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有3例极为特殊的“破格”授衔,他们分别都是谁?

烛下青史 2024-06-10 17:19:26

1955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在此金秋送爽之际正在举行一场盛会——陆海空三军首次授衔仪式。千余名共和国将领齐聚一堂,他们在等光荣与辉煌绽放的一刻。而在他们之中有三人是“破格”授勋,他们是谁?又是谁为他们争取的?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打磨五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军衔制度

1955年2月,中国特色的军衔制度终于出炉了。这一项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五年打磨,由毛主席首肯后将推向全国。

为什么说是中国特色呢?这是因为它不管是在纵向上与中国近代历次军衔规定,还是在横向上与当时世界主流军衔制度都有所不同。我们的军衔制度主要参考了“东方型”的苏联,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部分改变。

首先是取消了“准尉”一级,只偶尔作为临时军衔使用。其次是多设“大将”“大校”“大尉”三级,但在军士一等少设“大士”一级。最后是取消“军兵种主帅”一级,选择在将校尉三等之上增设“元帅”这一等这一级。

总的来说,我国设立的军衔制度是为了解决我军各级干部而博采众长的产物,主要级别在外在形式上以“大、上、中、少”的顺序排列,层次分明、简明易懂。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1955年9月23日至27日,通过相关法定程序,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授予军衔的将帅正式诞生。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共计授衔人数1048人。

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授衔党内及社会上都早有估计,但有三人的军衔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属于“破格”授衔。

3例“破格”授衔,皆与贺龙有关

三位“破格”授衔的将领分别是杨秀山、贺炳炎和许光达,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出身红二方面军。而为他们争取的则正是红二方面军的老首长,贺龙。

杨秀山在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中定的是副军级,按照相关规定预备给他授少将衔。但贺龙元帅却觉得只授少将衔有点儿委屈杨秀山了,因为他职位上不去是有原因的。杨秀山是老革命了,一直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在枪林弹雨里奔走,立下了无数战功。在战场上他总是英勇向前,曾多次负伤。

到建国后,杨秀山的身体里仍有21处弹片因各种原因没有取出。这些弹片极大地加重了杨秀山的身体负担,我党不忍心再将一些繁重的任务交给他。也因为如此他的“政绩”并不出众,官职自然也就提不起来了。但贺龙元帅对这样一个老战友是心怀不忍与惋惜的,因此特意向中央提出应酌情提升他的军衔。于是,在正式授衔时,杨秀山被授予了中将衔。

授衔在“规矩”之外也是有大学问的,比如用它来平衡军内各部队体系。红二方面军虽然规模上无法与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提并论,但为革命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因此论功行赏,红二方面军也该出一个上将代表。在这种背景下贺炳炎被提名了。后来经研究决定,贺炳炎被授予了少将衔。

最后是许光达。他在解放战争中任一野第2兵团司令员,按他的资历评上将是足够的,评大将就有些牵强了。但出于平衡军内各部队体系的需要,许光达的军衔还是要往上提一提的。红二方面军一路走来是坎坷的,老人留下的不多,许光达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已是难得,更别说他本就功勋卓著。

因此在此事上,不光贺龙元帅向中央争取了,中央本身就有犹豫。有了贺龙的建议,中央也算是下定决心了。许光达接到相关通知后十分惶恐,向中央表示自己不足以担任这一军衔,希望中央收回这一决定。但许光达的“要求”被主席亲自否决了,后面还在军委会议上公开赞扬了他的谦逊。

参考文献:

[1]欧阳青.1955年共和国将帅大授衔[J].山东人大工作,2015(04):63.

3 阅读:422

烛下青史

简介:用心创作,专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