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户外当真爱,户外把我当猪宰!

妍妍创意 2024-06-24 00:30:12

朋友们,三体人还没来,地理学已经不存在了。

有人研究生,有人研究死,有人研究如何靠抓瞎走出大山。

@小海

一些“坑”的具体表现

近日,某户外俱乐部组织了一场鳌鱼沟户外徒步。

鳌鱼沟是京西门头沟山区的一条强度很低、非常成熟、徒步者众多的徒步线路。徒步计划中规划的路线是一条爬升极低(250m)、里程极短(11km)的休闲道路。全程约11km,其中超过6km为水泥铺装路面,在非铺装路面上的爬升海拔仅有150米。

正常情况下,这本是一场轻松的户外徒步,但差点酿成户外事故。

两步路上的轨迹@截图

综合网络上亲身经历过这次徒步的队员反馈,这次鳌鱼沟徒步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领队不熟悉当地地形,不能辨认方向,盲目依托轨迹热力图,但完全不知道路往哪里走;在遭遇非常情况时没做出有效判断,也没有修正判断的能力;最为严峻的,是四个领队都没踩过线。

第二进山时间意外拖后,气温提高,行程安排中预计徒步时间不长,所以队员带的水较少,再加上下车点在三岔路口,没有补给点。导致水——这个徒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从开始就有了短缺的迹象。

后面发生的事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倒下。

原定路线10公里左右的线路走出了20公里,走到后面部分队员筋疲力尽,几十人的队伍严重脱节。

天气也加码坏运气。出发时烈日高照,迷路后走到天黑,又电闪雷鸣,还没有信号。后续团员遇到了其他的徒步者,全部团员才得以出山。

这件事从端午发酵至今,现在去网上搜,仍然能看到诸如:第一次濒死的感觉、过了一个沉重的端午、北京户外圈在拿命玩吗、纪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徒步等当事人发声。

现在还出现了与徒步事件本身无关的争论,说多说少,户外始终是一个跟自身经验能力和安全意识紧密挂钩的东西,跟性别关系不大。

@截图

在徒步登山越来越受欢迎的背景下,各种如雨后春笋蹿出来的户外俱乐部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

按关键词“户外俱乐部”在网上检索,跳出来最多的信息就是“避雷!”,“小俱乐部收钱,进山三不管”等等负面消息。作为从业者,看到这些信息真是哑笑。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周末经常出去爬山,也经常报团,也遇到过货不对板的情况。去年报团去爬奥太娜,在官方“严禁封山”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我们团的领队还在群里给我们打保票,说他能靠村民带我们进去。

人总有侥幸心理,跟着去了,最终还是得出那个从小听到大的结论“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三奥雪山 @栗子

我们是什么时候得知去不了奥太娜的呢?

在集合日当天的大巴上。

大家早上五点起床,六点集合,带上了全套雪山冲锋的装备,结果领队在车上用三分无奈七分迂回的口吻告诉我们,奥太娜去不了了,此行的目的地是奥太娜的观景平台。

?我请问呢?既然大家都是不聪明的人,不管话说得有多婉转,理由铺垫有多漫长,解释事发得有多么突然,我听得懂的话,大概别的人也能听懂。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说清楚呢?

@《后会无期》

真建议想搞钱的户外俱乐部们,都该学学这种大处勤奋,小处精刮的劲头。

当然不否认绝大多数的领队都是极其专业的,我遇到的几乎所有领队也非常专业,有人是真的喜欢这个行业,喜欢大自然,想把户外美景真心实意带给大家。但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实时上演艺“低”人胆大。

我之前还不知道大自然会在人习焉不察之间就美化了业余,缩短了专业与业余的差距,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一窍不通的痕迹。

还有现在给无数目的地标榜“有腿就行”的宣传语,无论是“中国十大经典徒步路线”,还是“世界十大户外目的地”中,广告语都是“有腿就行,就等你来”。那按这个逻辑,登个火星登个月球,也可以是“有腿就行”呢。

最近徒步乌孙古道的时间到了,又看到很多说走乌孙也是“有腿就行”,走乌孙要过冰河上百次,直面冰川融水,要是碰上变天下雨,马都过不去。这种都是“有腿就行”的话,我真的会恨出生时我为什么没有像他们一样托生到一双钛合金腿。

@乌木

@乌木

“有腿就行”,从入门到放弃,好胆就你来。不说清楚线路难度,用“有腿就行”一言以蔽之,吸引那些真的听信了这种话的小白跑过来,实实在在上演《命悬一线》。

寒心,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吵大闹,而是在公司伺候完老板的PPT和EXCEL表,还要在公司做牛马,周末还要做窜天猴挑战极限生存。

低价团,真让人破大防

第二个谈的就是低价团。

行程安排是超级无敌特种兵,行程体验是史无前例大冤种。

文旅部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该季度全国旅行社总数为56275家,比2019年同期的38943家同比增长约45%。

