区的补给基地。但是艾森豪威尔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提议,因为那里已经超出了直布罗陀港的航空作战半径。而驻扎在马耳他岛的英国空军正面临最严重的困境,不可能再给他们增加负担。

这样一来,符合登陆条件的还剩下四个——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和布尼。

艾森豪威尔把奥兰和阿尔及尔放在了首选位置。尽管在这两地登陆必须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但一旦占领了这两座海空基地,就可以大大改善地中海的海上和空中安全,而且能有效就近支援后续作战。

考虑到卡萨布兰卡附近恶劣的自然条件,且远离地中海的地理位置,艾森豪威尔决定放弃在这里登陆。最终他确定的登陆地点是奥兰、阿尔及尔和布尼。

意见上报后,陆军参谋部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必须完全占领卡萨布兰卡通往突尼斯的铁路。如果盟军仅在阿尔及利亚登陆,那德军有可能从西班牙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突尼斯,从而切断盟军登陆部队的后路。控制了摩洛哥,特别是控制了卡萨布兰卡,就可以巩固盟军的后方。

艾克并不赞同参谋部的意见,考虑到可以投入的舰船和登陆部队的规模,盟军最多可以在三个地点同时登陆。如果选择卡萨布兰卡,就不得不放弃布尼,但这样一来盟军的登陆地点过于靠后,不利于登陆成功后向轴心国军队发动快速突袭。

9月20日,参谋部确立最终的登陆地点——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艾森豪威尔得知此事后嘟囔了一句:“这样的话,占领突尼斯城的可能性就从迫在眉睫变成了遥不可及。”

事实证明,盟军的确给德国和意大利留出太多调整部署的时间。突尼斯和比塞大直到1943年5月才被攻克。

天气是实施两栖登陆无法绕开的因素。参谋长联席会议给“火炬计划”规定的实施时间是1942年10月7日,但提出这个时间的人显然不了解北非的气候条件。秋季过去后,大西洋风浪越来越猛烈,卡萨布兰卡根本不适合抢滩登陆。

艾森豪威尔请求将时间推迟到11月8日,最终得到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批准。

其实除了气候因素外,很多事情都迫使盟军延期。建议取消登陆的大有人在,此外筹建行动指挥部,挑选能够驾驭多国部队的参谋团队,征集船只,组织战前针对性训练,拟定作战细节和风险预案,编制后勤计划等等都还没有落实。

艾森豪威尔不可能事无巨细,他关注的是几个重要问题。

盟军登陆的地点属于法国殖民地,那里有维希政府20万驻军、500架飞机和70多艘各类舰船。此外在西非的达喀尔还驻有法军一个巡洋舰队和一个驱逐舰队。如果维希法军选择抵抗,那盟军的登陆很可能陷入僵局,德军则会趁机进驻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德军趁机出兵法国南部,占领法国本土全境。这样一来,维希政府将不得不完全倒向德国。

最理想的方式是通过政治手段让维希政府持不抵抗态度,或者是象征性地打一打,盟军顺利接管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维希政府则可以借此搪塞德国。

寻求这种可能性的最大阻碍是英法关系。两国早已不是战争开始时的盟友,多年来英法民众之间的积怨因为法国战败的屈辱和1940年的“弩炮事件”变得愈发严重。除此之外,维希政府对英国支持戴高乐和一次次“挑衅”强烈不满,关系已经是剑拔弩张。

美国跟维希政府的关系尚好。自法国战败后,罗斯福顶住国内的压力,一直和维希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法国派驻北非的军政首脑也和美方代表关系密切。魏刚——就是法国战役期间接替甘末林出任法军总司令的小个子,在法国战败后来到北非,他对美方驻阿尔及利亚总领事墨菲的一席话可以看出高卢人的心态。他说:“如果你们只派来一个师,那我们会开枪。如果你们派来20个师,那我们会拥抱你。”

法国人的心态就像是失势的权贵。德国打败了法国,虽然不服气但是惹不起;英国抛弃了法国,还踩了一脚,现如今你混得也不怎么样,所以我嘴上骂你,心里也恨你;美国人有牌面,跟你谈不丢人,跟你走也不丢人。

艾森豪威尔制定计划时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他决定首批登陆部队全部使用美军部队,英国人只派出海军和空军。当盟军占领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后,英军作为第二批登陆部队上岸,然后与美军一道向东夺取突尼斯。

