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TechEd:B2B领域的生态盛宴

科技看门道 2020-12-24 17:59:15

从开发人员的角度来看,SAP系统仍然过于复杂,我们还不是对开发人员最友好的企业,但我们希望改变这一点。”

SAP执行董事会成员、SAP首席技术官Juergen Mueller(穆悦庚)在日前举行的SAP TechEd全球技术大会上开门见山。事实上,本届SAP TechEd的核心亮点就是穆悦庚带来的主题演讲,其中深入探讨了SAP Business Technology Platform(SAP BTP)如何为开发人员赋能。

忽然间,我们发现,SAP不止于自己专有的ABAP开发环境,SAP也在开源、开放,也在云原生,也在致力于成为开发者友好的平台型软件公司,而不仅仅是ERP。从这一角度,本文希望可以尝试解读一个不一样的SAP。

BTP不止是集成平台

说到SAP的业务技术平台BTP,我们最好还是回顾一下SAP乃至整个B2B商业软件的技术发展历程。

SAP诞生于1972年,当时整个IT行业还没有PC,也没有小型机,Unix操作系统也是1974年才第一次对外公布,数据库公司还没有创业。因此无论是SAP 1973年推出财务会计模块R/1,还是1979年推出真正意义上的ERP R/2,会发现那时候的SAP几乎是全能的——SAP需要自己发明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数据库,自己的中间件,自己的界面规范。1980年代,SAP还发明了自己的商业应用开发语言ABAP。

换句话说,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SAP是平台和应用一体的,那时候的商业软件各自独立。

直到SAP 1993年发布R/3的时候,PC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都诞生出各自领域的软件巨头,SAP也从1997年开始开发企业集成平台NetWeaver,与各个领域的ISV开展合作。

而今,SAP推出的业务技术平台BTP,集成了SAP所有技术解决方案的组合,涵盖了SAP在数据库与数据管理、商务分析、应用开发与集成以及智能技术等四大领域的所有技术能力。

SAP之所以推出BTP,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两大主要原因。首先,SAP在2010年重新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产品HANA内存数据库,并且在2010~2020年这十年间连续并购了SuccessFactors、Hybris、Ariba、Concur、Fieldglass、Gigya等在企业管理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公司,底层技术平台需要统一。

其次,企业生产和关注数据的日常,已经从企业内拓展到企业外。SAP BTP不仅仅是一个集成平台,还是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帮助企业简化和降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复杂度与时间成本。

“如今的开发人员不再只是单一角色。开发人员可以是云原生开发人员,可以是数据科学家,可以是企业架构师,也可以是应用开发人员、集成开发人员或用户体验设计师。”穆悦庚说,“所有开发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创客,热衷于创新。”

从企业内到企业外

在BTP的官方解读中,SAP把BTP看作是SAP智慧企业套件、SAP行业云解决方案以及SAP商业网络等的基础。什么是商业网络?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院长李瑞成解释说,“SAP商业网络包括SAP Ariba采购云、SAP Concur出差云、SAP Fieldglass、SAP物流云等。”换句话说,商业网络指的就是企业内部以外的商业行为的B2B应用。

李瑞成认为,“数字化时代”正在演变为“智能时代”,是有内在原因的。

“60到80年代,当时技术手段主要是大型主机及个人电脑,代表性技术是晶体管及晶体革命,对客户带来的附加价值是工业自动化;1996年到2000年,CS服务端的诞生、互联网广泛应用、ERP深入应用,给客户带来业务流程自动化;2000年—2015年,云计算、大数据来势凶猛,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提供了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所以是数字化转型时代。”李瑞成认为,“在目前的智能技术时代,智能技术应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技术使企业流程更加智能化,把企业传统业务运营数据管理好的同时,融入体验经济感性数据的管理运营,融合商业网络,形成完整的智慧企业解决方案。”

事实上,SAP HANA的诞生,就源于市场需求。因为从1998年SAP推出企业集成平台NetWeaver之后不到10年,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开始普及。智能手机应用开始蓬勃发展,触及到了B2B领域:企业管理者开始发现,企业要查看一张BI或财务报表,还需要等上10天半个月,B2B软件已经完全跟不上2C领域的节奏。

企业对市场变化节奏的反应滞后,源于数据库技术OLTP与OLAP的分离,因为交易型数据库OLTP记录的是市场上每一笔商品的交易数据,反映的是市场变化,对底层技术的需求是大并发和大吞吐量;但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分析报表却需要经过ETL工具模型把交易型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算法清洗整理到数据仓库OLAP中,再通过算法进行进一步的计算分析,因此OLAP对底层技术的考验是高性能计算。OLTP与OLAP对底层技术要求的差异,使得以往的数据库技术不得不将二者分离,从而避免OLTP与OLAP同时进行时带来的系统崩溃等问题。

