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羃䍦”不读mùlí,该如何读呢,表示什么意思,为啥唐朝之后不再流行了?

文学一浅阁 2024-06-20 23:16:37

古诗文中,“羃䍦”一词经常出现,譬如“自身买马箠,为妇置羃䍦。”又如“黄金络马照路光,自护羃䍦观海棠。”再如“既无琵琶半遮面,又非羃䍦全罩身。”这里的“羃䍦”表示什么意思,又该怎么读,为啥到了唐代之后就不再流行,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呢,今天我们就来浅浅地探究下。

一、“羃䍦”的字形演变

(一)四

“羃䍦”一词中两个字都含有“罒”字头,我们先讲“四”的演变,然后再说剩余的偏旁。“四”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四条横线”,表示数字“四”。说文篆文字体类似一把剪身平行,开口向下的剪刀,实际指呼吸的鼻子。小篆字体类似一个竖着的椭圆,里面左撇右捺与圆相接。隶书时,字体变方正,楷书再次规整,就成了现在的“四”,作部首时,变为“罒”。

(二)幕

“幕”的小篆字体,部首为巾,表示与布有关。它分为三部分,上部类似两个并列的“屮”形,表示“艹”字头,中间一个“日”字,指太阳。下部两个“手”形向上托举,下部一个“巾”,指帷幕(帐)。整体意思为,双手托着帷幕以遮蔽日光,或者说帷帐像太阳落山一样,慢慢遮住了整个舞台。

(三)隹

“䍦”的下部分为“离”和“隹”两部分。“离”的甲骨文字形,类似一只鸟和捕鸟网,表示用网捕鸟。金文变为树木和鸟,表示在树林中捕鸟。小篆字体上部变为“屮”,下部有网有鸟,表示在草丛中捕鸟。后面逐步简化,成了楷体“离”。“隹”的甲骨文类似一只鸟,金文时字体分化,本义消失后,字形逐步简化,慢慢和“隹”字类似,小篆时有了雏形,然后再简化,成了楷体的“隹”字。

二、“羃䍦”怎么解释?

在电视剧或电影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古代女子外面带着一个遮蔽上半身或全身的面罩,显得朦胧而神秘,总想一窥究竟。这其实就是羃䍦,最初羃和䍦分别代指巾帛和白帽,后来联合一起,就是指一种遮蔽面容的面罩。最初产生于晋代,发源于西北地区,男女皆可穿戴。到了隋朝时,流行于吐谷浑上层人士之中。到了唐代初期较为流行,主要被女性使用,宫中之人、王公之家使用较多。到了武则天时期,妇女地位逐步提高,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羃䍦不再满足女子的审美需求,然后逐步被帷帽替代,并逐步成为潮流。

三、“羃䍦”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山居四首》其一

[清]李稷勋

山居四五椽,羃䍥翳幽石。

夜半寒潭明,水底众星白。

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羃䍦,本义指面罩,这里运用比喻,代指天幕。翳,遮蔽。全诗大意:“山村的居所有四五间房屋。天气晴朗,夜色渐浓,天幕似羃䍦,遮蔽住了幽静的石头。半夜十分,屋后的寒潭显得十分明亮,水底一片洁白,原来是众多星星的影子映入其中了。”

本诗作者李稷勋,字姚琴,一字尧琴,清代四川秀山县人。诗人以“山居、羃䍦、幽石、寒潭、众星”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村晴朗夜晚时的幽静,以及星星照耀下,寒潭的美丽夜景,表达了对乡村夜景的赞美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山村幽静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羃䍦”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mì lí

同音字:蜜 梨

部首:罒

结构:上下结构

五、结语

时光流逝,事物变迁,文字文化也是如此。“羃䍦”一词,最初反映了人们对隐私的保护,尤其是女性。后来女性意识觉醒,“羃䍦”慢慢不再满足,审美的需求产生了新的饰品帷帽。甚至后来的纱巾、口罩等,都是随时代变化的产物。研读文字,不但能了解文字的音义变化,而且还能够探寻文字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涵。这就是所谓的“学汉字,观其形,探其源,深其神,解其韵。”字字如步,步入道途,任重而道远。

0 阅读:7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