英国人起初不同意。多年来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经验告诉他们,谁先上去谁就是新的主人。所以英方提出让英军身着美军制服、携带美式装备登陆,两国都说英语,法国人还不至于分辨得出来。

美国人没答应,理由是“这样不道德”。盟军是想跟法国和当地人寻求和解的,这种事不能建立在“欺瞒”的基础之上。英国人不好强求,毕竟“火炬行动”仍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法国人的态度尤为重要。

最终双方达成妥协,派一部分英军上岸,但统统交给美军将领指挥。

人们在了解二战历史时,很容易忽视法国。他们在欧洲大战爆发几个月后就战败了,只留下一个维希政府瘫在南部苟延残喘。有人说“一战打断了法国人的脊梁”,照着这个说法,法国人在二战就是被德国佬抽筋扒皮了。

其实不然,他们是“被捆绑的野兽”。

在欧洲大陆上,法国一直是大国、强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4000万法国人骨子里是高傲的。他们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就把祖宗留下的东西都丢光。

法国的确败给了德国,但从不缺少战争记忆的法国人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法国历史上打过无数次战争,也不止一次品尝到失败的滋味,但法兰西依然存在。

法国人会想起70年前的普法战争。当年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皇,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可结果怎么样呢?法国在一战时还是打败了德国,重新站在了强国的行列。

所以法国人更愿意相信眼下这场战争不过是历史的轮回。法国输了但没灭亡。

希特勒这一点看得很清楚。1940年时他就可以完全占领法国,并宣布法国并入德国。但这么做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法国在海外有大片殖民地,那里有人有枪,失去母国的殖民地大佬们将作何选择?倒向德国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国的势力还到不了那里,投靠德国只能给别人以口实。

宣布自治或独立?也不现实。那些土地本来就不属于法国,当地人不答应,他们会反抗,或者联合其他大国把法国人赶跑。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找一个“干爹”,这个干爹可能是美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抑或是是英国人。

所以希特勒决定保留一个“割了蛋蛋”的法国,维希政府也因此应运而生。为了帮助维希政府树立权威,德国人把法国南部(不包括大西洋沿岸)的治权留给了贝当,也没有强制收编法国海军。

这样一来,相当多的法国民众找到了归宿,各处殖民地也有了根。而维希政府的领袖贝当正是看懂了德国人的顾虑,如履薄冰地守着最后这点家业。

罗斯福也看得很明白,所以美国一直和维希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即便美英正式结成同盟也没有改变对维希政府的态度。而恰恰是这份深谋远虑,为“火炬计划”的成功作了背书。

英国则不同,丘吉尔并非短视,但他和他的内阁必须把英国的安全放在首位。1940年6月15日,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就任战时英国首相。他起初全力支持法国抵抗德军的入侵,甚至不惜透支本土的防空力量,将一批批战斗机派到欧洲大陆,以至于德国空袭英伦三岛时,英国空军的战斗机严重不足。

但得知法国决定放弃抵抗后,丘吉尔害怕了。德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法国有世界第四大海军,如果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英吉利海峡未必能抵挡德国人的入侵。所以英国决定实施“弩炮计划”——消灭或严重削弱法国海军。1940年7月,在奥兰、在亚历山大,以及英国本土各处港口,法国海军舰船要么被强行缴械,要么被英军击沉。

不仅如此,英国宣布不承认法国维希政府,并公开支持流亡到伦敦的戴高乐。

愤怒的法国人还得继续忍受“耻辱”。在中东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英国人出兵占领了昔日法国殖民地。

愤怒的法国人还得继续挣扎,戴高乐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占领了尼日利亚、加蓬、中非和刚果。

至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英国人一直没敢动,因为那里驻有法国重兵。戴高乐也不敢动,因为历任法国驻北非总司令,不论是魏刚还朱安,抑或是法国海军司令达尔朗都看不上他,甚至是敌视他。这也不难理解,“自由法国”和维希政府谁才是正统?