正源于企业客户对实时数据分析的需求,SAP巧妙利用内存计算技术,打通了OLTP与OLAP的分界线,将ERP从企业内延展到了企业外。而今,SAP在HANA数据库及数据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融入了智能技术、商务分析以及应用开发与集成,形成了智慧企业的业务技术平台BTP,并且为应用层的智慧企业套件补充了行业云以及商业网络,形成了完整的智慧企业战略框架。

开发生态的转型

“明年SAP中国研究院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扩大开发者的生态体系,因为SAP B2B的技术平台BTP已经非常成熟了,可以往外延展,因此SAP中国在今年重新启动了SAP TechEd峰会。”李瑞成言简意赅。

实际上,SAP中国研究院不仅仅是借助中国在制造、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重点研发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等领域的软件和应用,包括HANA也是由德国、中国西安和韩国首尔三个SAP研究院组成的研发网络共同完成,而且,SAP中国研究院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助力SAP的生态伙伴共同创新。

“SAP中国研究院有孵化器,有生态伙伴联合创新中心。”李瑞成表示,“如今SAP希望借助强大的BTP为从事B2B行业方案开发的开发者提供一套非常有效和非常便利的开发体验,让他们可以在底层已经封装好的商业流程及相关服务的基础上,快速开发出自己的应用。”

在李瑞成看来,软件行业今天有九大发展趋势:1、软件架构从紧耦合到松耦合、组件化、容器化、服务化、API、微服务化;2、开发智能化、低代码和无代码化;3、专用封闭到开放、开源;4、平台和平台互通集成,形成有效生态体系;5、部署方式从企业内部到云端;6、使用方式从单机到云端、移动端、边缘计算;7、运营平台从本地到数据中心;8、消费模式从许可到订阅、按需服务;9、开发可持续,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实际上,在SAP BTP里SAP就为开发者提供了专业代码、低代码和无代码等多种开发方式,并且确定了三个最重要的场景,来为开发者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一,支持开发者在SAP环境下构建扩展应用;第二,支持开发者利用各种数据源创造价值;第三,支持开发者跨SAP和非SAP系统,跨云端和本地系统来构建集成应用。

“首先是可扩展性。SAP在云端SAP Cloud Platform中提供了ABAP环境,供SAP专业开发人员在统一的Steampunk实例中利用共享的ABAP代码开发扩展应用,从而降低ABAP部署的总体拥有成本。”穆悦庚解释说,然而并非所有开发人员都是ABAP专家,因此SAP支持云原生开发者采用事件驱动的架构将SAP NetWeaver事件发送至SAP Cloud Platform Enterprise Messaging事件总线,来建立与SAP ECC 本地系统的连接。

SAP为确保扩展应用与SAP S/4HANA兼容,还定义了相同的API规范,开发者可以从SAP API Business Hub下载 EDMX 文件,将它导入SAP ECC上的SAP Gateway中,随后开发者就可以在SAP Cloud Platform上开发扩展应用。

“其次是将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SAP HANA Cloud数据平台支持将SAP HANA Cloud连接到本地 SAP HANA系统,连接到SAP S/4HANA系统以及第三方数据源。”穆悦庚介绍说,当数据库管理员创建SAP HANA Cloud实例启动并运行之后,管理员会导航至SAP HANA Database Explorer,使用相应的连接器,就可以轻松连接至SAP S/4HANA系统,创建虚拟表并创建虚拟对象,就可以将所有数据库表整合在一起。

换句话说,SAP作为一家年近五旬的老字号企业应用软件巨头,今天已经通过云原生、Kubenetes和容器化,形成了开源、开放的新一代业务技术平台,并且对大量成熟业务流程进行下沉、封装,便于SaaS开发者调用各种各样的商业流程,快速开发自己所需的应用。

正如李瑞成所说的那样,今天的企业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六大技术趋势会推动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商业流程的变革。SAP与时俱进顺应软件技术发展趋势,推出了BTP业务技术平台,助力开发者在这一不确定的时代,专注于确定的事情,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文/余文

《科技看门道》坚持深度报道,希望能通过资深媒体人对IT产业热点新闻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创新模式——不仅看热闹,更要看门道!

《科技看门道》主笔在行业渠道媒体拥有超过15年的从业经历,不仅对IT消费类和企业级软件、硬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均有较深入的理解,同时见证了中国IT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圈包括分销、零售、SI、ISV和CSV的进化历程,见证了金融、能源、制造、医疗、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之路。

《科技看门道》相信,IT产业在供给侧的改革——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将会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核心力量。

0 阅读:2

科技看门道

简介:挖掘商业逻辑和创新模式——不仅看热闹,更要看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