500块左右的价钱,还能包7天食宿。但凡一只脚踏上车,另一只脚不消费个几大千就下不来。

而低价团最让人难过的一点是,报这种团的通常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人到了这个年纪,子女成家,自己面临的不再是一睁眼就是几张嘴的处境,完成了人生任务,剩下来的愿望就是想走出门看看。

@小海

对于节俭了一辈子的老年人来说,低价团就是正中靶心的需求。

初中的时候跟嬢嬢带着家里老人跟过一次团,中老年出国团,去柬埔寨。对于一车完全不会英语,找不到路,完全不认识并听不懂高棉语的中老年人来说,导游当时的地位无异于九五至尊。

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导游说六点集合,我奶奶四点就起来收拾东西,五点就到集合点等着。我们劝她没必要这么早,她说害怕车来了没看到她就把她甩下了,叫我继续睡,她来等着就好。

来回拉扯了几次,我的耐心到了临界值:怎么会这样,会变得这样滴水难渗?我担心自己老了也会成这样,因为弱势,反而偏要将自己身上生出一层角质来抵御想象中的欺负与歧视,要费尽心力提前预演到这个地步?

这只是要旅个游而已,又不是要天上的星星。

接下来的几天,每个景点都在赶,每次游览完,导游都要把我们带去购物点,没有购物点的地方还要在车上推销产品,我嬢嬢们买回来的东西比团费高了几倍不止。

我只觉得荒谬,我们报的甚至不是低价团。奶奶从家里带的榨菜和豆腐乳(她提前半个月就在准备这些东西),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但那一次旅行,我奶奶觉得很开心,即便6天的行程只有2.5天真正意义上去了景点,导游帮忙在吴哥窟拍的照片糊如帕金森手拍的,她的脸都没照清楚,其他时间都在车上或者购物点。

每次回想起这一点,都感觉我喉咙里像有什么东西堵住。

@AFAR

那次的旅游体验并不好,从入门到放弃,不仅适用于难度,还适用于体验。

参加低价团的结局往往是:该掏的钱没少一分,该玩的时间丢了一大把。而且安全问题,又是一个秘而不宣的巨大隐患。

农村老年人大多时候并未签订合同,且会被带到一些非正规景区,这就像安全保障网被撕开了一条巨大的豁口。4月13日,河北秦皇岛市一个水库下游有游船翻船,落水的31名游客中12人死亡,其中就有报了价格百元的一日游老年团。

据报道,事故原因在于游船超载,且是非法改装,未配备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设备。都是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小海

为什么把中老年低价团也划入“户外”的圈子里?大家要是有空的话可以去参加一次,一天健行20公里都算少的,期间还要全程背着自己的水和吃的。

大学的时候发疯,跟室友报了一个重庆仙女山两天一夜的中老年低价团,私以为我的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就是那次导致的,要不是当时年纪小嘴巴又会翻,承蒙团里的嬢嬢叔叔婆婆爷爷照顾,诸位今天可能都会读不到这篇文章。

谨慎跟风

第三个就是跟不熟悉的人AA重装登山。

嗯?怎么不能算一种杀猪盘呢?这几年这样的事故出得太多了,就不展开,只望大家以后三思而后行。

@小海

第四个就是社交媒体对目的地极尽P图/滤镜之能事,把人唬过去了一看,啥都不是。

该说不说,大家被渣男pua的次数可能还不如被网图的滤镜欺骗得多!

“小京都”,“小奈良”,“小北欧”,“小加拿大”,新疆已经和瑞士比拼旅游硬实力多年,云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秒杀东南亚一众海岛。只要在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名前面加个“小”字在社交媒体上一搜索,都能错愕地检索到某个神秘而拗口的中国县城。世界真的是一个巨大的中国县城,不开玩笑。

我们国家拥5000年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中的每一座城市和地区,都有值得骄傲的特点和名胜,偏偏要靠模仿和滤镜行事,实在太可惜。

@小海

那说了这么多,肯定没有张嘴放炮全是揶揄的意思。很清楚大家被当下的户外环境刺痛这么多次但仍然一次又一次走进户外的原因:我们需要走进大自然来放松心情。

比如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觉得生活压抑得喘不过气,但每次像狗一样在公园草坪上躺一躺,晒了晒太阳,就会立刻开始赞美生活。

1845年,厌倦终日不知所谓的忙碌,梭罗来到郊野,砍倒芜杂的树丛,建起一栋房子,写下《瓦尔登湖》,他说:“我要到森林里,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得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抛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会发觉白活了一场。”

