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热上火、下有寒拉稀,说的是不是你?中医教你1招,打通中焦

张晓娜知识说 2024-06-09 14:29:20

寒热错杂是很多人的通病,感觉头脑发热、口腔溃疡、脸上频繁长痘、牙龈肿痛;偏偏腰部以下又怕寒冷、腰膝发冷、经常拉肚子、痛经、吃不了凉东西,一年四季都处在这种水深火热当中,备受煎熬。

很多朋友可能尝试过调理,清热、散寒的药都用过,但是短时间用可能见效,但是用的时间长了,就又会出问题。这就跟天秤一样,不停地给一边加注,势必打破平衡。

在中医上来看,之所以上热下寒,往往是因为中焦的问题,就像一辆火车的两节车厢,缺少了中间连接的钩锁,而脾胃就是这个钩锁,心火往下通降温煦肾水,肾水往上发散滋润心火,保持着这样的平衡,才能保证上焦不热、下焦不寒。但是上下的通道被阻断,上热下寒油然而生。

那么中焦为什么不通呢?现代的生活习惯大有改变,很多人熬夜、加餐、不运动,脾胃晚上得不到修整,害的干着加倍的工作量,慢慢的它就真的“顶不住”了。

张医生经常遇到上热下寒的患者,通常会用一个中成药,它就是乌梅丸。大部分人知道乌梅丸,可能是因为它治蛔虫病的效果,但是实际上也是治上热下寒的能手。

首先,乌梅丸中的乌梅酸涩,可以帮助脾胃腐熟消化,同时就像胶带一样,能够把本已经失联的上焦下焦联系在一起。

通过搭配细辛、干姜、附子、蜀椒温煦下焦,并且附子还具有引火归元的效果;引导火邪往下走,从而缓解下寒的症状。

方子阴阳调和,不光有温热药,还搭配了黄连、黄柏清热,从而扑灭上焦的火,但是苦寒的药物容易伤正。

最后用到了人参、当归补气养血,固守住人体的正气,避免药物对人体的损害。

乌梅丸面面俱到,辛味和苦味并用,阴阳调和;攻邪和扶正并举,收放自如。

此外,张医生提醒大家一句:乌梅丸本身属于酸、辛、苦味的中药,因此本身胃酸多的朋友就不太适合去用了。

1 阅读:134

张晓娜知识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