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意境深邃的七绝,朴实生动,匠心独运,结尾更显真知灼见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6-09 16:15:25

古代很多传世名作不仅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承载着才子的真情,而且形象生动、音韵和谐,其中有些作品更显跌宕起伏、技巧高超,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美好的体验。

古典诗词一般都会注重立意,精于炼字,采用含蓄质朴的语言,从而营造出一种可以激发想象的氛围。同时诗歌表现技法也多种多样,如果能够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段,并配合各种典故和意象,就会更显吸引力。下面分享两首意境深邃的七绝,朴实生动,匠心独运,结尾更显真知灼见。

咏水稻

作者:王重阳

叶向蓝天根恋泥,平生披挂绿征衣。

不言去日青和嫩,待到黄时头自低。

王重阳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诗人,他曾到城市打工,外面的世界虽然热闹和精彩,可是他每次面对闪烁霓虹和穿梭人群,却总是感觉街道上缺少了一种宁静和悠然的气氛,不如乡村生活自由和恬淡。

诗人热爱自然,也会极其用心地讴歌乡村,有一次他试着将自己的作品投寄到一家刊物,没想到竟然发表了。从此以后,他更加醉心于诗歌创作,不仅潜心钻研音韵和格律,而且经常在做工时还会认真地构思句子。这首诗朴实生动,虽然不能与名家名作媲美,却显得匠心独运,值得一读。

首句描述周围的环境,无边的天宇和辽阔的大地之间,有一片肥沃的土地,水稻就在其间扎根生长。“根恋泥”三字,极富深情,既描述了植物对泥土的依赖,又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次句采用拟人手法,继续抒写水稻的外观。作者将其比作即将出征的战士,它身上披挂的“绿衣”宛如战袍,清风掀起一阵阵“稻浪”,仿佛是正在接受检阅的整齐队列。

后两句颇有理趣,水稻成熟之后,显得黄灿灿、沉甸甸,可是它却不再一直念叨往日的青嫩和生机,而只是谦逊地低着头,仿佛是一位功成身退的老将,正在心中默默地回忆着当初出征时的壮观场面。

全文技法高妙,结尾不仅显出真知灼见,而且呼应开篇,令人启迪深刻。每个人年轻时都有建功立业的美好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和摔打,有人如愿以偿,有人难遂其愿。虽然最后的结局各异,可是过程都是同样地精彩,所以也就无须抱怨和悔恨,依然还要踏实工作、低调做人,不该总是追忆往日的风采,而从此变得慵懒和消沉。

过廉颇墓

作者:武立胜

寿春城外柳风遥,雨洗残碑铭未消。

愧我平生多少错,何曾一次负荆条?

廉颇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他智勇双全、敢作敢当,大家都很熟悉他和蔺相如之间的恩怨,负荆请罪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此处不必赘述。

廉颇晚年不被赵国君王信任,又遭受朝堂中小人的陷害,于是便辗转来到魏国、楚国,却依然不被重用,最后客死他乡。廉颇墓就位于楚国的寿春,即如今淮南寿县的八公山上。

作者首先介绍了廉颇墓的具体位置和周围环境,一个“遥”字,说明此处距离城镇非常遥远,周围除了一些杨柳,还有很多果树。这里平时人迹罕至,附近除了一些农家,很少看见游客驻足。

次句进一步描述墓碑,一场雨清洗了墓碑上的浮尘,也露出了镌刻在上面的铭文。虽然历经千年,廉颇墓依然保存完好,传达出后世对这位赵国大将的崇敬之情。

后两句表达出诗人的感慨,作者惭愧地说,我平生也犯过很多过错,却从未效仿廉颇负荆请罪。结尾既表达出诗人对廉颇知错就改、敢于舍小我、顾大局的豁达襟怀,又提示人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和过错。

很多人一开始犯错时抱着侥幸心理,以为自己可以瞒天过海,最后却以一万个错误,掩盖第一个错误。有人犯错后态度傲慢,拒不悔改,甚至变本加厉地继续为非作歹,最后终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然后又悔不当初,只是此时一切都无法挽回。全文意境深邃,实在令人深思!

0 阅读:15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