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出品短微剧,星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壹零社科技宅 2024-06-22 07:01:02

上月末,抖音官方宣布与周星驰联合开发运营的“九五二七剧场”首部微短剧《金猪玉叶》第一季,于6月2日上线。名导的IP效应为剧集带来极大热度,虽然周星驰并未参演其中,而是以出品人这一幕后身份把控内容质量。数据显示,该剧第一集上线1小时后播放量就超百万,截至6月12日,剧集的抖音播放量已突破1.6亿,顺利登顶抖音短剧最热榜。

01

名导进军微短剧,释放出哪些信号?

生产方重新掌握主动权

微短剧之所以爆火,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模式能为观众带来即时满足,高效回应了用户群体的情绪需求,从而快速跻身短视频平台内容创作的主流赛道。

生产制作方对用户口味的迎合,是获得热度的关键因素,前期广泛铺市场难免忽略剧集质量,但当行业进入精细化运营的阶段,从业者还是需要重新掌握内容输出的主动权,这既是从同质化竞争中挣脱出来的解法,又是发挥创作者专业能力,挖掘并引领新需求、新审美的关键一步。

从业态发展来看,影视生产者从社会氛围中挖掘用户需求,制作微短剧作品,而输出的作品又会向受众传达相应的情绪和观念,形塑消费者的审美,从而进一步构建社会文化氛围。生产方和观众既是文化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建构者,这种结构二重性意味着影视生产方必须承担不可推卸的公域责任。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6.8亿元。

与此同时,“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电商”、“微短剧+政务”等复合赛道不断延展,仍在拓宽微短剧的发展边界,未来势必会迸发更大的产业声量。眼下,回归内容、锚定精品才能为行业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

精品化趋势

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无论是剧名和剧集中一些梗的设定,还是喜剧演员徐志胜的演绎,都延续了“星爷”一贯的幽默风格,观众们也能在其中找到许多致敬周星驰的细节。不过也有不少人指出,《金猪玉叶》的叙事手法与此前周星驰擅长的无厘头风格相去甚远。

该剧的“含周量”究竟有多少,或许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名导加持的《金猪玉叶》的确将微短剧赛道推向一个新阶段。

《金猪玉叶》保留了传统的横屏形式,监制易小星选择依照电影节奏进行拍摄,加上故事设定和剧情演绎都区别于叙事狗血化的短视频,这使得该剧的质感更像是微缩版的电影,而非常见的竖屏短剧。

嫁接长视频的制作手法,是微短剧精品化趋势的一个明显信号。

网络微短剧门槛低、耗时短、笑点和热梗的即时性强等特点,造就其批量生产、以量取胜的商业模式,加上不乏投机者浑水摸鱼“捞热钱”,行业内粗制滥造、内容低劣、管理混乱等问题始终难以避免。前一段时间,火遍全网的“王妈”翻车,正是由于团队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和人文关怀,与其内容产出的主题截然相反,让昔日粉丝大失所望,最终口碑崩盘。

总而言之,微短剧的商业生态很难支撑长视频制作的精雕细琢,而名导班底强势入驻为这一缺陷兜底,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微短剧的输出质量。

除了创作流程的优化和制作班底的升级,还能明显反映微短剧精品化趋势的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的政策监管。

此前,短剧市场的热度飙升吸引了众多从业者的加入,行业乱象也随之而来,强制性自动扣费、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投诉案例与日俱增。中国消费者协会在今年年初发布的《2023年第四季度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点名揭露了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的乱象,其中,中老年消费群体是遭遇侵权的重灾区。

就在本月初,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约谈了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因其负责出品的网络微短剧《大佬,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等涉及使用残忍犯罪手段造成恶劣后果,刻意制造放大和渲染婆媳、男女矛盾,传播违反公序良俗言论,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违规情况。经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提示,相关播出平台已在第一时间对该剧予以处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已于6月正式生效,自此,微短剧也被纳入先报批审核再公开上架的流程框架中。

新规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监管,重点、普通、其他三类短剧分别交由广电总局、省级广电部门和平台进行管理,这对短剧的内容质量、主体公司的资质、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等多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

新规落地,下半场的优胜劣汰已在紧锣密鼓的备战中。

02

文化观念转变,小说红利消散

外部监管、制作班底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之下,精品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其实是社会环境变迁与文化观念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IP市场规模大幅跃升至2605亿元,同比增长近百亿元。同时,网络文学IP改编也出现重要变化:微短剧成为新风口,游戏和动漫改编的系列化趋势也明显增强。长视频领域的“IP改编风”,终究还是吹到了微短剧赛道。

