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液养生:大汗不淌、小汗常流!好的排汗方式,或可保护心气

安风的备忘录 2024-04-25 03:53:10

汗,可以说是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汗不淌,小汗常流”,这才是汗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什么要大汗不淌?

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之液”。而汗,是津液的一种表现形式,津液又是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与血液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同源同归。因此,若是大量的汗液排泄会伤津,进而影响到血液的生成和循环,从而损伤心气。在《黄帝内经· 素问》中有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大意是说,当体内阳气蒸腾津液的时候,我们就会出汗。

体内“津液”从何而来?

简单来说,就是津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中医认为津血是同宗同源的。一方面来看,我们的血液渗于脉外就是津液,若是津液渗于脉内,则又可以增补体内血量。若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是血液,还是体内津液,基本都源于脾胃受纳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上面着重介绍了血,那接下来就不得不提到心了。在中医理论看来,我们的心主血脉。它不但对血液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对血液的运行,起到推动的作用。而我们心气的正常与否和心神的安定,都没法离不开心血的支持。所以才有“伤血,必伤心”的说法。

从以上脉络走向不难看出,时常大出汗就会伤津,伤津就等于伤血,而血伤就会累及心气。而这也就是“汗为心液”的道理了。

只有弄懂上述道理,我们才能搞明白为什么有些运动员,在比赛时或是训练时而猝死了。因为在比赛或是训练时都会大出汗,而大出汗则会耗伤我们的心气。所以说,如无必要,就尽量避免大出汗。

提倡“小汗常流”有什么道理?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汗液不仅仅是身体的一种代谢产物,更是排除体内浊气的重要途径。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记载:“浊阴出下窍”。而《素问·五脏别论》中则提到:“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这就好比,咱们的汗流在衣服上,放一放就会有汗臭味,如若是一直憋在体内不将其排出,就会在体内发臭一样。所以说,适当的排汗,可以将内的部分代谢废物通过流汗的形式带出体外。

因此,适当地“小汗常出”,这对于升阳排浊,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我们既要避免时常出大汗,又要适当地做一些有氧运动,来达到小汗常流的目的。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异常地出汗。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病态出汗反应:

① 肺气虚弱,卫气不固

症状表现:白天和夜间睡觉都爱出汗,稍有活动也容易出汗。而且出汗后就容易感冒,与此同时,面色略显淡白、舌质略微发淡。

调治思路:补益肺卫之气。

常用药:黄芪、炙甘草、大枣等。

② 脾气虚弱

症状表现:特别容易出汗,尤其是四肢容易多汗,身体乏力,劳作后或是进食后出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还会便溏,腹胀,面色差。

调治思路:补中益气。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等。

③ 肾阳虚弱

症状表现: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出的汗是凉的,当然也有体温如常的,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心慌感、背部发冷、腰部和下肢也有发冷感,且小便清长而频数。

调治思路:补阳益气。

常用药:黄芪、附子、浮小麦、煅牡蛎等。

④ 心阴不足

症状表现:一般为晚上盗汗尤为明显,特别是心口处常常大汗淋漓,与此同时还伴有心悸之感、午后还会潮热,睡眠质量差,口中发干,舌质红而少苔。

调治思路:养心阴。

常用药: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知母、黄柏等。

0 阅读:80

安风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