美国人并非一心一意对待维希政府。一个依靠纳粹德国建立起来的政权日后如何相处?更何况他们身上还有那些并不讨人喜欢的傲慢。

早在1942年7月,也就是罗斯福决定实施“火炬计划”后不久。仍逗留在伦敦的马歇尔就邀请戴高乐共进午餐。艾森豪威尔也出席了这次午餐会,但整个会谈没有涉及正题,马歇尔甚至没怎么说话。

事后他得知,罗斯福不喜欢戴高乐,一方面是因为他跟英国人走得太近,另一方面是因为戴高乐行事乖张,难以驾驭。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不想在这个时候激怒维希政府的那帮人。马歇尔在发出邀请后,一定是又得到了国内的明确指示,这才把伸出去的手缩了回来。

整个“火炬行动”期间,没有让任何一个“自由法国”成员参与。

1942年9月16日,艾森豪威尔迎来了一个神秘客人——美国驻北非贸易代表罗伯特·墨菲。

墨菲给艾森豪威尔介绍了一个人——吉罗。此人在法国战役期间担任第7集团军司令,在战争中被德国人俘虏,随后又逃出战俘营。吉罗在法国民众中有一定的声望,这正是美国可以利用的地方。

墨菲对艾克说:“尽管吉罗目前没有一兵一卒,但他在法军中有极大的号召力。我私下跟驻北非的法军将领沟通过,他们承诺如果吉罗来北非,他们会接受对方的指挥,不与盟军为敌。”

艾森豪威尔问墨菲都与谁有过接触,对方提到了驻阿尔及尔法军参谋长马斯科和卡萨布兰卡守备司令贝图阿尔。

艾森豪威尔还是将信将疑,但他不想跟墨菲再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感觉墨菲的话有很多是主观臆断。于是他起身说:“好的,我会考虑你的意见。”

告别时,墨菲请求允许他把“火炬行动”的具体时间告知法国朋友。

“不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让法国人知道这个秘密。”

“可是,将军,如果盟军不信任法国人,安排有效的合作是困难的。”

“墨菲先生,请你明白,假若法国人星期一知道了进攻时间,德国人星期二就会知道,然后他们在星期三就会开进阿尔及尔。”

“不过……”艾森豪威尔又对墨菲说:“你可以告诉法国人,预定的进攻日期是1943年2月的某一天。”

返回阿尔及尔的墨菲又给艾森豪威尔发过两封密电,一封是马斯科重申“只接受吉罗的指挥”,另一份则是法国海军司令达尔朗希望和盟军合作的消息。

相比于“光杆司令”吉罗,艾森豪威尔对手握兵权的达尔朗更感兴趣,后者不仅掌控着法国海军,同时也是法军驻北非部队的实际掌控者。如果能和达尔朗携手,那“火炬行动”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可艾森豪威尔的激动心情还没平复时,他就被丘吉尔叫到了首相办公室。对方告诉他:“如果你一定要把法国海军搞到手,那就去拍达尔朗的马屁吧!”

丘吉尔为何发火?

无非是美英两国利益之争。丘吉尔倾心戴高乐,尽管对方不太听话。如果美国要启用吉罗,英国人尚可接受,因为对方是个政治素人,方便各方摆弄。但达尔朗不同,他是实权派,还极度敌视英国。如果把这样的人拉进盟军圈子里,英国人就等着麻烦不断吧。

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又找到吉罗。后者的态度则让他大吃一惊,吉罗对艾森豪威尔说:“我觉得我不应该作为一个外交家完成伦敦和华盛顿交予我的任务,我应该指挥整个美英联合部队。”

看着艾森豪威尔目瞪口呆的表情,吉罗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从军衔上看,我是法国陆军上将,你是美国陆军中将。另外从行动本身看,这次军事行动是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的,所以它涉及法国和我个人的荣誉。”

艾森豪威尔这才看明白,法国人都一样,他们脑回路竟如此清奇。

经过一番口舌之争后,艾森豪威尔给吉罗划定了底线——盟军登陆后,将任命吉罗为北非总督。也就是说他只是名义上的军政首脑。

吉罗见没忽悠住艾森豪威尔,也不得不降低姿态……

相比于一波三折的政治博弈,“火炬行动”本身正在顺利推进。

1942年10月24日,由美国海军少将休伊特和陆军少将巴顿指挥的西部特混舰队从美国本土出发,驶向卡萨布兰卡。

几天后,由英国海军准将特鲁布里奇和美国陆军少将弗雷登道尔指挥的中部特混舰队从英国出发,驶向阿尔及利亚的奥兰。与此同时,由英国海军少将巴勒和美国陆军少将赖德指挥的东部特混舰队也从英国出发,驶向阿尔及尔。

上述参加火炬行动的舰船共650余艘,登陆部队10.7万人。

1942年11月8日,盟军筹备近一年之久的反攻正式开始……

0 阅读:53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