从《甄嬛传》《三生三世》《知否》《庆余年》等古装创新题材,到《我的前半生》《大江大河》《都挺好》《隐秘的角落》等现代剧,近十年的爆剧中,相当一部分均是由网文IP改编而来。IP开发热潮的另一面,是剧本原创能力的匮乏。微短剧在继承长视频产业风格的同时,也被套入同样的枷锁。

客观来讲,IP改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视创作注入新的动力,但弊端也相当明显,即内容表达的滞后性。

如今市面上盛行的霸总剧、复仇爽剧大多改编自古早的言情小说,彼时女性意识尚未觉醒,小说的内核也主要围绕主角爱情而非个体成长,对两性关系的探讨相当模式化,忽视个体价值,并且叙事手法狗血夸张,审美水平十分有限。

这样的IP质量导致成片内容根本难以经受审视,此外,小屏幕的信息呈现有限,做不到像传统长视频一样确保情境的连续性和背景的完整性。想要快速抓住耐心有限的观众,只能将功夫花在人物设定和情节反转上,在短时间内制造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观众的爽点阈值被越抬越高。

一旦情节反转的冲击力有限,人们的注意力又会回到剧情内容本身,随即暴露出“霸总风”微短剧价值观严重落后的问题。

即便短剧的制作周期相比长视频已大幅缩短,但IP前期的开发流程依旧繁琐无序,批量化生产的背后是批量购入IP,囤库存,再批量拍摄,投资方不确定哪一部能爆火,就尽可能广撒网多押宝。如此多番折腾,许多网文IP的内核已不再适应当下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观念,IP红利开始逐渐消失。

由于微短剧的粗制滥造太过显而易见,消费者对其并未抱太高要求,仅仅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然而,“电子榨菜”的泛滥终究会影响“精神食粮”的消化,网友们所追求的“爽感”还是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内容之上,单纯通过模板化的狗血情节博眼球,的确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起量,但也扼杀了微短剧赛道长远发展的潜力。

投资方、制作方忙于铺量赚快钱,会加速行业的同质化,使微短剧沦为短视频消遣的一类分支,削弱其内容影响力,竭泽而渔的后果只能是“娱乐至死”。更重要的是,千篇一律的剧情会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劣质内容对需求侧的侵蚀,可能导致文化消费水平的停滞甚至倒退,而由于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最初不被人所重视。

因此,精品化是微短剧持续发展的必然,而精品化的落点,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本身——毕竟内容质量才是影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03

写在最后:星电影或离我们越来越远

周星驰的电影已经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从古装喜剧到无厘头喜剧,再到后现代电影,他都能驾驭自如。他的代表作如《武状元苏乞儿》、《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等都火遍了海内外。此外,他的导演作品如《少林足球》和《功夫》更是将他从小喜爱的武术元素融入其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周星驰的电影不仅仅是喜剧,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生哲学。他的作品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感动,还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周星驰的电影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然而,“含星量”不足却让由周星驰出品的首部短剧《金猪玉叶》饱受争议。

对观众来说,《金猪玉叶》最大的卖点还是周星驰,他不仅担任该剧的出品人,同步推出短剧频道“九五二七剧场”,还用代表作《唐伯虎点秋香》里的经典梗唤起影迷情怀。不过,第一集中除了在开场史元庭饰演的“朱肉王子”依稀能找到对《国产凌凌漆》“阿七”的模仿致敬,其他剧情元素都与周星驰关系不大,喜剧方面则主要靠徐志胜饰演的职场马屁精,他的对白中能找到一些老港片的影子。

因此,《金猪玉叶》开播后虽然火爆,但评论两极分化明显,不少备感失望的影迷打出了一星差评:“挂羊头卖狗肉”“和周星驰压根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也有人认为该剧的制作水准和质感在短剧中还算精良,剧情和对白中也融入社会热点,“还是有些荒诞的幽默感”。香港网友对该剧也相当关注,有香港网友遗憾,剧中演员没有一个认识,但因为是“星爷”出品,所以还是会支持,有网友期待推出粤语版以及繁体字版本。

与此同时,关于周星驰是否在“割韭菜”,即通过低质量的作品快速盈利,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方面,有证据表明《金猪玉叶》这部短剧的制作和播出策略更像是为了快速盈利。例如,有人认为周星驰利用自己的名气和招牌情怀来收割利益,这种做法越来越像是王晶风格。此外,《金猪玉叶》的广告费用高达数百万,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被高度预判,这可能意味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曝光度实现快速盈利。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周星驰的这一尝试是艺术上的整顿和创新。例如,有评论指出《金猪玉叶》节奏紧凑,隐喻讽刺需要慢慢品味,认为其并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有艺术价值的尝试。此外,周星驰团队对短剧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也显示出他们对艺术和商业的结合有着清晰的规划。

对于上面的观点,你怎么看呢?

0 阅读:0

壹零社科技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