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特别推崇汉文化,可98年的元朝,为何没能彻底汉化?

成吉思汗的众多儿子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第四子托雷。托雷的4个嫡子也都是能征惯战之辈。而且每一位都做到了大汗的位置。

老大蒙哥,是大蒙古国第4位大汗。老二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5位大汗,也是元朝的开创者。老三旭烈兀,是伊尔汗国的大汗。老四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并列为大蒙古国大汗,只是后来被忽必烈击败了。

这4位大汗中,忽必烈是接受汉文化教育最深的一个。他从小就被成吉思汗身边的儒学大师耶律楚材所影响,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府上便安排了一堆汉文化的谋士,陪着他学习。

蒙哥称汗以后,忽必烈更是得到了漠南汉地的统治权,进一步和汉族地主和儒学大师们拉近了关系。他身边的汉族士大夫数不胜数。诸如刘秉忠、姚枢、张文谦、窦默等人,都成了忽必烈接近汉文化的左膀右臂。

忽必烈自身也非常聪明,在汉文化的学习上,颇有天赋,所以说儒士们为了奉承他,甚至让他接受了“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忽必烈的诗作《陟玩春山纪兴》。

时膺韶景陟兰峰,不惮跻攀谒粹容。花色映霞祥彩混,垆烟拂雾瑞光重。雨沾琼干岩边竹,风袭琴声岭际松。净刹玉毫瞻礼罢,回程仙驾驭苍龙。

这首诗被放在了《全元诗》中的首位,通读一遍就能发现,如果汉文化造诣不够深,压根就写不出如此深刻的诗句来。

史料是这么记载忽必烈的:

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有了这些经历,忽必烈所开创的元朝,应该能很快就融入到汉文化之中来。可事实却正好相反,元朝共计98年,却一直没能真正融入汉文化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一、忽必烈需要维持与蒙古贵族之间的关系。

忽必烈是怎么上台的?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位老兄是非法篡位上台的!蒙古选拔大汗的规矩是,需要通过忽里台大会,由贵族们投票选举。

而不是类似汉地这边,由上一任大汗指定继承人。不过由于成吉思汗对蒙古的功劳太大,所以他指定的窝阔台,才会在忽里台大会中,得到大家的认可。

蒙哥汗去世以后,蒙古贵族们多数都在漠北居住,他们更加信任崇尚蒙古文化的阿里不哥。反观崇尚汉化的忽必烈,自然就失去了很多蒙古贵族们的支持。

正当阿里不哥打算召开忽里台大会的时候,忽必烈忽然就在漠南汉地宣布称汗了!而且忽必烈自己还私底下召开了一个袖珍版的忽里台大会,相当于走了个形式。

好家伙,这还得了?因此以阿里不哥为代表的蒙古贵族们,集体起来和忽必烈对着干。爆发了长达4年的蒙古内战,当然,最后忽必烈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忽必烈如愿成为了大蒙古国合法的蒙古大汗。也正是因为如此,大蒙古国的4大汗国,与忽必烈的元朝离心离德,大蒙古国也就宣告分裂了。

这个时候,你以为忽必烈不想和这帮蒙古贵族们搞好关系吗?可是他身边到处都是汉人士大夫,这帮人整天让他进行汉化,你觉得忽必烈该怎么选?

他当然会采取折中的方案,一边接受慢慢汉化的事实,一边则以尊重蒙古旧俗为前提,希望博得更多蒙古贵族们的支持。

二、汉人士大夫的做法,有点儿过分了。

忽必烈崇尚汉文化,不代表忽必烈就很喜欢这帮汉族士大夫。有些士大夫读书多了,坏心思也就多了。他们为了恢复自身的地位,不断撺掇忽必烈全面汉化。

这事儿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全面汉化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忽必烈必须要与大多数蒙古贵族彻底决裂。

这代价不是忽必烈能够承受的,他难道真的愿意彻底成为一个中土的汉化皇帝?难道他就不留恋昔日大蒙古国的宏图大业?