@小海

拉丁文里的一句谚语说:镇痛乃神圣之举。走进户外,看看雪山草地森林大海,就算是现代人的镇痛剂。

但户外大环境改变不了的时候,自己可以做一些微小努力,保护好自己。

比如谨慎判断网上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适合自己,尤其注意不要被情绪带偏。

之前看过别人的观点:短视频就是靠bgm作弊,后来再刷短视频的时候会刻意注意这一点。

比如一个场景,是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近处是绵羊和骏马,远处是绵延的山脉和广阔的苍穹。这时候如果配上激昂的音乐和一句“妈妈,人生是旷野”的文案或者加一句带着鼻音哽咽“谁懂啊家人们,人生只活几个瞬间”的画外音,这个场景瞬间就升华了。现在很多推广都是靠这种方式作弊。

不否认画面是美丽的,tag里带的地名确实是好看的。但这种美丽,常常让人感到虚幻和不真实。

@乌木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有句很有名的话:六万二千四百次的重复便造就了一个真理。

当我们走进户外的文案统一变成“人生是旷野”,以及无数次强调“自由感”的时候,就会忽略本该注意到的东西,降低自己的防备,具体到这篇文章讲的,就容易掉进户外杀猪盘。

所以要有足够的心力去给这些东西祛魅,克服掉对意义的追求。承认花开就是花开,不是为了追求人们的审美;河流始终流淌,不是为了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树叶凋零,星星闪烁,日照金山,对面楼房一盏灯亮起或熄灭,都跟我没关系。人生是旷野吗?走一个来我看看先。

城市生活久了,再去看山看水,其实是以山水的目光看自己,看自己的短视和狭隘。

@阿杰

但本人仍然避免不了做作,出去带队,在队员面前吃得很少,走了一天,一顿就吃半碗米饭,一天吃两块饼干,别人问你怎么吃这么少,假笑回答:我就是吃得比较少。实则散伙后偷偷吃三碗米饭还要口口搭配肥肉,一些驴粪蛋子表面光的真实写照了。

可见道理都懂,做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痛楚难以避免,磨难可以选择

但不得不说,徒步还是很能锻炼人的心气的,要是不遇上上文所说那些“坑”的话。

能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下雨刮风雷鸣闪电等等一切变化都能直接反馈给你,彻彻底底去体验环境带给你的一切。毕竟城市中高楼大厦建得满坑满谷,与环境直接接触还是蛮难的。

户外雨淋多了,进城也想淋雨@小海

还能直接体会到身体的变化,当单次徒步超过15公里时,兴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处的疼痛,在脚趾、脚掌、脚踝、肩膀、腰、髋关节间轮番发作。再走一会儿,尾椎骨也开始痛,全身上下没有一处不酸痛。但这个时候能做只有忍耐,直到走到终点。

这时候往往能出现那种神秘的东方式平静:保持被动,减少欲望;少吃,少睡,少做事,少说话;忍耐是必要的,愉悦的,合理的。

不能说不算进入了一种心流,而且是生死如草芥的那种。我每次走得很累时心里想的都是:我要跳山了、多走一步我就死

@小海

最后分享一个鸡汤。我之前不喜欢“鸡汤”,可每当情绪很羸弱的时候,就会开始服用冷藏储备的“鸡汤”。

我会反复观看基普乔格2019年和2022年柏林马拉松的比赛视频,已经看了不下十遍,每次看的时候都会猪泪一把接一把。

两次柏林马拉松,基普乔格都打破了世界纪录。2022年,基普乔格以2小时01分09秒完赛,将原本由自己保持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缩短了整整30秒。

基普乔格 @截图

基普乔格的训练营地在肯尼亚高原一处海拔2500米的地方,他刚来的时候,营地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还需要运动员们从附近的井中取水。直到前几年,营地才有了自来水和太阳能电池板供暖。

但就是在这里,基普乔格接受了近20年的训练。20年来,他的日常非常固定:每天清晨5点前起床,5点50分就开始跑步。

一周之内,他会进行一次比赛强度的长跑(30-40公里),几次慢跑,两次核心训练,此外还有每天一次力量训练和身体调理,以及一到两次法特莱克训练(赛道上的速度训练)。在这样的规划下,每周,他的跑步量超过200公里。

基普乔格所在的训练营 @截图

这样的训练生活日复一日。基普乔格在纪录片里说

“我总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交易:努力工作。如果你努力工作,遵循要求并正确设置优先级,那么你就可以真正做到不走捷径。如果你选择走捷径,你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跟户外徒步一样,不要走捷径,不要轻敌,不要低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给我们的每一条线路评级,给他们划分难度,标定“入门”,“进阶”,“自虐”,把准入门槛清清楚楚标出来,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参考,在选择户外线路时,小心行事。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选择专业的团队。

我们的线路评级,可以参考

村上春树的跑步书里有句很有名的话: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其微妙的含义难以正确地翻译,明知其不可译而硬译,不妨译成最为简单的:“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

小心谨慎一点,遇不遇到“杀猪盘”都是可以optional的呢。

那么就说到这里。暑假来了,40℃的空气炸锅天也不远了,耍水的日子也快到了,大家注意安全!

0 阅读:2

妍妍创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