所以说,汉族士大夫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忽必烈的反感。

此外,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且特别偏向汉族士大夫。这下好了,士大夫们利用真金的影响力,在朝堂之中不断扩大自身势力,俗称朋党。

真金本人还被蒙在鼓里,认为支持父亲的汉化政策,是绝对明智的选择。结果好了,士大夫们越闹越凶,居然在1285年,主动上书忽必烈,希望年事已高的他,能够禅让大位给太子真金。

这帮士大夫的目的很简单,因为真金支持汉化,而且比较听话。他上位以后,对他们只有好处。

结果忽必烈勃然大怒,不仅诛杀了一大批参与者,而且还把太子真金给活活吓死了!从此以后,忽必烈对汉化这件事,也持有怀疑态度了,汉化真的好吗?他不明白。

三、历史留给元朝的时间太短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天下,可到了公元1368年,元朝就被明朝赶走了。历史留给元朝在中土的时间,只有98年而已。这对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太短暂了。

忽必烈作为开国之君,算得上是元朝最有能力的一位皇帝了。他对汉文化也非常推崇,可就连他也不想加快汉化的进程,你觉得元朝的其他皇帝,会有立志改革的魄力吗?

即使他们愿意汉化,其程度也不可能超过忽必烈。因此,整个元朝,其实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汉化过程。

不排除元朝正在汉化,除了忽必烈本人以外,元朝还有好几个汉化程度比较高的皇帝。而且元朝也为前朝编修了史书,这些都是汉化的证据。

只是可惜,元朝缺少一位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的君主,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留在中原地区进行汉化。因此元朝的汉化,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了。

很多人认为北魏的汉化很成功,的确是这样。但是北魏也不是一开始就汉化的,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汉化才进入正轨。

清朝的汉化也很成功,但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也没有大刀阔斧进行汉化,到了顺治、康熙年间,汉化才正式开始。

所以说元朝的汉化过程中,缺少一位有魄力的君主。而这位君主还没出现,元朝就被赶跑了。

四、儒教文化并不是元朝的最优选择。

一个朝代的朝中,只能有一种文化,这是秦始皇时期,定下的规矩。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的确很好,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分裂。

秦朝崇尚法家,所以焚书坑儒。汉朝前期崇尚黄老学说,中后期独尊儒术。两晋时期,道家再次成为主流。唐朝尊奉道家,可武则天崇尚佛教。因此武则天差点儿颠覆了李唐王朝。到了宋朝,儒家开始挑大梁了。但是蒙古人,最初是信奉萨满教的,后来又开始信奉佛教分支喇嘛教。这么一来藏传佛教,基本上就成了元朝的主流。

比如说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就是忽必烈的帝师。由此可见,汉文化中的儒教思想,并没有在元朝起到主宰一切的作用。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在元朝是不可能实现了。

反过来的是,汉人士大夫,为了与蒙古贵族们拉关系,一个个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开始学习蒙古文字、语言、习俗,甚至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成了蒙古名字。

好家伙,蒙古人一下子被他们给整懵了?什么情况?你们的文化不是比我们先进吗?为什么还要跟我们学习呢?

说实话,蒙古人自己都没真正搞明白自己的文化优势在哪里,可大量汉人士大夫开始学习以后,反倒是帮助蒙古人为自己的文化树立了信心。

这么一来,你觉得元朝还有机会实行汉化政策吗?不仅没有机会,似乎也没有必要了。汉人士大夫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元朝统治者认识到,汉化已经没有意义了。至于汉文化,完全可以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

总结:汉化成功了,也就没那么多起义了。

元朝的农民起义,可谓是风起云涌。他们打起的旗号基本一致,那就是恢复汉人江山,甚至韩山童都打起了宋徽宗子孙的旗号来。

由此可见,中土地区对汉人政权,不仅没有心灰意冷,反而越来越怀念。因为元朝没有彻底汉化,使得汉人士大夫们,也不愿尽心尽力为元朝卖力。

比如说刘伯温,本来就是元朝的官员,后来不就投靠朱元璋了嘛!张昶更牛,他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正儿八经的高级官吏,还不是给朱元璋打工了?

由于元朝没有彻底汉化,一来没能抓住中土那些汉族地主们的心,二来没有抓住汉人士大夫们的心,你说元朝能不灭亡吗?毕竟这些人,数量太多了。

如果忽必烈一开始就抓住了汉化的机会,学习北魏孝文帝那种大刀阔斧的方式进行汉化,或许元朝能和清朝一样,有个200多年的国运。

参考资料:《元史》

0 阅读:14

芜湖西瓜妹说体育[已注销]

简介:芜湖西瓜妹,专注体育,带来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